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述
(一)建设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部署,响应《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强化贵阳与成渝核心城市快速连接的要求,结合高速磁悬浮技术在长距离运输中的显著优势,拟规划建设贵阳至重庆至成都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高铁(以下简称“本项目”)。项目将构建贵渝成“半小时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的标杆工程。
(二)功能定位
本项目是连接贵阳、重庆、成都三大西南核心城市的超高速客运通道,主要承担区域间高频次、大容量的商务、旅游及通勤客流,兼顾沿线城市经济协作与资源共享需求。项目将填补现有高铁(时速250-350公里)与航空运输(时速800-900公里)之间的速度空白,形成“轨道上的西南城市群”骨干网络。
二、线路方案
(一)线路走向
线路起于贵阳贵安新区(衔接贵安高铁站综合枢纽),向北经遵义、綦江,接入重庆两江新区(紧邻江北国际机场),向西经永川、内江,终至成都东部新区(靠近天府国际机场),正线全长约650公里(贵阳至重庆段约350公里,重庆至成都段约300公里)。线路采用全封闭高架敷设方式,预留穿越长江、嘉陵江等自然障碍的工程条件。
(二)站点设置
1. 起点站:贵阳贵安站依托贵安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贵南高铁、沪昆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无缝换乘,辐射贵阳主城区及黔中城市群。
2. 中间站:
◦ 遵义站:服务黔北地区,对接杭瑞高速、遵义新舟机场;
◦ 重庆两江站:位于两江新区核心区,与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北站形成空铁联运枢纽;
◦ 永川站:覆盖渝西及川南城市群,促进成渝中部节点城市协同发展;
◦ 成都东部站:紧邻天府国际机场,衔接成都“东进”战略核心区,预留与成自高铁、成渝中线高铁互通条件。
3. 终点站:成都东部站(与起点站功能协同,形成双向枢纽)。
三、运输组织
(一)运行效率
• 旅行时间:贵阳至重庆约35分钟,重庆至成都约30分钟,贵渝成全程通行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较现有高铁(约3.5小时)压缩60%以上。
• 运输能力:单向年输送能力超5000万人次,初期开行对数30对/日,高峰期加密至60对/日,实现“公交化”运营。
(二)客流服务
• 票务系统:采用实名制电子客票,支持“刷脸进站”“无感支付”,配套开发多式联运预约平台,实现空铁、公铁无缝衔接。
• 服务设施:设置商务舱、一等座、二等座差异化服务,配备静音车厢、智能餐吧、高速Wi-Fi等设施,满足不同旅客需求。
四、建设安排
(一)建设周期
项目分两期实施:
• 一期工程(贵阳至重庆段):2026-2030年,完成线路建设及设备调试;
• 二期工程(重庆至成都段):2028-2032年,与一期工程同步运营调试。全线预计2032年建成通车,总建设工期6年。
(二)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约1800亿元(含征地拆迁、轨道工程、车辆购置、智能系统等),其中贵阳至重庆段约1000亿元,重庆至成都段约800亿元。资金来源包括:
• 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占比40%);
• 铁路发展基金及社会资本(占比30%);
• 银行贷款及专项债券(占比30%)。
五、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一)核心技术应用
• 常导磁悬浮系统:采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通过电磁吸力实现列车与轨道无接触悬浮(悬浮高度8-10毫米),消除轮轨摩擦,降低噪音及维护成本。
• 智能运维体系:集成大数据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及AI故障诊断技术,对轨道变形、列车能耗、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保障运营安全。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 区域协同:项目将缩短贵渝成三城时空距离,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快速流动,预计带动沿线GDP年增长超2000亿元。
• 产业升级:依托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形成“磁悬浮经济带”,赋能智能制造、临空经济、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
• 民生改善:实现“一日往返”通勤模式,便利三城居民生活,预计年减少公路长途客运量1500万人次,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协调
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牵头,贵渝成三地政府及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参与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审批、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等工作。
(二)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储备,落实用地指标、税收优惠及专项债券发行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建设运营。
八、结论
本项目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时速600公里磁悬浮技术的创新应用,将重塑西南地区交通格局,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及黔中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项目技术成熟、效益显著,具备可行性与紧迫性,建议加快前期工作,推动早日开工建设。

