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吧 关注:595,978贴子:18,544,712
  • 1回复贴,共1

晋州各乡村村名传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家营乡:驻地杨家营,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东与辛集市交界。
杨家营:原名刘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庄为城,名南营,后因首领姓杨,改称杨家营。
马坊营: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为城,名西营,后改为吕家营。
古城寨:西汉时为临平县城。后省临平县。因其地属鼓城县辖,故名鼓城寨。后改“鼓”为“古”。
东贾庄:传说,古时曾似于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粪,听到盖房声和人的对话声。老翁感到惊奇,学了一声鸡叫,把此事冲此,取村名假鸡庄。明代改为贾庄。因西有一贾庄,故名东贾庄。
西贾庄:无
大沙庄:明初建村于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于沙滩上,因东有大沙庄,故称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营:无
赵家庄:无
东寺吕乡:驻东寺吕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
东寺吕: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按所处方位,定名为东寺闾。后“闾”简写为“吕”。
北寺:原与东寺吕为一体,1961年划村北端一部分独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据所处方位,名西寺间,后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之前。因安姓较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永乐间,本县龙化村石姓一家三口迁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义:据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形似称钩,名称钩湾,又称湾里。后村民捐银修庙,更名仁义村。
马坊:明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队牧马场。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定名马坊村。后简称马坊。
宿生:无
新风:原名古儿庄,清末易名古儿村,1965年改为新风。
董家庄:明朝,因董姓为大户而得名。国民期间并入东寺闾,1962年分置。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
王家庄:元朝王、郝、李三人同迁此地,结为兄弟,王为兄长,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代以前,崔姓大户,故名。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徒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邻辛集位伯镇、新垒头乡,樵营公路南北穿过。辖15个行政村。
东卓宿:无
西卓宿:无
东石村:无
西石村:无
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元代彭姓迁入,且人口渐多,改称南彭家庄。



1楼2010-12-03 08:42回复
    北彭家庄:明初名北庄。永乐年间彭姓迁入,人口渐多,到清代改为北彭家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曾以此为寨,活动在晋县东北一带。
    前屯:无
    后屯:无
    后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前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冻河头:清光绪《晋州志》载: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秀被王郎追赶,“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至滹沱河,候吏还曰:‘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还即诡曰:‘冰坚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毕数骑而冰解”。因之留名冻河头。
    北尹家庄:清康熙三年(1664)西曹村尹姓一户迁此立村,取名北尹家庄。
    南田:无
    周家庄乡:驻地周家庄村,位于县城东4.5公里,辖6个个自然村(分10个农工商联合公司管理站)。
    周家庄:明代前周姓建村,故名。
    刘靳庄:(第一站)原为东刘家庄、靳家庄两个自然村。民国期间,为便于设保甲,两村合并,称刘靳庄。
    南王家庄:(第七站)无
    北王家庄:(第六站)无。
    东张家庄:(第八站)无
    北捏盘:村名来历见东捏盘,(分为第九站,第十站两个行政单位)。
    东宿乡:驻地东张村,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辖3个行政村。
    东宿:东宿原名东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东宿原名东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东张村:据传,唐代张姓所建。因处蒿城县张村之东,故名。
    陈家庄乡: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驻地陈家庄村,东与辛集市仁慈乡为邻,辖8个行政村。
    陈家庄:由陈姓建村而得名。
    寺头:唐贞观时,陈家庄建有大寺,此村位于大寺东头,故名。
    盘石:相传,从前有兄弟二人,由本县彭光迁此定居,为表永不返回的决心,故名。
    阎村:明永乐年间,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村。
    东留章:无
    海滩:明代,滹沱河溢,冲积为滩,水撤后迁民于滩上建村,故名。
    塔鲁:清时为南,北塔鲁两自然村,清末又析出西塔鲁,成三村。民国23年合并为一村。名塔鲁。
    大旺:相传,东汉时刘秀曾在此张网打鱼,该村故取名“大网”,后改大旺。
    田村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驻地田村,东与辛集市小辛庄乡为邻,北与深泽县耿庄乡、西河乡接壤。距县城14.5公里,辖9个行政村。
    田村:无
    泥安:无
    西旺:无
    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常营:相传,金、宋交战,常屯兵于此为营地,故名。
    庞村:由庞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万历年间的铸钟上即有庞姓记载。
    东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西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2楼2010-12-03 0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