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之畔、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的彭干村,有一处占地7.9亩,苍松翠柏环绕,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岳飞衣冠冢、岳霖墓。
岳飞衣冠冢碑的总高为3.48米,其中碑身高2.10米,宽1.01米。岳霖墓的墓碑总高2.37米,其中碑身高1.60米,宽0.80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被认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时,宜兴市周铁镇一带称作“唐门村”。岁月沧桑,历经800多年,作为岳飞的第二故乡和“发祥地”,其嫡系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已达31世孙,并由此有了《宜兴唐门岳氏宗谱》。
岳飞何以到宜兴
说到岳飞何以到宜兴?飞祖第27世孙岳培忠称,金灭北宋后,宋钦宗的胞弟赵构仓遑南逃,迁都临安,偏安江左,史称南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高宗赵构正式登基。第二年,金国再度大举南侵,南宋派出岳飞、韩世忠、宗泽等将领率部北伐抗金。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入侵宜兴金泉乡时,这里已成一座孤城。宜兴巡检方允武率士兵乡民迎战,战死在了梅岭村。
据宗谱记载,此时,岳飞领军正在安徽省境内活动,袭广德,克溧阳,威名大震。宜兴县令钱谌根据岳家军出现军粮不足,而宜兴境内7大恶势力横行不羁,堪称民不聊生的状况。遂修书一封,令曾在岳家军中干过、现在县衙听差的一位幕僚,持其手书前往广德搬救兵。岳飞进军宜兴之后,恶势力或降、或亡、或消声匿迹。
此后,直到1131年初,岳飞先后七次驻军宜兴,不仅获得了粮草,兵员也得到了及时补充,为岳家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间,岳家军历经大、小战役十多次,并以宜兴为根据地,袭金兵于广德境中,六战皆捷。在百合场,还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捷。
在宜兴新街镇百合村及宜城镇,至今仍可找到行馆祠堂、生祠厢房、升旗桥、百合战场等古迹的踪影。那时的宜兴城,但见南山高耸,西氿漫漫。金兵从杭州方向败退,为追击敌人,岳家军与宜兴百姓在宜兴城南门外西氿边筑一长堤,世称“岳堤”,至今仍有遗迹可寻。该处的岳堤新村、岳堤桥、岳亭均因此得名。
岳家军的抗金足迹遍及宜兴境内的太华、张渚、善卷、鲸塘、新街、宜城、周铁、万石等地,留下了张渚公祠、今沙寺题壁、百合坊、升溪桥、岳亭、岳堤等近百处遗迹。并由此挥师,收复了建康、镇江、常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