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吧 关注:348,218贴子:12,371,062
  • 25回复贴,共1

根据转专业情况,关于长安大学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建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当前长安大学《开放申请专业列表》中的计划人数和已报名人数的统计情况,结合对专业发展的分析,提出以下调整和布局建议:
一、交通土建与土木类专业 结构性调整
1、核心问题
1.1 传统王牌专业面临供需失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划120人/报名不足40)、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计划60人/报名不足20)、土木类(计划240人/报名不足100)等专业计划与报名人数缺口达50%-70%。
1.2 建筑类(城乡规划、建筑学)招生遇冷,国际工程班出现零志愿填报现象。
2、转型路径
2.1 招生规模压缩:建议2024年将土木大类招生缩减至150人以内,国际工程班暂停招生。
2.2 学科交叉赋能:
■ 引导30%师资转向智能建造、海洋工程结构、韧性城市安全技术等交叉方向;
■ 依托现有实验室筹建"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研究院",支撑硕博点申报。
3、存量资源盘活:将BIM技术、GIS系统等课程模块化输出,赋能其他工科专业。
二、交通运输与数据科学类 质量提升工程
1、现状机遇
1.1 交通运输(计划90/报名75)、交通工程(计划60/报名52)维持基本盘;
1.2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划40/报名38)初显潜力,但缺乏系统科学学科支撑。
2、建设方案
2.1开设智慧交通系统科学实验班,融合车路协同、交通大数据、自动驾驶课程;
2.2 与华为、阿里云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认证课程纳入学分体系;
2.3 筹建"车联网数据安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三、地学类 特色化转型
1、困境与突破
1.1 传统地质类专业(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名率持续低于40%;
1.2 地理信息科学(计划50/报名48)、地理空间信息工程(计划30/报名28)呈现比较优势。
2、改革举措
2.1 将地质类部分专业整合为"地球系统科学"大类招生;
2.2 重点建设数字孪生地质建模、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两大特色方向;
2.3 联合自然资源部共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中心"。
四、机电能源类 战略扩增
1、增长极分析
1.1 机械类(计划80/报名159),行情大好;
1.2 车辆工程(计划120/报名135)、能源动力(计划80/报名92)超额完成招生;
1.2 电气工程(计划24/报名54)、自动化(计划42/报名81)需求旺盛。
2、发展路径
2.1 规模扩张:机电能源类招生继续扩张;
2.2 方向增设:
■ 根据发展需求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新兴电类专业,进一步夯实和扩展在这些领域的学科优势。
■在机械大类下开始布局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相关方向,重点选择部分专业即可,不必全选;
■ 筹建"车规级芯片设计与测试"微专业。
■ 平台建设:申报"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五、空天海洋领域 前瞻布局
1、战略机遇
1.1 国家航空航天局规划未来五年行业人才缺口达12万人;
1.2 陕西省"空天动力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启动。
2、实施建议
2.1首批开设低空运载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依托能源动力学科)、智能航行技术(融合交通学科)2个专业;
2.2 与航天六院共建"空天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
2.3 将"船舶与海洋工程"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学生专项计划。
六、基础学科 筑基计划
1、价值重塑
■ 数学(计划40/报名32)、应用物理(计划30/报名25)需强化服务功能;
■ 化学学科空白制约新材料、新能源学科发展。
2、提升策略
■ 推行"基础学科+"双学位项目(如数学+AI、物理+集成电路);
■ 筹建"先进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三年内完成化学本科专业申报;
■ 设立基础学科菁英班(每届30人,本硕贯通培养)。
七、双一流学科 内涵建设
1、攻坚方向
■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需从传统道路向智慧交通系统集成升级;
■ 地质资源学科亟需向数字地质工程方向转型。
■ 测绘类学科尽快向空天信息技术延伸(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
2、重点举措
■ 将双一流学科20%招生指标调整为"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地质工程"等新方向;
■ 设立学科特区,允许跨学院组建"智能交通创新研究院";
■ 建立学科动态预警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85%的专业缩减30%名额)。
八、战略实施建议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招生报考率(40%)、就业质量(30%)、学科贡献度(30%)"三维度评估体系;
2、实施教师转型发展计划:设立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支持教师赴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开展6-12个月转型研修;
3、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与行业龙头共建不少于5个产业创新联合体,实现专业课程50%以上源自真实项目;
4、强化战略宣传矩阵:打造"未来交通科创中心"超级IP,通过《大国交通》纪录片等提升新兴专业认知度。
九、结语:
通过"传统学科做减法、新兴领域做加法、交叉方向做乘法"的立体化改革,构建以智能交通为引领、空天海洋为突破、基础学科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助力长安大学实现从行业特色型向新工科领军高校的跨越升级。


IP属地:湖南1楼2025-04-13 21:56回复
    作者是牛人!高瞻远瞩,希望学校领导看到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4-14 00:33
    收起回复
      2025-07-31 00:4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师不吃饭?大力招土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14 04:37
      回复
        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以下是长安大学已经设立的12个新工科专业情况。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位点涉及2个新工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涉及涉及7个新工科专业。


        IP属地:湖南4楼2025-04-14 07:01
        回复
          转专业时学生们对专业的申请热度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长安大学需按产业需求实时优化招生结构,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动态联调机制。
          对智能交通、新能源和电气、电子信息类、机械等超报专业(如地理信息科学超计划120%)应扩招30%-50%,同步升级课程体系;对传统土木、地质类专业实施招生限额(如缩减20%),推动向智能建造、数字孪生方向转型;同时借此转型向航空(低空)、船舶等新工科专业拓展,发展“海陆空”立体大交通;以及向新工科其他专业拓展,如智能建造、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
          设立产教融合“招生预警指数”,联合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开设订单班,对持续两年报考率低于60%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或撤并重组,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IP属地:湖南5楼2025-04-14 08:15
          回复
            这玩意能落实只能是既得利益者向自己开导。长大传统学科积压了一群老油条,改革这些举措会迫使他们换赛道,他们评估完自身能力是绝不接受的。领导们也知道改革难,好处又少,就天天喊喊口号,实际工作就慢慢推进,每年有点kpi就行,反正抱个部署头衔,工资不会少一点,你还能要求干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14 11:24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14 11:51
              回复
                不要转计算机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14 13:40
                收起回复
                  2025-07-31 00:4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船大不好调头的,还有个办法就是把土木及其二级学科搞到极致,做到头部,吸光全国范围内的资源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15 01:16
                  收起回复
                    地质学理科实验班是啥情况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15 21:11
                    回复
                      学长,有建议女生报考的新工科专业吗,这些专业资讯好少,害怕报考是看似高大上实则杂而不精,没有对口岗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24 1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