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别人帖子下提了一嘴,说看完第三集我对祥子的观感反而变好了,今天一登号发现被猛喷十楼,所以现在来聊聊为啥。
初中生都知道写文章不能把人物写得“扁平化”,但实际上手才知道不简单。人物形象“立体”≠人物形象“元素丰富”;比如说,在mujica之前,“丰川祥子”这名角色身上的元素很多:大小姐、键盘手、有才能、家庭变故…有很多设定性的东西出现在这名角色之上,但她的形象也只是“仅此而已”,她的心理和情感,因为缺乏叙事支撑,所以并不为人所知。
人物形象的塑造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物心理的展现,在第三集之前,“丰川祥子”当然有过其他心理描写,比如她在退出乐队后在街上大哭,又或者她对父亲的看法等等,但这些描写,因为其呈现效果过于简单且符合预期,因此对人物的塑造有作用,但作用不大——社区环境常用“美强惨”来概括她的人设,就是因为她在其余方面的塑造不足。
但在第三集,她的人物设定终于开始展现其深刻的一面,尽管只是一点,最显然的表现是她对若叶睦的说的话中,有“明明以前你更爱笑,也更爱说话”和“话都是我替你说”两句。
“丰川祥子”和“若叶睦”是“青梅”或者“半身”的关系,按设定而言,她们自然应该亲密无间,但故事的发展恰恰打破了这种状态,从而让人物形象从中生发出来。
详细来说,若叶睦在目前所看到的近乎极端的沉默与内向如果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与性格共同塑造的结果,那在这样一个塑造的长期“过程”中,目睹她的变化的丰川祥子会作何感想呢?
从结果看来,她始终对若叶睦抱有保护和亲近的态度,但从上面的台词中,我们又能读出她对若叶睦的埋怨与不解——人物形象这才有可说的空间,她的态度也才变得复杂而值得一聊,我们可以轻易勾勒出一段故事:丰川祥子目睹若叶睦向不健康的内向发展,而这个过程中她也许努力过,但始终无法让对方重新变得开朗,因此她不得不承担起更多“保护”或者“迁就”的责任,这些没有结果的努力与多余的责任理所应当会在人物内心积攒成负面情绪,从而在最后得以爆发出来,因此,她说“不要再撒娇了”,是对过往经历的负面性评价,她说“我只有mujica”了,则是因为对若叶睦病态化的挽救的失败,让她在下意识之中不再认为自己与对方拥有像之前一样的亲密关系——这一段阐述因为缺乏叙事而不具有说服力,但这证明了她的形象发展有更多更深的空间和方向,这才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第三集对丰川祥子的塑造是有效的,对她的观感会因为她的角色形象更“立体”而变好。
从这里出发,我们同样可以说明前段故事的效力,“丰川祥子”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她很“痛苦”,以至于心态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从何得知呢?因为她的心理调节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她继续保持对最亲近的青梅竹马的正面态度,她对若叶睦的一点“埋怨”,可以设想在她还是大小姐的时候,并不会成为她对若叶睦发火的原因和理由,只有在现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才是合理而可被接受的。
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在丰川祥子听到若叶睦说“从来没觉得玩乐队开心过”的时候,她是作何感想?她真的能理解若叶睦的意思吗?如果她也不能理解这个意思,这也许同样会成为她与若叶睦矛盾爆发的种子,因为她会再次被迫承认,自己和若叶睦(已经)并不如理想中的“半身”关系一样彼此理解,若叶睦的沉默最终表明,她也许已经失去了对方。
这种“青梅”关系的不稳定性也可以体现在若叶睦身上,从目前看来,她因为对丰川祥子(和乐队)的“保护”而保持沉默,但她恰恰没能理解到对方在此时更需要她开口,不仅是在“乐队是否要转型”这个问题上,而是在从家庭变故开始的所有时期——日趋形成的极端沉默造成她对人际关系理解的倒错,她不自觉地采用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自认为保护对方,而这种方式在旁观者看来其实并不具有正面的作用,总之,她对丰川祥子的伤害和丰川祥子对她的伤害一样,展现了人物立体发展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如果真的要认真分析故事对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塑造作用,就应该抛去多余的价值与情感成分:一位角色的行为“对错”、言论“是否恰当”、经历“是否可怜或可敬”,都难以成为ta的形象走向立体的理由,除非这些部分在ta身上产生根本矛盾;值得关注的是导致ta如此言行的心理动因,这些心理要素合乎情理的多变曲折才真正塑造了一位角色。
