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72贴子:229,110

【论文】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2-26 21:33回复
    【作者简介】李世龙(1963— ),男,黑龙江桦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副教授。
    【摘 要 题】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是指较远距离、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帝王出巡、游历过程。帝王巡 游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但也兼有经济、军事、文化意义,还有个人娱乐的目的。把帝王巡 游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唯我独尊”的帝王治国安邦的良苦 用心,而且,也能使我们窥见与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帝王赏山娱水、回归自然的强烈 愿望。
    【关 键 词】中国古代/帝王/巡游


    2楼2010-12-26 21:34
    回复
      2025-08-30 21:0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见于史籍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也称为“宸游”,或叫“巡幸”、“幸”、“巡狩”、 “巡省”等。这一活动是指较远距离、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帝王出巡、游历过程。它不包 括例行的郊祭,也排除帝王在帝都及其附近地区的狩猎、避暑、观光活动。帝王巡游具有明 显的政治意图,但也兼有经济、军事、文化意义,还有个人娱乐的目的。把帝王巡游置于当 时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唯我独尊”的帝王治国安邦的良苦用心,而 且也可以从中发现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帝王赏山娱水、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3楼2010-12-26 21:35
      回复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生前也进行了相当频繁的巡游活动,且其行程、耗时、规模与秦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汉书•武帝纪》统计,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执政5 3年间,一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巡幸、封禅、游历达30多次。其中大规模巡游有四次。他巡 游的范围,西至雍县,抵于汾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巡 游渤海;南到南郡,巡游荆扬。汉武帝自己也曾自豪地夸示说:“朕巡荆、扬,楫江、淮物 ,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4](《武帝纪》)
        除秦皇汉武之外,秦汉其他皇帝的巡游活动也不绝于史。秦二世继位后,效颦乃父,“巡行郡县”,曾“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1](《秦始皇本纪》)。只可惜已没有昔日秦帝 国 的八面威风了。两汉诸帝中,汉高祖曾东征西讨。西汉建立后,又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征 讨黥布,游乐故乡沛县,成为古代第一位衣锦还乡的布衣天子;汉文帝曾西巡甘泉,北巡高 奴,东巡太原,“留游太原十余日”[4](《文帝纪》);东汉光武帝于公元50年,继秦始皇 汉武帝之后,以庞大的规模封禅泰山;汉明帝也经常“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躬览万 国之有无”[5](班固:《东都赋》)。秦汉诸帝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靠,数次大规模巡游 ,使秦汉旅游活动以浩大、壮阔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7楼2010-12-26 21:38
        回复
          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使政局稳定 、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隋文帝在位时,虽也曾巡幸并州、齐州,登王符山,祠太山[6](《高祖纪下》),但还无暇进行大规模的巡游。隋炀帝继位后,恣其贪欲,大修运河,整治驿 道,扩建东都,“东西游幸,靡有定居”[6](《炀帝纪下》)。炀帝在位时曾有八次大规模 出巡,以三下江都为最。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一下江都时所乘龙舟有上下四层,“文武 官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6](《炀帝纪上》)。两岸 御道,禁军护航,纤夫拉船,官吏跪迎,百姓供食,人马逶迤,好不壮观。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虽多次萌生东巡齐鲁、封禅泰山的思想,终因国家元气未复,没能成行。唐高宗则成为继秦皇、汉武、汉光武之后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天子。值得一提的是,武则 天不仅以皇后身份直接促成和参与了唐高宗东封泰山活动,而且在天册万岁元年(695),以 女皇帝身份亲登中岳嵩山,举行了模仿泰山封禅的大典。唐玄宗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发展的高峰,加上玄宗性情豪放,于是,在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又在秦皇、汉武 、汉光武、唐高宗之后成为第五位登封泰山的帝王。


