都市传说吧 关注:136,014贴子:538,930

「轉載」為什麼鈴音會成為地雷男/女,亞文化群體的時尚單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指出:玲音成为“非自愿独身女子”的精神偶像。本文作者为日本科幻作家千叶集。关于近年在网络重新走红的“邪典”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玲音)。
原标题为【あの頃、みんなレインが好きだった——SF作家・千葉集と紐解く、『serial experiments lain』と現代社会】
原文地址:realsound.jp/tech/2025/04/post-1989618.html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7 17:26回复
    此时(present day) ■ 此刻(present time) ■”
    距离首播已有27年,当我们再次播放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以下简称《玲音》)时,它仍然以哄笑开场。一个宣言:这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而是“此时此刻”,这个时代的寓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7 17:27
    收起回复
      2025-08-28 01:30: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年,作为编剧的小中千昭在第一集的剧本说明中这样写道:
      “背景是现实的当下,稍微有一点扭曲的世界。但必须注意,并没有与现实的当下脱节。”(※1)
      那个“稍微有一些扭曲的世界”,比起那时候更加真实地逼近我们。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27 17:29
      收起回复
        在1998年,日本的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仅为7%,《玲音》描绘了一个完全被网络覆盖的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英国文学学者史蒂芬·霍姆斯在2023年这样指出:“事实上,比起动画播出时,如今的人们更能追踪岩仓玲音的心理轨迹。”(※2)
        没错。2000年的时候,美国人每天在因特网上花的时间,不过是1小时20分钟左右。而今天,则达到每天6-7小时。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美国青少年每天甚至花近8小时上网。(※3)
        并不仅仅是“网瘾患者”,所有人的人生都正在变成因特网。
        新冠疫情之后加速的因特网使用,确实使得谣言的传播量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也使得这部1998年的动画与2025年的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无比模糊。
        让人深思的一件事情是:从2021年左右开始,《玲音》的主角岩仓玲音,在互联网上,成为了femcel(这是一个英语世界的网络流行梗,以下暂译为“非自愿独身女子”,即“想要与异性交往却因现实原因无法获得机会的女子”,源自incel即“非自愿独身男子”,译注)的精神偶像。
        (※4)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27 17:30
        回复
          曾经,Incel(非自愿独身男子)借用《黑客帝国》中的“红药丸/蓝药丸”这一灵知神秘主义(gnostic)梗,构成了另类右翼(alt-right)思想基础的一部分。此后,网络上流行在各种词后面加上“药丸”(-pilled)。而如今的“非自愿独身女子”们则称自己“陵丸”(lainpilled)。这并没有什么政治含义,大致就是“在网络世界获得解脱”的意思。只是,这种感受似乎相当真切。
          在Reddit上,“非自愿独身女子”的梗图收藏社区r/femcelgrippysockjail中,看到玲音的图片的几率非常高。这些自称“24小时在线”的女性与玲音有很高的共鸣。比起通过恋爱和冒险积极与世界产生瓜葛的迪士尼公主,玲音的故事要更加可信。
          这一切并没有扭曲——除非现实本身就是扭曲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27 17:30
          回复
            因特网曾经是个”快乐的地狱”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玲音》具有预言性,并不是因为它高度准确地预测了科技本身的未来。虽说VR等科技具有相当的远见,但因为在1980年代后半期就已经出现过第一次VR的热潮,这只能算是一种不出预料的未来。
            而且,《玲音》中所梦想的,或者说如噩梦一般描绘的信息空间Wired=因特网,在今日,实际上并不存在。正如作家木泽佐登志所说(※5),“如今的因特网已不再是现实之外的某个桃源乡,而只不过是狭隘且卑微的现实的一部分”而已,那个“比当下更加奇异(weird)的空间”,“那个时代的因特网”,已经沦落为科技巨头一望无际的收割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27 17:32
            收起回复
