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职场,“内卷”成了打工人绕不开的痛。加班成了常态,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让生活似乎只剩下工作。职场竞争愈发激烈,从大厂到中小企业,每个岗位都挤满了求职者,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35岁危机与延迟退休的矛盾,让中年打工人被迫转行或接受低薪岗位 ,“稳定至上”的就业观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2025年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3万,叠加2024年未就业群体,求职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往年。传统行业如土木工程、房地产因市场调整面临岗位缩减,而互联网等行业因行业洗牌亦难消化过剩人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导致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慢就业”与“高期望”并存,应届生中考研、考公比例攀升,但成功“上岸”者仅占少数,更多人陷入“待业循环”。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海外工作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或是中东部分国家,往往有着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热门劳务输出方向的薪资水平相较于国内同类型岗位通常会高出不少。以澳大利亚的护理工作为例,时薪换算成人民币后颇为可观,从业者能在较短时间内积攒下一笔较为丰厚的财富,对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实现个人的财务目标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
在国外工作,还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比如在德国的汽车制造工厂工作,能亲身学习到严谨且高效的工业生产流程和精细化的质量管控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国内后,会让自己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的道路。身处异国他乡,还能沉浸式地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开阔个人的视野,打破认知局限。
当然,出国打工并非一帆风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孤独感和心理压力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但对于那些渴望突破现有困境、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来说,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成为阻碍他们前行的理由。 无论是为了经济回报、职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海外打工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