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战略: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说等“天下有变”,见识很高明。举个例子,陆逊对北伐消极也是吹点,因为敌人强悍团结,那就应该不要乱动,做好自己的事,等待机会。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疆域变动,大部分是对方内部不团结/对方失了智/对方是军事蠢才,比如王猛一年鲸吞燕国,北周鲸吞北齐。
诸葛亮没有被功名和大志冲昏头脑,北伐有度,找机会,察觉没有机会就作战保守一些了,就这么简单。相反姜维、诸葛恪神风敢死队般无脑北伐,各自酿成大错,并错过良机。
诸葛亮说“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见荆州方向我军是疑兵偏师,重点是从益州出击,夺得秦川,后世北周也拥有蜀地秦川,对北齐是高屋建瓴的优势,也顺利打败了强敌。
大家是后世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所以对夺得荆州蜀地,再谋夺秦川不算意外。但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人,之前的乱世:秦末新末,南方都没有顺利割据对抗北方的先例,诸葛亮敏锐的察觉到南方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北方已经有一战之力的事实,他也知道西北秦川是帝王真正一展宏图的地方(如刘邦借着地利灭项羽),给刘备量身定做了从荆州到益州,再从益州到秦川的正确战略。诸葛亮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地缘政治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不擅战略的曹操、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