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蔗糖出口者变为进口者
在食物极大丰富的现代,人们常为摄入过量的营养而烦恼,含热量高的蔗糖便慢慢被人们疏远。在历史上,蔗糖曾长时间是一种珍稀的营养品,还曾被当做**、香料、甜味剂和防腐剂,备受人们重视。在英格兰,1650年,糖是贵族和富人的炫耀品;到了1750年,糖还是一般人眼中的奢侈物;直到1850年后,糖才进入寻常人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国,宋代糖还相当珍贵,只有富裕者得以时常品尝,许多农民,一生甚至从未品尝过糖。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糖在中国仍很珍贵。
中国的栽蔗产糖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蔗糖生产地和出口国。明清时,糖在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中,位列第三,产量和价值仅次于茶叶和丝绸。虽然我们很早就掌握了完善的制糖技术,但直至民国中期,仍沿用效率低下的古法制糖:牛拉石辘压取甘蔗汁,石灰澄清后再浓缩煮糖,制出的多是粗糙的土糖。
国外的制糖业,在1815年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压榨机代替了畜力驱动的石磨压榨机,生产效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畜力压榨机,平均能收取20%-30%的蔗汁,而蒸汽压榨机,则能多收70%的蔗汁。英、美等国的商人,将先进的制糖设备引入到菲律宾、印尼、古巴等甘蔗种植大国,生产出大量质优价廉的蔗糖,销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在洋糖的冲击下,清末及民国前期,整个中国糖业显现一派衰败景象:蔗田荒芜,糖寮倒闭。一直是全国蔗糖生产重镇的广东,也慢慢放弃了糖的大批量生产。
1929年,全国蔗糖进口量达74万吨,价值银一亿两。中国从世界蔗糖市场出口者变为进口者。
2、中国首批现代糖厂出现在广东
1920年-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家也曾先后在山东、东北、上海尝试办新式甜菜糖厂和粗糖精炼厂,但都失败了。中国第一间成功的现代化甘蔗糖厂,1934年首先出现在广东。
1934年至1936年,广东先后建成六间现代化蔗糖工厂,分别是市头糖厂、新造糖厂、顺德糖厂、惠阳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这六间糖厂每日榨蔗能力共7000吨,每日产糖能力700吨,酒精1.5万多升,独占了当时国内蔗糖的生产市场。
这批糖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蔗糖生产出现了质的变化,从手工作坊转入到现代化的机器生产阶段。这批糖厂也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制糖业的蓝本。
广东糖业能开启中国现代制糖的先风,和两个人有极大关系,这就是陈济棠和冯锐。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东,为增强经济实力,他颁行了一个以发展广东经济为中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糖业成为他发展工业的龙头,也是他主政广东八年的得意之作。具体主持广东创办新式糖业的,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蔗糖业之父”的冯锐。在广东办糖业的设想,就是由他向陈济棠提出的。
冯锐是广州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对蔗糖素有研究,1931年被陈济棠重视人才的政策所吸引,回广州任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不久,他发现广东办糖出现了两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是世界经济不景,多数产糖国家的糖厂停工减产或宣告破产,这时候已很少有人投资建设新糖厂。在钢铁及机器生产过剩的国家,到处削价降低交易条件求售机器,有些糖厂则停工拆厂出售。二是1933年5月,中国全面实施国家海关进口税则,进口糖税相当于当时上海、广州市场糖价一倍以上,在中国办糖厂,可以得到关税的保护,不怕洋糖冲击。正陷于经营困境的世界机器生产巨头、美国糖业机械制造集团檀香山铁工厂,听闻冯锐想办糖厂,就迫不及待地向冯锐提出一个详细的建议书,表示可以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他。
1933年,冯锐写成了《广东糖业意见书》转送陈济堂。意见书的主要内容有:广东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合于发展蔗糖工业,只要改种高产的印尼蔗种,改用新式机器制糖,将会是“投资少,利润多,收利快”的产业。陈济棠看罢,认为意见书很切实,符合他创办工业的理想。不久,冯锐就被任命为广东省建设厅农业局长,主办广东糖业。
