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狱公司巴士吧 关注:360贴子:3,597

日本关于第八章与鸿璐与庄子与孔子的考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非常有趣的考据,能合理解释为什么会有贾丘这一原型明显是孔子的角色出现。先占个坑,慢慢翻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3 01:24回复
    链接
    https://xiaoyaoyou.hatenadiary.jp/entry/2024/10/24/180230#%E8%8D%98%E5%AD%90%E3%81%A8%E3%83%9B%E3%83%B3%E3%83%AB%E4%BE%A1%E5%80%A4%E8%A6%B3%E3%81%AE%E4%B8%8D%E5%9C%A8%E4%B8%87%E7%89%A9%E3%81%AE%E4%B8%80%E4%BD%93%E5%8C%96%E6%B8%BE%E6%B2%8C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3 01:25
    回复
      2025-08-31 02:20: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目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23 01:27
      回复
        牛逼,这么复杂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23 02:42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23 02:52
          回复
            这个考据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如果就是简章这两天难免也太快了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23 07:41
            收起回复
              先翻译庄子部分。
              《庄子》与鸿璐(价值观的缺失、万物一体、混沌)关于"鸿璐"的精神内核、核心主题与贾宝玉爱读的《庄子》之间的关联性。通过阅读第七章可以发现,"鸿璐"的形象塑造确实与《庄子》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23 18:10
              回复
                [我]的缺失(译者注:即无我)
                阅读故事时会发现,鸿璐始终保持着极致的我行我素,心理素质强大且适应力极佳,展现出极其稳定的性格。与之相反,他从不外显情绪,既不像其他罪人那样表现出抗拒或愤怒,这种特质反而使其显得缺乏人性温度。
                通过此前的描写,我感受到他或许正是"无"的具象化——不执着、不抵抗、不持有个人价值观,在这种意义上的"无"。他如同虚空般能包容万物,却又因无所持守而真正空无一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23 18:14
                回复
                  2025-08-31 02:14: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例如希斯克利夫和堂吉诃德虽然被视为"问题儿童",但那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明确的价值观"才导致如此。而鸿璐或许正因缺失这种价值观,才显得胸襟开阔且始终从容不迫。
                  他对万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好奇心的表现看似积极主动,实则也可谓是一种被动生存方式——无差别地接纳一切。这种特质或许正是他需要面对的"矛盾命题"。
                  【特质梳理】:
                  博爱・乐观・适应力 ⇔ 价值观的缺失、自我的消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3-23 18:16
                  回复
                    太虚幻境
                    上文所述的存在方式,很难简单以好坏论之,或许应视作一种独特价值观的体现。(事实上,即便在唐吉诃德真实身份暴露的场景中,唯有鸿璐始终保持如一,但丁也正因此在他身上寻得了希望)
                    但就鸿璐而言,这种特质恐怕并非与生俱来,借用浮士德的话来说,这更像是"舍弃自我"后的产物。他正是以这种姿态,在失去希望的世界中存活至今。
                    例如其E.G.O「太虚幻境」的发动台词"让我们一起步入这幻境中的世界吧。”、需要消耗5个忧郁资源的精神力恢复效果等设定,似乎都在暗示这种存在状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23 18:20
                    回复
                      从鸿璐的实际台词中,确实能捕捉到些许放弃思考的消极意味。如"重点就在于不要对这种方法抱有疑问。反正就算再好奇,到最后也搞不明白啦~”(6协会)、“我会做到力所能及的事的~如果不行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啦~”(LCB罪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圣愚人格的死亡台词"啊……结果……我就像这样沉默下去吗……”,暗示这种状态或许并非出于本愿。这层矛盾性恰似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命题的现代演绎——表面的消极顺应中,是否暗含着对存在困境的终极反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23 18:26
                      回复
                        庄子的思想
                        若结合原著语境来审视鸿璐的精神状态,需知《红楼梦》中贾宝玉正是崇尚道家思想并深爱研读《庄子》之人。(译者注:如镇楼图)而:
                        ・价值观的放弃
                        ・对立关系的消解(万物同一)
                        ・超脱于物的自由精神
                        这些特质恰恰契合《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如今的鸿璐,似乎正无限趋近于这种理想状态。
                        庄子作为"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思想家,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同《红楼梦》时代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大相径庭。简而言之:
                        儒家是"培养服务社会的生存之道(强调人为规范)"
                        道家是"培育顺应本真的生存之道(否定人为干预)"
                        但需注意的是,道家所推崇的价值观本身也带有某种极端性。其核心思想"无为自然(顺应天地法则)"广为人知,而庄子更将彻底相对主义与"物我合一"视为终极理想,将达此境界者尊为"圣人"、"至人"。
                        《庄子》中恰有一段极具象征性的文字,与鸿璐的精神状态形成奇妙共振: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这种如明镜般虚无的映照状态,既是对鸿璐"无我"特质的哲学注脚,也暗合其既能包容万物又保持空性的存在本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23 18:29
                        回复
                          《庄子·大宗师第六》(福永光司、兴善宏译《庄子》筑摩学艺文库版):
                          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肯定自身,然则所谓"我"果真是真实之我吗?(中略)此刻在此言语的汝,究竟是清醒抑或沉于梦中?
                          执着是非而责难他人,不如和颜悦色接纳万物;和颜悦色接纳万物,又不如随顺自然委身造化。
                          (※括号内为笔者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3-23 18:31
                          回复
                            依照此理,便会催生出"能随波逐流却不持守自我"之人——正如鸿璐的存在形态。
                            即便是面对K公司摘除人员或W公司清扫人员这类对常人而言极其严酷的工作,他仍能保持微笑完成任务,恐怕正是源于这种精神境界。
                            "即便在第一章刚刚落幕之际,他依旧笑意盈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23 18:35
                            回复
                              2025-08-31 02:08: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如贾宝玉爱读《庄子》的设定所示,《红楼梦》同样深受庄子思想影响。在鸿璐插画背景中的太虚幻境牌楼上,正如原著所载: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般充满辩证色彩的文字,恰恰映射着《庄子》"齐物论"思想——将对立价值观等量齐观的哲学境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23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