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定律(40):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狩猎法则(40、42):狩猎者定然比猎物更加凶猛,再狡猾的猎物也有其罩门与要害。
马太效应(45):马太效应随后也被用于概括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相关社会现象,即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体则会因此变得更加劣势。
手表定律(61、396、738):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米格25效应(76、796、1084):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囚徒困境(76、278、430、967、1167、1188、1189)(prisoner's dilemma)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无限猴子理论(113、288、1053、1054)爱丁顿在1929年阐述过一个“无限猴子理论”,就是说“如果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最终可能会写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书可以看作是字母的组合,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作为有限集是包含在字母的组合这个无限集之中的。有限集在无限集中出现的概率不为零,这也是你说“概率肯定不为零”的原因。问题就在于“字母的组合”和“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两个无限集是否等价。
灾难偏误(143、163、263、264):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已经发生,而以为一切正常,这样就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机会,结果导致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
蓝斯登原则(143):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你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员工给你高效的工作回报。
巴甫洛夫的狗(157、1064、1181)
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对逻辑思辨的抗拒。
疯子理论(158、371、574):底层逻辑就是,在对手和敌人面前保持一个不可预测、不够理性乃至不计后果的形象,将会更容易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让步。
上帝悖论(187、564):上帝悖论意为“上帝不是万能的”。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在力量方面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在创造力方面不是万能的。
沉没成本(250、798):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纳什均衡点(258):它是指满足下面性质的策略组合:任何一位玩家在此策略组合下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其他玩家策略不变)都不会提高自身的收益。
桌牌理论(266)巴菲特有个牌桌理论,说当你坐在牌桌上,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是傻瓜,那么那个傻瓜就是你。非有意思的一句话,蕴含了知己知彼的思想。当我们在博弈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赢面在哪里,非常重要。
围城必阙(370、374、1182):围师必阙,语见《军争》篇,意即对撤退回国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包围的敌军留下逃走的缺口,对濒临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
峰终效应(406、874):峰终定律是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用户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这里的“峰”与“终”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MOT”是服务界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管理概念和行为模式。
羊群效应(416、604、626、672、673、976、1012):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竹子原理(419):“一株竹子的成长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地下竹笋期、地上幼竹期、成竹期、衰退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竹子的生长方式不同、生长速度不一样;地下竹笋期的竹子主要是根系的疯狂发育,将来它所有的生长动力都来自地下那个四通八达的根系系统,发达的根系可以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和水分。一旦根系发达后,幼竹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并很快成熟,我们常用节节高来形容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成熟期,经过漫长的成竹期后竹子迎来衰退,在这过程中竹子会通过发达的根系在其它区域生长出更多竹子。”
奥格尔维法则(419):奥格威法则(Ogilvy's Law),也称奥格尔维定律、奥格尔维法则。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容错率(456、1028):统计学术语,意为在某个体系中能减小一些因素或选择对某个系统产生不稳定的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通俗来说,容错率就是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457、458、520、527):莱顿弗罗斯特现象(Leidenfrost Phenomenon)是指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而仅仅在其上形成一个蒸气层的现象,由莱顿弗罗斯特在1756年发现。
第二十二条军规悖论(505、823):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理论,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巴纳姆效应(750):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也称福勒效应(Forer effect)、星相效应(Astrological effect),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行为。这种效应可以部分解释一些超自然信仰和实践的广泛接受,例如占星术、算命、气场解读和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
分马定律(750):。自己拿出“一匹马”,先把问题解决,再牵回这匹“马”甚至更多的“马”。
狩猎法则(40、42):狩猎者定然比猎物更加凶猛,再狡猾的猎物也有其罩门与要害。
马太效应(45):马太效应随后也被用于概括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相关社会现象,即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体则会因此变得更加劣势。
手表定律(61、396、738):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米格25效应(76、796、1084):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囚徒困境(76、278、430、967、1167、1188、1189)(prisoner's dilemma)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无限猴子理论(113、288、1053、1054)爱丁顿在1929年阐述过一个“无限猴子理论”,就是说“如果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最终可能会写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书可以看作是字母的组合,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作为有限集是包含在字母的组合这个无限集之中的。有限集在无限集中出现的概率不为零,这也是你说“概率肯定不为零”的原因。问题就在于“字母的组合”和“许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两个无限集是否等价。
灾难偏误(143、163、263、264):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已经发生,而以为一切正常,这样就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机会,结果导致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
蓝斯登原则(143):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你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员工给你高效的工作回报。
巴甫洛夫的狗(157、1064、1181)
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对逻辑思辨的抗拒。
疯子理论(158、371、574):底层逻辑就是,在对手和敌人面前保持一个不可预测、不够理性乃至不计后果的形象,将会更容易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让步。
上帝悖论(187、564):上帝悖论意为“上帝不是万能的”。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在力量方面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在创造力方面不是万能的。
沉没成本(250、798):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纳什均衡点(258):它是指满足下面性质的策略组合:任何一位玩家在此策略组合下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其他玩家策略不变)都不会提高自身的收益。
桌牌理论(266)巴菲特有个牌桌理论,说当你坐在牌桌上,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是傻瓜,那么那个傻瓜就是你。非有意思的一句话,蕴含了知己知彼的思想。当我们在博弈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赢面在哪里,非常重要。
围城必阙(370、374、1182):围师必阙,语见《军争》篇,意即对撤退回国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包围的敌军留下逃走的缺口,对濒临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
峰终效应(406、874):峰终定律是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用户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这里的“峰”与“终”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MOT”是服务界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管理概念和行为模式。
羊群效应(416、604、626、672、673、976、1012):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竹子原理(419):“一株竹子的成长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地下竹笋期、地上幼竹期、成竹期、衰退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竹子的生长方式不同、生长速度不一样;地下竹笋期的竹子主要是根系的疯狂发育,将来它所有的生长动力都来自地下那个四通八达的根系系统,发达的根系可以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和水分。一旦根系发达后,幼竹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并很快成熟,我们常用节节高来形容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成熟期,经过漫长的成竹期后竹子迎来衰退,在这过程中竹子会通过发达的根系在其它区域生长出更多竹子。”
奥格尔维法则(419):奥格威法则(Ogilvy's Law),也称奥格尔维定律、奥格尔维法则。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容错率(456、1028):统计学术语,意为在某个体系中能减小一些因素或选择对某个系统产生不稳定的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通俗来说,容错率就是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457、458、520、527):莱顿弗罗斯特现象(Leidenfrost Phenomenon)是指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而仅仅在其上形成一个蒸气层的现象,由莱顿弗罗斯特在1756年发现。
第二十二条军规悖论(505、823):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理论,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巴纳姆效应(750):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也称福勒效应(Forer effect)、星相效应(Astrological effect),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行为。这种效应可以部分解释一些超自然信仰和实践的广泛接受,例如占星术、算命、气场解读和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
分马定律(750):。自己拿出“一匹马”,先把问题解决,再牵回这匹“马”甚至更多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