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做过男单和女单的奥运会冠军的含金量,大家呼吁我做一期世乒赛的,毕竟世乒赛可是除了奥运会以外,最重大的赛事了。今天这期详细分析,它来了。
老规矩,客观占70%,主观占30%,满分10分,主要考察运动员的技术,所处环境,外协实力等方面。由于世乒赛举行的次数很多,且较早年份的资料查阅有限,所以从1995年开始,分两期制作。篇幅有点长,请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破万阅读我会做前期的含金量。)
1.1995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孔令辉。孔令辉右手横拍,两面弧圈加快攻,在当时直拍流行的时代引领了横拍正反手两面击球的打法,进攻时两面发力威力很大,也算是乒乓球一代新技术的引领者。
1995年,孔令辉决赛上战胜了队友刘国梁。在决赛中,刘国梁频繁地使用了直拍横打,且加强了前三板的控制和抢攻。但孔令辉迅速调整,多打相持球,在反手相持上刘国梁虽然有直拍横打,但依旧处于下风,两人同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但最终孔令辉发挥更加出色,3:2战胜了刘国梁夺得冠军。
虽然当时没有禁止遮挡发球,但孔令辉这枚金牌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外协实力也很强,综合给到7.8分。
2.1997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瓦尔德内尔。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外国大满贯选手,其防守能力出色,正手进攻也是非常具有威胁性,正手进攻强,反手稍差。
1997年,老瓦决赛上零封了萨姆索诺夫。决赛上两人打出了各自的风采、全部的实力,但老瓦出手果断,发球抢攻做得很好,全台正手进攻,摆短手感好,最终零封了老萨。
值得一提的是,瓦尔德内尔在此次世乒赛中七场比赛均已零封(都是3:0)的战绩夺得了冠军,这在乒坛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并且当时的国乒已经逐渐具有统治力了,老瓦还能夺冠可见其实力之恐怖(1989年的冠军也是老瓦),综合给到8.7分。
3.1999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刘国梁。刘国梁也是传统直拍打法,前三板控制好,正手抢攻出色,推挡速度快,台内摆短落点刁钻,直拍横打的第一代引领者。
1997年,刘国梁决赛逆转战胜小将马琳。马琳虽小但此次比赛已经接连战胜老瓦和萨姆索诺夫,来势汹汹,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决赛上,两人都发挥了直拍前三板的优势,并且马琳还打出了五佳球,超高难度放高球并拿下这一分。
此时马琳大比分2:1领先,本以为马琳将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乒赛冠军,可刘国梁凭借丰富的经验,险胜了小将马琳。这场比赛,马琳展现了出色的实力,技术方面,刘国梁打法有些单一,反手较差,有些漏洞,综合给到刘国梁7.6分。
4.2001年、2005年、2007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王励勤。王励勤也是属于力量型选手,在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正手”,打球速度快、力量大,各种爆冲能将对手打穿,前三板是优势,反手多采用翻挑,反手撕使用较少。
2001年,王励勤决赛逆转战胜大满贯得主孔令辉。前两局,王励勤没有找到太多的状态与手感,输掉了比赛,后三局王励勤突然发力,出手果断,无论是力量、还是旋转都占据上风,并且衔接速度也非常之快,反观孔令辉,只能靠落点的调动找到一些机会,却始终找不到最好的应对的办法,最终被王励勤逆转取胜。
2005年,王励勤逆转战胜队友马琳。那个时候的马琳已经成为了国乒主力,前三板控制细腻,侧身爆冲出手果断,取得了大比分2:1的领先,但王励勤临危不乱,采用压反手调正手的战术非常有效,最终连扳三局以4:2的大比分拿下比赛胜利。
2007年,王励勤再次逆转战胜马琳。前四局马琳取得大比分3:1的领先,并且第五局也是以7:1的悬殊比分领先,形势大好。可神奇的逆转却在此处发生,王励勤先是用自己的正手屡屡打穿马琳的反手底线,接着调左压右的战术非常奏效,连续得分,士气大涨,最终上演了这场惊天大逆转。
王励勤成就了世乒赛三冠王,我个人总结一是王励勤属于慢热型选手,二是二王一马相互克制,王励勤的打法就特别克制马琳,马琳在比赛前并没有做好太多战胜“心魔”的准备。王励勤参加四届世乒赛三次夺得冠军,综合给到王励勤8.8分。
5.2003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施拉格。施拉格,奥地利选手,正反手均衡且力量很足,步伐移动速度快,打球多以撞击为主,速度快,其打法基本上与中国选手无差异。
2003年的世乒赛可谓施拉格的封神之战,先后淘汰了中国的王励勤和孔令辉,在决赛上战胜了“杀疯了”的朱世赫。决赛上,朱世赫发挥已经十分出色了,削球稳重,一找到机会就进行反拉夺回主动权,正手削球也用得十分频繁,但此次比赛施拉格确实发挥无解,反手能爆冲下旋球,防守密不透风,最终施拉格以大比分4:2战胜了朱世赫。
施拉格此次夺冠确实展现了强悍的实力,顶着国乒巨大的冲击力还能夺冠,实力非凡,综合给到8.3分。
好了,这期文章我就做到这里,下一期将会制作2009年~2023年的世乒赛男单金牌含金量排行榜,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规矩,客观占70%,主观占30%,满分10分,主要考察运动员的技术,所处环境,外协实力等方面。由于世乒赛举行的次数很多,且较早年份的资料查阅有限,所以从1995年开始,分两期制作。篇幅有点长,请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破万阅读我会做前期的含金量。)
1.1995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孔令辉。孔令辉右手横拍,两面弧圈加快攻,在当时直拍流行的时代引领了横拍正反手两面击球的打法,进攻时两面发力威力很大,也算是乒乓球一代新技术的引领者。

