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缅甸蟒的科普内容:
基本信息
• 学名:Python bivittatus。
• 分类地位:爬行纲、有鳞目、蟒科、蟒属。
• 别称:南蛇、琴蛇等。
形态特征
• 体型:平均体长3-4米,最大体长接近6.09米,雌性体型比雄性大。头小体粗,吻端扁平,头颈区分明显,泄殖腔两侧有对退化的后肢痕迹,雄性更为明显。
• 斑纹:体背及体侧有镶黑边的云豹斑纹,腹部黄白色,头颈背后有暗褐色矛形斑,眼前和后下方有黑色斜纹达口缘。生活习性
• 活动规律:夜行性动物,白天常晒太阳积蓄热量,静息行为占比高。
• 栖息环境: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低地丛林、草原、河岸、沼泽地等,对水生生境依赖度高,多在海拔200米以内,也有部分在海拔1000米以上。
• 食性:食谱广泛,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采用伏击策略和绞杀方式捕食,分离式下颌能帮助其捕食比自身重的猎物。
生长繁殖
• 繁殖方式:卵生,雄性性成熟体长约1.7米,雌性约2.6米。在佛罗里达,繁殖活动在12月至次年3月,雌性会和多条雄性组成繁殖群,每窝可产11-87枚蛋,孵化期60天左右。
• 生长发育:未成年时生长速度快,成年后大幅放缓,野外一般存活20-25年,圈养环境下最长记录为28年零3个月。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缅甸、泰国、越南等,也见于印度尼西亚部分岛屿,以及不丹、尼泊尔和印度东部等地。
• 中国分布:集中在广东、广西、香港、陕西、海南、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物种保护
• 种群现状:由于蟒蛇皮贸易、传统医药利用、宠物贸易及栖息地退化等原因,数量明显下降,在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等地已非常少见。
• 保护级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评为易危(VU)物种,在中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入侵物种
20世纪80年代起,缅甸蟒因宠物贸易被大量引入美国,一些被放生或因飓风等原因流入野外,在佛罗里达州等地扎根,对当地哺乳动物造成严重打击,成为入侵物种。

基本信息
• 学名:Python bivittatus。
• 分类地位:爬行纲、有鳞目、蟒科、蟒属。
• 别称:南蛇、琴蛇等。
形态特征
• 体型:平均体长3-4米,最大体长接近6.09米,雌性体型比雄性大。头小体粗,吻端扁平,头颈区分明显,泄殖腔两侧有对退化的后肢痕迹,雄性更为明显。
• 斑纹:体背及体侧有镶黑边的云豹斑纹,腹部黄白色,头颈背后有暗褐色矛形斑,眼前和后下方有黑色斜纹达口缘。生活习性
• 活动规律:夜行性动物,白天常晒太阳积蓄热量,静息行为占比高。
• 栖息环境: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低地丛林、草原、河岸、沼泽地等,对水生生境依赖度高,多在海拔200米以内,也有部分在海拔1000米以上。
• 食性:食谱广泛,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采用伏击策略和绞杀方式捕食,分离式下颌能帮助其捕食比自身重的猎物。
生长繁殖
• 繁殖方式:卵生,雄性性成熟体长约1.7米,雌性约2.6米。在佛罗里达,繁殖活动在12月至次年3月,雌性会和多条雄性组成繁殖群,每窝可产11-87枚蛋,孵化期60天左右。
• 生长发育:未成年时生长速度快,成年后大幅放缓,野外一般存活20-25年,圈养环境下最长记录为28年零3个月。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缅甸、泰国、越南等,也见于印度尼西亚部分岛屿,以及不丹、尼泊尔和印度东部等地。
• 中国分布:集中在广东、广西、香港、陕西、海南、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物种保护
• 种群现状:由于蟒蛇皮贸易、传统医药利用、宠物贸易及栖息地退化等原因,数量明显下降,在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等地已非常少见。
• 保护级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评为易危(VU)物种,在中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入侵物种
20世纪80年代起,缅甸蟒因宠物贸易被大量引入美国,一些被放生或因飓风等原因流入野外,在佛罗里达州等地扎根,对当地哺乳动物造成严重打击,成为入侵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