          8楼2010-12-26 21:39
          回复
            二、帝王巡游的目的所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着帝王们远离养尊处优的皇宫,去栉风沐雨,饱尝颠沛之苦?这个问题 似乎不像商人为了获利、士人为了做官、僧道为了朝圣而出游那样简单。但无疑,从秦皇、汉武,经隋炀帝、唐玄宗,到康熙、乾隆诸帝,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而 进行的相当规模的巡游,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这些目的主要包括:安境靖边、扬威显盛、 观风问俗和游山玩水等。一次巡游可以只有一种目的,也可能兼有两个以上的目的。总之,不同历史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会使帝王巡游的目的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


            11楼2010-12-26 21:41
            回复
              (一)安境靖边。先秦和秦汉诸帝的出巡大多具有这样的目的。先秦时期,经济不发达,交通工具简单,信息传递方式落后,各诸侯间争权夺利,战争频繁。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巡游的主要目的只能是联络、统一各部落,安抚民众,查看山川形势,为国家的统一做准 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巡游也不外乎加强各诸侯邦国与中央朝廷的联系,巩固奴隶制国 家的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废分封、置郡县、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但周 边少数民族对内地仍时有骚扰,尤其是齐楚等地的异己势力仍在蠢蠢欲动,构成了对新王朝的威胁。为此,秦始皇西巡陇西,东巡齐鲁,南下荆楚,所到之处,打击旧贵族,扶植新贵 ,刻石颂德,耀武扬威,在一定程度上镇慑了异族和齐楚旧势力,达到了安境靖边的目的。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行了30多次不同规模的巡游,但就他于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9年和公元前106年4次较大规模的巡游而言,其目的地分别是陇西、朔方、齐鲁和南郡,明显具有镇服西北少数民族、加强齐楚等地统治的政治、军事意图。当然,在秦始皇、汉武帝的巡游过程中,也有游山玩水、寻仙求神等倾向,但这只是次要的、 附带的。


              12楼2010-12-26 21:42
              回复
                隋唐以后的宋、元、明三朝,民族矛盾较为尖锐。宋、明都城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元朝时期南方亦未能巩固。所以三朝诸帝几乎都无暇出巡,而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 与皇宫内院和文武大臣商讨御边策略上面。宋真宗、元世祖、明成祖等仅有的几次出巡也 无不带有军事讨伐、安定边境的目的。


                13楼2010-12-26 21:42
                回复
                  2025-08-30 20:57: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扬威显盛。帝王的较大规模的巡游几乎都带有这种目的。秦始皇巡行郡县,即有“以示疆,威服海内”的目的[1](《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也是为了向中外夸示其文治武功,宣扬国威。隋炀帝一下江都时“舳舻相接,二百余里”[6](《炀帝纪上》);西巡张掖、北巡突厥时,创制“观风行殿”,盛陈文物,设鱼龙鳗宴,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更具有明显的 炫耀富强、张扬威德的意图。不过,最能够体现帝王巡游扬盛目的的还是东封泰山的活动。泰山为五岳之尊,向来被认为是上接于天下达于地的“神山”。由于泰山所处的特殊地位,古代凡受命于天的帝王们,为了答谢上天授命之恩,以求得延祚益寿,都想到泰山祭祀天地 ,举行隆重而神秘的“封禅”大典。一代帝王如能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国家兴盛的标志,帝王本人也成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基于此,“封禅”泰山俨然成了历代帝王孜孜 以求的目标。但因种种原因,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 真宗六帝在位时到泰山举行了“封禅”活动。


                  14楼2010-12-26 21:46
                  回复
                    每次“封禅”,都要提前数月或数年宣布,同时组成专门负责封禅大典和仪式的一套班子 ,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和军力调配。封禅时,帝王带领由后妃宫人、文武官员、皇亲国戚 、蕃邦使臣、各类侍从等在内的一支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沿途食宿,由地方供给;封禅队伍的安全,由大军负责;封禅一切费用,由国库提供。整个封禅往往行程千余里 ,往返近两个月,耗掉大量人力、物力。据史料记载,汉光武帝所带封禅仪仗由数千人组成,当封禅仪式结束,“文武百官在下山途中,竟绵延二十余里”[8](P64);唐高宗于麟德二年 (665)从东都赴东岳封禅,“从驾文武兵士及仪仗法物相继数百里”[9](《帝王部•封禅 第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时,一路“千旗云引,万戟林行”,“万方纵观,千里如堵”;当玄宗到泰山备法驾登山时,“仗卫罗列岳下百余里”[8](P77),极尽铺陈排场之 能事。