              他们在浏览器上讴歌着似乎有无限的选择和自由,但“选择项和可能性,无论是多么细分化,都只能在网络程序和引擎算法允许的范围内存在”(※6)。
              曾经作为骇客(已经是死语)的前线地带、作为另一个可能世界的因特网早已失效。仿佛我们这边,才是《玲音》世界的“稍微有一点扭曲”的版本。
              实际上,《玲音》中描绘的因特网空间本就是“地狱”。那是死者的归宿,是幽灵往来的场所。在剧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连接现实世界与Wired网络的地点是Club Cyberia,必须向地底下降才可以到达。第五集中“冥府泛滥”这一启示录般的台词也反复出现。
              是的,《玲音》也是一部恐怖片。
              不要忘了,编剧小中千昭,也是日式恐怖片潮流的主要推手之一。同时,他在《玲音》制作期间也与黑泽清导演有交集。据小中说,《玲音》的元素也“反映在了《回路》(黑泽清2001年的电影)中”。(※7)
              来自冥府的死者泛滥,吞噬了地上的现实。这是恐怖电影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活死人黎明》(著名的扎克·施奈德版)中,电视布道者指着僵尸高喊道:“地狱泛滥,撒旦将死者送回我们身边!”
              过去,因特网和夜店俱乐部都是和“地狱”一样的非主流场所。“地狱”与1960-70年代的嬉皮文化和新时代运动相连,就像《玲音》那样,科技、意识的变形、药物、神秘学、邪教、阴谋论、革命、世界末日和乌托邦都处于同一层面。1990年代,就是如此。
              喷涌而出的“地狱”本应吞噬无聊的现实:虚伪的世界、虚伪的朋友、虚伪的家庭……典型的90年代城乡结合部的无聊,但21世纪的因特网发生的事情却完全相反。是现实吞噬了人们曾经焦灼渴望的“地狱”,将其涂抹成了平坦、广漠的世界的一部分。“地狱”中昏天黑地的快乐,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安全娱乐,和改变世界没有丝毫关系。在现实中到来的“未来”,要比《铃音》的世界残酷得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27 17:33
              收起回复
                来自俄罗斯的爱
                那么,《铃音》预言了什么?正如“非自愿独身女子”的例子所示,是当今互联网上的某种“情绪”。而且,这种情绪并不是在2020年之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27年来,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我们。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27 17:34
                回复
                  2025-08-28 01:2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都在变成27年前电脑中的少女
                  原创 千叶集 BETTERMUSiC
                  2025年04月21日 19:45 日本 39人
                  本文作者为日本科幻作家千叶集。关于近年在网络重新走红的“邪典”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玲音)。
                  原标题为【あの頃、みんなレインが好きだった——SF作家・千葉集と紐解く、『serial experiments lain』と現代社会】
                  原文地址:网页链接
                  玲音成为“非自愿独身女子”的精神偶像
                  “此时(present day) ■ 此刻(present time) ■”
                  距离首播已有27年,当我们再次播放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以下简称《玲音》)时,它仍然以哄笑开场。一个宣言:这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而是“此时此刻”,这个时代的寓言。

                  当年,作为编剧的小中千昭在第一集的剧本说明中这样写道:
                  “背景是现实的当下,稍微有一点扭曲的世界。但必须注意,并没有与现实的当下脱节。”(※1)
                  那个“稍微有一些扭曲的世界”,比起那时候更加真实地逼近我们。

                  在1998年,日本的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仅为7%,《玲音》描绘了一个完全被网络覆盖的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英国文学学者史蒂芬·霍姆斯在2023年这样指出:“事实上,比起动画播出时,如今的人们更能追踪岩仓玲音的心理轨迹。”(※2)
                  没错。2000年的时候,美国人每天在因特网上花的时间,不过是1小时20分钟左右。而今天,则达到每天6-7小时。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美国青少年每天甚至花近8小时上网。(※3)