(一)建设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部署,响应《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强化贵阳与成渝核心城市快速连接的要求,结合高速磁悬浮技术在长距离运输中的显著优势,拟规划建设贵阳至重庆至成都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高铁(以下简称“本项目”)。项目将构建贵渝成“半小时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的标杆工程。
(二)功能定位
本项目是连接贵阳、重庆、成都三大西南核心城市的超高速客运通道,主要承担区域间高频次、大容量的商务、旅游及通勤客流,兼顾沿线城市经济协作与资源共享需求。项目将填补现有高铁(时速250-350公里)与航空运输(时速800-900公里)之间的速度空白,形成“轨道上的西南城市群”骨干网络。
二、线路方案
(一)线路走向
线路起于贵阳贵安新区(衔接贵安高铁站综合枢纽),向北经遵义、綦江,接入重庆两江新区(紧邻江北国际机场),向西经永川、内江,终至成都东部新区(靠近天府国际机场),正线全长约650公里(贵阳至重庆段约350公里,重庆至成都段约300公里)。线路采用全封闭高架敷设方式,预留穿越长江、嘉陵江等自然障碍的工程条件。
(二)站点设置
1. 起点站:贵阳贵安站依托贵安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贵南高铁、沪昆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无缝换乘,辐射贵阳主城区及黔中城市群。
2. 中间站:
◦ 遵义站:服务黔北地区,对接杭瑞高速、遵义新舟机场;
◦ 重庆两江站:位于两江新区核心区,与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北站形成空铁联运枢纽;
◦ 永川站:覆盖渝西及川南城市群,促进成渝中部节点城市协同发展;
◦ 成都东部站:紧邻天府国际机场,衔接成都“东进”战略核心区,预留与成自高铁、成渝中线高铁互通条件。
3. 终点站:成都东部站(与起点站功能协同,形成双向枢纽)。
三、运输组织
(一)运行效率
• 旅行时间:贵阳至重庆约35分钟,重庆至成都约30分钟,贵渝成全程通行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较现有高铁(约3.5小时)压缩60%以上。
• 运输能力:单向年输送能力超5000万人次,初期开行对数30对/日,高峰期加密至60对/日,实现“公交化”运营。
(二)客流服务
• 票务系统:采用实名制电子客票,支持“刷脸进站”“无感支付”,配套开发多式联运预约平台,实现空铁、公铁无缝衔接。
• 服务设施:设置商务舱、一等座、二等座差异化服务,配备静音车厢、智能餐吧、高速Wi-Fi等设施,满足不同旅客需求。
四、建设安排
(一)建设周期
项目分两期实施:
• 一期工程(贵阳至重庆段):2026-2030年,完成线路建设及设备调试;
• 二期工程(重庆至成都段):2028-2032年,与一期工程同步运营调试。全线预计2032年建成通车,总建设工期6年。
(二)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约1800亿元(含征地拆迁、轨道工程、车辆购置、智能系统等),其中贵阳至重庆段约1000亿元,重庆至成都段约800亿元。资金来源包括:
• 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占比40%);
• 铁路发展基金及社会资本(占比30%);
• 银行贷款及专项债券(占比30%)。
五、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一)核心技术应用
• 常导磁悬浮系统:采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通过电磁吸力实现列车与轨道无接触悬浮(悬浮高度8-10毫米),消除轮轨摩擦,降低噪音及维护成本。
• 智能运维体系:集成大数据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及AI故障诊断技术,对轨道变形、列车能耗、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保障运营安全。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 区域协同:项目将缩短贵渝成三城时空距离,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快速流动,预计带动沿线GDP年增长超2000亿元。
• 产业升级:依托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形成“磁悬浮经济带”,赋能智能制造、临空经济、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
• 民生改善:实现“一日往返”通勤模式,便利三城居民生活,预计年减少公路长途客运量1500万人次,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协调
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牵头,贵渝成三地政府及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参与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审批、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等工作。
(二)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储备,落实用地指标、税收优惠及专项债券发行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建设运营。
八、结论
本项目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时速600公里磁悬浮技术的创新应用,将重塑西南地区交通格局,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及黔中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项目技术成熟、效益显著,具备可行性与紧迫性,建议加快前期工作,推动早日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