                    15楼2010-12-26 21:47
                    回复
                      (三)游山玩水。虽然历代帝王都利用各种手段神化自己的形象,但帝王毕竟也是人。与生长在自由空间中的凡人相比,他们更渴望自然界新鲜的山水气息。只是限于国势、民情,使 得大多数帝王终生只能囿于皇城附近,失去了巡游山川的机会。即使那些有机会巡游天下的帝王,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寻找各种借口,把游山玩水的真实目的压在心底。在历代帝王中,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就十分钟情于祖国秀美的山川。相传黄帝生前曾登临过许多名山大川 ,其中“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1](《五帝 本纪》);舜帝也曾登临五岳祭祀山川;秦皇、汉武曾巡游天下;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曾东封泰山;隋文帝三下江都,陶醉于风花雪月的江南美景中无以自拨;耽于嬉游的明武帝 也曾巡幸扬州、南京等地,并留下了“渔于清江浦”、“渔于积水池”等旷古未闻的帝王巡 游雅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6楼2010-12-26 21:48
                      回复
                        第二,帝王巡游的政治、军事目的逐渐淡化,个人游乐的意图日益明显。先秦和秦汉是中 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帝王巡游的政治、军事目的是首要的。秦始 皇出关东巡,是为了镇慑六国残余势力;汉武帝虽在生前五登泰山,按捺不住游娱之兴,但 也必须把巡视郡县情况、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置于首位。隋唐和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繁荣和继续发展时期,帝王巡游也就多带有宣扬国威、放情山水的倾向。
                        第三,帝王巡游往往糜费巨大。巡游牵涉到食、住、行丅、游、娱,其花费多则耗尽国库,少则花费数年、数十年国家财力。在历代帝王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巡游活动中,东封泰山的花费是最大的。而其中尤以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的花费最大。


                        20楼2010-12-26 21:52
                        回复
                          第四,帝王巡游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巡游 对官绅、士子,甚而普通百姓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古代旅游史上可以发现,帝王巡游活动更 频繁的秦汉、隋唐、清朝,也正是古代旅游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包括商人的经商旅行、士人的宦游、僧道的宗教旅行、外交使节的公务旅行,还有考察旅行丅、游侠等各种旅游活动也无 不在秦汉、隋唐、清朝达到了高潮。另外,帝王巡游的地点、方向和线路,也往往在其后不久成为旅游的热点、热线。泰山因此成了中国的第一山,苏杭也由此成为游人向往的天堂, 沿大运河一线成了旅游观光线路中最富吸引力的一条通道。


                          23楼2010-12-26 21:55
                          回复
                            最后,帝王巡游还为旅游目的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旅游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的特色,帝王巡游对于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就泰山而言,历代帝王在对泰山封禅巡 祭前都对泰山的道路、桥梁、庙宇、树木、山石予以整修;巡游时,又多有刻石、题字。所 以,泰山的建筑、绘画、雕塑之多,艺术、历史价值之高,几乎是任何其他名山都无法与之 相比的。泰山也因而成了中国的“政治山”、“神山”、“第一山”。解放后,又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另外,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在曲阜 、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在五台山、会稽山、华山、恒山,凡是帝王巡游足迹所至,也 都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传世。而帝王巡游的传说更成为千古佳话。 


                            24楼2010-12-26 21:56
                            回复
                              2025-08-30 20:51: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萧统.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1977.


                              25楼2010-12-26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