                  并不仅仅是“网瘾患者”,所有人的人生都正在变成因特网。
                  新冠疫情之后加速的因特网使用,确实使得谣言的传播量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也使得这部1998年的动画与2025年的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无比模糊。
                  让人深思的一件事情是:从2021年左右开始,《玲音》的主角岩仓玲音,在互联网上,成为了femcel(这是一个英语世界的网络流行梗,以下暂译为“非自愿独身女子”,即“想要与异性交往却因现实原因无法获得机会的女子”,源自incel即“非自愿独身男子”,译注)的精神偶像。
                  (※4)
                  曾经,Incel(非自愿独身男子)借用《黑客帝国》中的“红药丸/蓝药丸”这一灵知神秘主义(gnostic)梗,构成了另类右翼(alt-right)思想基础的一部分。此后,网络上流行在各种词后面加上“药丸”(-pilled)。而如今的“非自愿独身女子”们则称自己“陵丸”(lainpilled)。这并没有什么政治含义,大致就是“在网络世界获得解脱”的意思。只是,这种感受似乎相当真切。

                  在Reddit上,“非自愿独身女子”的梗图收藏社区r/femcelgrippysockjail中,看到玲音的图片的几率非常高。这些自称“24小时在线”的女性与玲音有很高的共鸣。比起通过恋爱和冒险积极与世界产生瓜葛的迪士尼公主,玲音的故事要更加可信。
                  这一切并没有扭曲——除非现实本身就是扭曲的。
                  因特网曾经是个”快乐的地狱”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玲音》具有预言性,并不是因为它高度准确地预测了科技本身的未来。虽说VR等科技具有相当的远见,但因为在1980年代后半期就已经出现过第一次VR的热潮,这只能算是一种不出预料的未来。
                  而且,《玲音》中所梦想的,或者说如噩梦一般描绘的信息空间Wired=因特网,在今日,实际上并不存在。正如作家木泽佐登志所说(※5),“如今的因特网已不再是现实之外的某个桃源乡,而只不过是狭隘且卑微的现实的一部分”而已,那个“比当下更加奇异(weird)的空间”,“那个时代的因特网”,已经沦落为科技巨头一望无际的收割场。

                  他们在浏览器上讴歌着似乎有无限的选择和自由,但“选择项和可能性,无论是多么细分化,都只能在网络程序和引擎算法允许的范围内存在”(※6)。
                  曾经作为骇客(已经是死语)的前线地带、作为另一个可能世界的因特网早已失效。仿佛我们这边,才是《玲音》世界的“稍微有一点扭曲”的版本。
                  实际上,《玲音》中描绘的因特网空间本就是“地狱”。那是死者的归宿,是幽灵往来的场所。在剧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连接现实世界与Wired网络的地点是Club Cyberia,必须向地底下降才可以到达。第五集中“冥府泛滥”这一启示录般的台词也反复出现。
                  是的,《玲音》也是一部恐怖片。
                  不要忘了,编剧小中千昭,也是日式恐怖片潮流的主要推手之一。同时,他在《玲音》制作期间也与黑泽清导演有交集。据小中说,《玲音》的元素也“反映在了《回路》(黑泽清2001年的电影)中”。(※7)
                  来自冥府的死者泛滥,吞噬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27 17:34
                  回复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主题的普遍性。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之所以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并非因为它准确预测了50年后的社会状况,而是因为,其中描写的统治的权力关系,在历史中反复出现,使得它对谁都成了“感同身受的故事”。事实上,从左到右,乃至宣称“地球是方形”的阴谋论者,无论是谁都自豪地将其奉为自己的圣经。
                    让《铃音》不死的,是那种孤绝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并非寄宿在《铃音》的故事情节中,而是寄宿在岩仓玲音这个角色本身之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27 17:35
                    回复
                      有一款叫《牛奶袋里袋装牛奶》(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的独立游戏。创作者是俄罗斯人尼基塔·克留科夫。这是一部视觉小说游戏,故事非常简单:一个似乎有某种精神创伤的少女,在母亲的要求下出门买牛奶。虽然游戏中完全没有提到因特网,作者也没有特别提及《铃音》,但这部作品自2020年发布以来,就一直被指出很像《铃音》。神情恍惚的少女,在笼罩着不祥和颓废氛围的红与黑的游戏世界中,像随时就要跌倒一般行走着。