初中生都知道写文章不能把人物写得“扁平化”,但实际上手才知道不简单。人物形象“立体”≠人物形象“元素丰富”;比如说,在mujica之前,“丰川祥子”这名角色身上的元素很多:大小姐、键盘手、有才能、家庭变故…有很多设定性的东西出现在这名角色之上,但她的形象也只是“仅此而已”,她的心理和情感,因为缺乏叙事支撑,所以并不为人所知。
人物形象的塑造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物心理的展现,在第三集之前,“丰川祥子”当然有过其他心理描写,比如她在退出乐队后在街上大哭,又或者她对父亲的看法等等,但这些描写,因为其呈现效果过于简单且符合预期,因此对人物的塑造有作用,但作用不大——社区环境常用“美强惨”来概括她的人设,就是因为她在其余方面的塑造不足。
但在第三集,她的人物设定终于开始展现其深刻的一面,尽管只是一点,最显然的表现是她对若叶睦的说的话中,有“明明以前你更爱笑,也更爱说话”和“话都是我替你说”两句。
“丰川祥子”和“若叶睦”是“青梅”或者“半身”的关系,按设定而言,她们自然应该亲密无间,但故事的发展恰恰打破了这种状态,从而让人物形象从中生发出来。
详细来说,若叶睦在目前所看到的近乎极端的沉默与内向如果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与性格共同塑造的结果,那在这样一个塑造的长期“过程”中,目睹她的变化的丰川祥子会作何感想呢?
从结果看来,她始终对若叶睦抱有保护和亲近的态度,但从上面的台词中,我们又能读出她对若叶睦的埋怨与不解——人物形象这才有可说的空间,她的态度也才变得复杂而值得一聊,我们可以轻易勾勒出一段故事:丰川祥子目睹若叶睦向不健康的内向发展,而这个过程中她也许努力过,但始终无法让对方重新变得开朗,因此她不得不承担起更多“保护”或者“迁就”的责任,这些没有结果的努力与多余的责任理所应当会在人物内心积攒成负面情绪,从而在最后得以爆发出来,因此,她说“不要再撒娇了”,是对过往经历的负面性评价,她说“我只有mujica”了,则是因为对若叶睦病态化的挽救的失败,让她在下意识之中不再认为自己与对方拥有像之前一样的亲密关系——这一段阐述因为缺乏叙事而不具有说服力,但这证明了她的形象发展有更多更深的空间和方向,这才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第三集对丰川祥子的塑造是有效的,对她的观感会因为她的角色形象更“立体”而变好。
从这里出发,我们同样可以说明前段故事的效力,“丰川祥子”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她很“痛苦”,以至于心态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从何得知呢?因为她的心理调节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她继续保持对最亲近的青梅竹马的正面态度,她对若叶睦的一点“埋怨”,可以设想在她还是大小姐的时候,并不会成为她对若叶睦发火的原因和理由,只有在现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才是合理而可被接受的。
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在丰川祥子听到若叶睦说“从来没觉得玩乐队开心过”的时候,她是作何感想?她真的能理解若叶睦的意思吗?如果她也不能理解这个意思,这也许同样会成为她与若叶睦矛盾爆发的种子,因为她会再次被迫承认,自己和若叶睦(已经)并不如理想中的“半身”关系一样彼此理解,若叶睦的沉默最终表明,她也许已经失去了对方。
这种“青梅”关系的不稳定性也可以体现在若叶睦身上,从目前看来,她因为对丰川祥子(和乐队)的“保护”而保持沉默,但她恰恰没能理解到对方在此时更需要她开口,不仅是在“乐队是否要转型”这个问题上,而是在从家庭变故开始的所有时期——日趋形成的极端沉默造成她对人际关系理解的倒错,她不自觉地采用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自认为保护对方,而这种方式在旁观者看来其实并不具有正面的作用,总之,她对丰川祥子的伤害和丰川祥子对她的伤害一样,展现了人物立体发展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如果真的要认真分析故事对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塑造作用,就应该抛去多余的价值与情感成分:一位角色的行为“对错”、言论“是否恰当”、经历“是否可怜或可敬”,都难以成为ta的形象走向立体的理由,除非这些部分在ta身上产生根本矛盾;值得关注的是导致ta如此言行的心理动因,这些心理要素合乎情理的多变曲折才真正塑造了一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