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条“7字头”线路以外,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想拿出来说一说。
2024年迎来了轨道交通6号线的开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既有线路调整。然而2024年围绕6号线进行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是简单的新增和迁移站点,对公交线网的完善作用非常有限。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公交接驳地铁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甚至成了一种“潮流”。2025年有望迎来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线和7号线的开通,这种“潮流”在这两条线路上继续发挥作用也是毫不意外的事。2号线东延线沿途大多是公交盲区,亟待覆盖。希望借此机会把莲花山地区的公交线网骨架构建起来,不要走6号线“小修小补”的老路。
在轨道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隐忧。众所周知,我市中心城区的公交线网长期以来欠发达,尤其是线网通达度、换乘比例、夜间运营的线路数量这几项指标与同类城市有较大差距,公交对乘客的吸引力不及更加便利的轨道交通,使得越来越多的乘客放弃公交出行,转向轨道交通。如今7号线开通运营已经指日可待,5号线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待这两条线路开通运营后,轨道交通的覆盖面会更大,其相对于公交的优势会更大,恐怕会有更多的乘客由公交流向轨道交通,这对依赖票款收入的公交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如果公交的吸引力持续低迷的话,届时恐怕又将迎来一轮线路停运“热潮”。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在轨道交通2号线已经开通多年,而7号线尚未开通的情况下,20路的客流量都远不及9路。(剩下的自行脑补吧

)
2023年,二十余条线路应行管部门要求开行夜车。当时我曾经列举了夜车的数条“罪状”:车隔过长、时间不固定、个别线路拒不执行或者搞“变通”等。如今又一年过去,“旧罪”不改,又添“新罪”:各线路的夜车发车时间变化了多次,却缺少及时公示(即使有公示也仅仅是活不过几天的一张纸);69路的夜车仅仅开行了半年就取消了,而228路等原本没有夜车的线路又加入夜车行列中。如此槽点重重且稳定性差的夜车,怎么可能会吸引到客流呢?怎么可能成为夜生活夜经济的后盾呢?希望今后夜车能够真正地抓住乘客出行需求,利用包括公交APP在内的各种渠道解决乘客关心的发车时间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为有需要的乘客服好务。
2024年延续了2023年的线路停运“热潮”。除去郊区“村村通”线路和公路客运改造线路,停运的线路仍有5条之多。261路与19路存在较多重复是铁打的事实,但抛开这部分路段,261路的其余路段没有与其他线路形成大量重复,反观19路的其余路段却与119路几乎完全重复,从削减重复度的角度来看,更该停运的似乎是19路才对(而且追溯起来,19路是在2016年才改成今走向的,明显是故意与261路重复的)。321路已经完成了它在公交红利时期作为大站快车的历史使命,即使加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其重复度过高、客流被瓜分的颓势,停运是大势所趋。北湖4号线和二道1号线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自身车隔又不佳,只能依靠极其固定的通勤客流,对其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制约。901路更是罔顾市民需求,纯粹“想当然”开行的线路,势必被市场淘汰。虽然像269路、277路这样缺少善后的“一停了之”令人诟病,但像901路这样的“公交垃圾”还是当弃则弃为好,以便把有限的公交资源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本prince曾与其他城市的一些公交迷交流过想法。在他们的口中听到了一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某市某民营线路A进驻新区后,里程由19公里增加到了28公里,车隔受到了影响。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对线路进行了调整,开通了一条21公里的新线路B,完全覆盖线路A的新延长区段,然后将线路A恢复原状,结果激起了新区居民的不满,理由是他们去往线路A沿线的几个站点需要换乘。这个案例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在提醒我们,有限的公交资源与无限的直达欲望之间的矛盾注定是不可调和的。然而长春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线网过于不发达导致直达率过差,换乘率居高不下。我认识的那几个公交迷无不为长春西站5条线路的通达度“叹为观止”。即使是红旗街这样的全市级的大商圈,线路数量也不过31条,而且这些线路多数里程偏短,其中还存在一些客流导向相近甚至大段连续重复的线路,因而对通达度的贡献相当一般。希望日后的线路调整处理好公交资源集约化利用与提高线网通达度之间的关系,满足市民长距离出行的需要,给市民出行带来切实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