                      确实,很像《铃音》。在动画版《铃音》中,最初玲音也是作为一个行走的人出场的。她从家里出发,朝向学校,在被涂抹成白色的世界中蹒跚而行。
                      《牛奶袋里》与《铃音》的关联,在次年发布的续作《牛奶袋外袋装牛奶》中得到了证实。在开场动画讲述前作剧情时,背景中环境噪音持续鸣响,主角的少女走下楼梯,之后,插入了“由电线杆和电线构成的镜头”。套路实在太明显了。克留科夫在采访中言及这个动画,说他“要求制作人员参考了某些要素”,这指的是什么不用多说。(※10)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27 17:36
                      回复
                        在续集《牛奶袋外》的正篇中,虽然也略微描写了主角与因特网的关系,但我们感受到的“铃音味”并不在于此。
                        而是,那种在服用睡前必须服用的药物之前,试图通过沉入无谓的思考来打发时间的感觉。那种想睡却睡不着时,望着天花板,在想象中放飞萤火虫的感觉。这样的镜头在《铃音》中并没有出现过半个。然而,那种寂寞与孤独却是共通的。仍然是1990年代的味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27 17:37
                        回复
                          让我们都成为玲音吧
                          如果要指出1990年代的wired/weird=因特网与2020年代的因特网最大的区别,那应该就是“(真实人类的)面孔的数量”。
                          在《铃音》中,除了玲音(以及太郎这个例外),wired/weird中的人们,都没有面孔。他们主要只是作为声音的存在而被描绘。这些声音与玲音对话,传播着谣言。
                          当然,1990年代的因特网也有可以上传某人照片程度的奢侈,但与现在相比,数量少的可怜。清晰度也完全不同。面孔附带的信息量更是天差地别。在2020年代,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每天至少在社交媒体上传一张自拍。(※11)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27 17:37
                          收起回复
                            如今的网络,充斥着面孔。(※12)
                            上传到网络的面孔,通过社交媒体,与其主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由此构建起网络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经常,或者说必然,会与现实世界中本人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为这种偏差而烦恼,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这种扭曲,不正是岩仓玲音在《铃音》中面临的问题吗?”,可能有人会这么认为。没错。但是,数字身份认同的问题在《玲音》中是主人公独有的问题。因为只有铃音在wired网络和现实两边都拥有活生生的面孔。
                            当然,剧中描绘的网络空间采用了她的主观视角,所以那个世界的用户可能也都有自己的面孔。尽管如此,除了自己的脸之外,谁的脸都看不到,这才正是90年代式因特网的特征。
                            在这样的空间里,除自己之外的脸一旦出现,就会成为“崇拜的对象”。说得更难听一些,就会成为网络的玩物。就像玲音那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4-27 17:38
                            回复
                              2025-08-28 01:1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到《玲音》的后代一般的游戏,可以举出《主播女孩重度依賴》(NEEDY GIRL OVERDOSE)。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尊重PS版《玲音》游戏的作品之一。(※13)
                              如果我们比较2020年代(疫情之后)的网络梗与之前的网络梗,似乎会发现特定人物的面孔正在减少。这是因为面孔的数量已经饱和了吗?还是因为,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面孔也会被提供给网络?
                              梗之所以好笑,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那是他人的面孔。自己的面孔,不会是这样。我们能安全消费的面孔,如今只剩下二次元角色、猫以及猫头鹰头像。
                              虽然在网络上展示面孔算是一种社交行为,但由此承受的压力却被归结为个人问题。在网络上露脸是你自愿的,在网络上患病也是你活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27 1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