在食物极大丰富的现代,人们常为摄入过量的营养而烦恼,含热量高的蔗糖便慢慢被人们疏远。在历史上,蔗糖曾长时间是一种珍稀的营养品,还曾被当做**、香料、甜味剂和防腐剂,备受人们重视。在英格兰,1650年,糖是贵族和富人的炫耀品;到了1750年,糖还是一般人眼中的奢侈物;直到1850年后,糖才进入寻常人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国,宋代糖还相当珍贵,只有富裕者得以时常品尝,许多农民,一生甚至从未品尝过糖。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糖在中国仍很珍贵。
中国的栽蔗产糖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蔗糖生产地和出口国。明清时,糖在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中,位列第三,产量和价值仅次于茶叶和丝绸。虽然我们很早就掌握了完善的制糖技术,但直至民国中期,仍沿用效率低下的古法制糖:牛拉石辘压取甘蔗汁,石灰澄清后再浓缩煮糖,制出的多是粗糙的土糖。
国外的制糖业,在1815年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压榨机代替了畜力驱动的石磨压榨机,生产效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畜力压榨机,平均能收取20%-30%的蔗汁,而蒸汽压榨机,则能多收70%的蔗汁。英、美等国的商人,将先进的制糖设备引入到菲律宾、印尼、古巴等甘蔗种植大国,生产出大量质优价廉的蔗糖,销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在洋糖的冲击下,清末及民国前期,整个中国糖业显现一派衰败景象:蔗田荒芜,糖寮倒闭。一直是全国蔗糖生产重镇的广东,也慢慢放弃了糖的大批量生产。
1929年,全国蔗糖进口量达74万吨,价值银一亿两。中国从世界蔗糖市场出口者变为进口者。
2、中国首批现代糖厂出现在广东
1920年-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家也曾先后在山东、东北、上海尝试办新式甜菜糖厂和粗糖精炼厂,但都失败了。中国第一间成功的现代化甘蔗糖厂,1934年首先出现在广东。
1934年至1936年,广东先后建成六间现代化蔗糖工厂,分别是市头糖厂、新造糖厂、顺德糖厂、惠阳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这六间糖厂每日榨蔗能力共7000吨,每日产糖能力700吨,酒精1.5万多升,独占了当时国内蔗糖的生产市场。
这批糖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蔗糖生产出现了质的变化,从手工作坊转入到现代化的机器生产阶段。这批糖厂也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制糖业的蓝本。
广东糖业能开启中国现代制糖的先风,和两个人有极大关系,这就是陈济棠和冯锐。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东,为增强经济实力,他颁行了一个以发展广东经济为中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糖业成为他发展工业的龙头,也是他主政广东八年的得意之作。具体主持广东创办新式糖业的,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蔗糖业之父”的冯锐。在广东办糖业的设想,就是由他向陈济棠提出的。
冯锐是广州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对蔗糖素有研究,1931年被陈济棠重视人才的政策所吸引,回广州任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不久,他发现广东办糖出现了两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是世界经济不景,多数产糖国家的糖厂停工减产或宣告破产,这时候已很少有人投资建设新糖厂。在钢铁及机器生产过剩的国家,到处削价降低交易条件求售机器,有些糖厂则停工拆厂出售。二是1933年5月,中国全面实施国家海关进口税则,进口糖税相当于当时上海、广州市场糖价一倍以上,在中国办糖厂,可以得到关税的保护,不怕洋糖冲击。正陷于经营困境的世界机器生产巨头、美国糖业机械制造集团檀香山铁工厂,听闻冯锐想办糖厂,就迫不及待地向冯锐提出一个详细的建议书,表示可以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他。
1933年,冯锐写成了《广东糖业意见书》转送陈济堂。意见书的主要内容有:广东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合于发展蔗糖工业,只要改种高产的印尼蔗种,改用新式机器制糖,将会是“投资少,利润多,收利快”的产业。陈济棠看罢,认为意见书很切实,符合他创办工业的理想。不久,冯锐就被任命为广东省建设厅农业局长,主办广东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