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lebopus portentosus),又名暗褐网柄牛肝菌、黑牛肝菌,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
形态特征
• 菌盖:大型,盖径5-30(60)cm。盖中央初凸起,成熟后平展而中凹,盖缘多上翘。盖中央往往有绒毛或鳞片状覆盖物,颜色为橄榄褐色、黄褐色,老后变为暗褐色。
• 菌肉:厚,淡黄色或黄褐色,伤后变蓝,转污褐色。
• 菌柄:多为实心,少空心,多生于菌盖中央,极少有侧生或偏斜生;菌柄表面光滑或有纹饰,基部多膨大,少数呈杯托状。
生长环境
暗褐新牛肝菌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常与特定的树木形成菌根关系。
分布范围
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包括泰国北部、老挝、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内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 食用价值:暗褐新牛肝菌味道鲜美,口感滑嫩,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用菌。其富含蛋白质、黄酮、甾醇、多糖、氨基酸、矿物质、萜类等营养和活性物质。
• 药用价值: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调节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其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还具有降血糖、保肝利胆等功效。
注意事项
• 加工方法:暗褐新牛肝菌必须正确加工才可食用,生食或烹调不当可能会引起中毒。一般建议煮熟后食用。
• 避免混淆:在采集和购买时,应避免与有毒的牛肝菌混淆。有毒的牛肝菌如毒新牛肝菌、新苦粉孢牛肝菌等,误食会引起胃肠炎型或神经精神型中毒。
• 适量食用:虽然暗褐新牛肝菌营养丰富,但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且吃菌时不宜喝酒。
暗褐新牛肝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和药用真菌,其人工驯化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在云南省景洪市和贵州省贞丰县已建成生产基地,生产产能已达日产1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