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营乡:驻地杨家营,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东与辛集市交界。
杨家营:原名刘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庄为城,名南营,后因首领姓杨,改称杨家营。
马坊营: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为城,名西营,后改为吕家营。
古城寨:西汉时为临平县城。后省临平县。因其地属鼓城县辖,故名鼓城寨。后改“鼓”为“古”。
东贾庄:传说,古时曾似于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粪,听到盖房声和人的对话声。老翁感到惊奇,学了一声鸡叫,把此事冲此,取村名假鸡庄。明代改为贾庄。因西有一贾庄,故名东贾庄。
西贾庄:无
大沙庄:明初建村于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于沙滩上,因东有大沙庄,故称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营:无
赵家庄:无
东寺吕乡:驻东寺吕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
东寺吕: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按所处方位,定名为东寺闾。后“闾”简写为“吕”。
北寺:原与东寺吕为一体,1961年划村北端一部分独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据所处方位,名西寺间,后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之前。因安姓较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永乐间,本县龙化村石姓一家三口迁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义:据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形似称钩,名称钩湾,又称湾里。后村民捐银修庙,更名仁义村。
马坊:明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队牧马场。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定名马坊村。后简称马坊。
宿生:无
新风:原名古儿庄,清末易名古儿村,1965年改为新风。
董家庄:明朝,因董姓为大户而得名。国民期间并入东寺闾,1962年分置。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
王家庄:元朝王、郝、李三人同迁此地,结为兄弟,王为兄长,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代以前,崔姓大户,故名。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邻辛集位伯镇、新垒头乡,樵营公路南北穿过。辖15个行政村。
东卓宿:无
西卓宿:无
东石村:无
西石村:无
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元代彭姓迁入,且人口渐多,改称南彭家庄。
杨家营:原名刘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庄为城,名南营,后因首领姓杨,改称杨家营。
马坊营: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为城,名西营,后改为吕家营。
古城寨:西汉时为临平县城。后省临平县。因其地属鼓城县辖,故名鼓城寨。后改“鼓”为“古”。
东贾庄:传说,古时曾似于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粪,听到盖房声和人的对话声。老翁感到惊奇,学了一声鸡叫,把此事冲此,取村名假鸡庄。明代改为贾庄。因西有一贾庄,故名东贾庄。
西贾庄:无
大沙庄:明初建村于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于沙滩上,因东有大沙庄,故称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营:无
赵家庄:无
东寺吕乡:驻东寺吕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
东寺吕: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按所处方位,定名为东寺闾。后“闾”简写为“吕”。
北寺:原与东寺吕为一体,1961年划村北端一部分独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据所处方位,名西寺间,后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之前。因安姓较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永乐间,本县龙化村石姓一家三口迁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义:据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形似称钩,名称钩湾,又称湾里。后村民捐银修庙,更名仁义村。
马坊:明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队牧马场。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定名马坊村。后简称马坊。
宿生:无
新风:原名古儿庄,清末易名古儿村,1965年改为新风。
董家庄:明朝,因董姓为大户而得名。国民期间并入东寺闾,1962年分置。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
王家庄:元朝王、郝、李三人同迁此地,结为兄弟,王为兄长,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代以前,崔姓大户,故名。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邻辛集位伯镇、新垒头乡,樵营公路南北穿过。辖15个行政村。
东卓宿:无
西卓宿:无
东石村:无
西石村:无
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元代彭姓迁入,且人口渐多,改称南彭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