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城建吧 关注:6,258贴子:307,560
  • 2回复贴,共1

从豫南到江南:近代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带的豫南移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世纪中期,因太平天国而人口骤减的江南内陆地区开始被动接受大规模的江北移民。这场移民活动持续十余年,深刻改变了这片区域的语言、习俗和认同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河南南部信阳市辖区内的河南移民占据了重要地位。
豫南人南下迁移路线,大体上是出河南入安徽,经长江上重要码头芜湖过江,一路前往人口流失的重点地区宣城,并从宣城继续往东,进入到靠近浙江、江苏的三省交界地区。豫南人在广德集聚最多,在郎溪和安吉、长兴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宁国、宣城等地虽然也有涌入,但规模较小,并没有影响到当地江淮移民的优势地位。来自豫南的移民构成广德最大的族群人口,并最终彻底形成了“小河南”的风貌,固始县有大量移民。郎溪的河南移民占比同样显著,但并未占据绝对优势。长兴在同治年间接纳了大批河南人,成为浙江“土生河南人”,以罗山、光山为代表的豫南移民占比最多。安吉同样接纳了不少河南移民。在上述四县之外,在苏南地区同样移入了不少豫南移民,如宜兴、溧阳,其余豫南移民零星分布在吴江等地。


1楼2025-02-14 10:28回复
    作为一片和江南迥异的区域,移民的豫南人在自家人口占据优势的集中居住区域,继续沿用了老家的习俗和语言。2007年秋,《中国改革报》记者在浙江长兴调查采访时发现,这个60多万人口的县,迄今生活着20万“河南罗山人”,他们“讲着原汁原味的罗山话,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现在的罗山人一模一样”。豫南移民因大多聚居,在岁时习俗和生活礼俗方面保存了大量原籍的习惯,而且逐渐对土著居民产生影响,成为本地通行的风俗习尚。豫南后裔普遍“乡音未改”,在伊拉集中居住区域,完全排斥较为弱势个吴语土著人口,这种做法在广德已经形成习惯。而在土著人口仍然较多的长兴、安吉,则形成了拉锯,在这些地方,豫南移民普遍通过强行要求同自家嫁娶个土著改说河南话,维持自家个族群认同,出生豫南移民后代的雷震,就曾回忆过自己父亲家族(河南人)对母亲家族(土著吴人)方言的鄙视和排斥。


    2楼2025-02-14 10:29
    回复
      有没有人口比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4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