1995年,孔令辉决赛上战胜了队友刘国梁。在决赛中,刘国梁频繁地使用了直拍横打,且加强了前三板的控制和抢攻。但孔令辉迅速调整,多打相持球,在反手相持上刘国梁虽然有直拍横打,但依旧处于下风,两人同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但最终孔令辉发挥更加出色,3:2战胜了刘国梁夺得冠军。
虽然当时没有禁止遮挡发球,但孔令辉这枚金牌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外协实力也很强,综合给到7.8分。
2.1997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瓦尔德内尔。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外国大满贯选手,其防守能力出色,正手进攻也是非常具有威胁性,正手进攻强,反手稍差。

1997年,老瓦决赛上零封了萨姆索诺夫。决赛上两人打出了各自的风采、全部的实力,但老瓦出手果断,发球抢攻做得很好,全台正手进攻,摆短手感好,最终零封了老萨。
值得一提的是,瓦尔德内尔在此次世乒赛中七场比赛均已零封(都是3:0)的战绩夺得了冠军,这在乒坛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并且当时的国乒已经逐渐具有统治力了,老瓦还能夺冠可见其实力之恐怖(1989年的冠军也是老瓦),综合给到8.7分。
3.1999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刘国梁。刘国梁也是传统直拍打法,前三板控制好,正手抢攻出色,推挡速度快,台内摆短落点刁钻,直拍横打的第一代引领者。

1997年,刘国梁决赛逆转战胜小将马琳。马琳虽小但此次比赛已经接连战胜老瓦和萨姆索诺夫,来势汹汹,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决赛上,两人都发挥了直拍前三板的优势,并且马琳还打出了五佳球,超高难度放高球并拿下这一分。
此时马琳大比分2:1领先,本以为马琳将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乒赛冠军,可刘国梁凭借丰富的经验,险胜了小将马琳。这场比赛,马琳展现了出色的实力,技术方面,刘国梁打法有些单一,反手较差,有些漏洞,综合给到刘国梁7.6分。
4.2001年、2005年、2007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王励勤。王励勤也是属于力量型选手,在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正手”,打球速度快、力量大,各种爆冲能将对手打穿,前三板是优势,反手多采用翻挑,反手撕使用较少。

2001年,王励勤决赛逆转战胜大满贯得主孔令辉。前两局,王励勤没有找到太多的状态与手感,输掉了比赛,后三局王励勤突然发力,出手果断,无论是力量、还是旋转都占据上风,并且衔接速度也非常之快,反观孔令辉,只能靠落点的调动找到一些机会,却始终找不到最好的应对的办法,最终被王励勤逆转取胜。
2005年,王励勤逆转战胜队友马琳。那个时候的马琳已经成为了国乒主力,前三板控制细腻,侧身爆冲出手果断,取得了大比分2:1的领先,但王励勤临危不乱,采用压反手调正手的战术非常有效,最终连扳三局以4:2的大比分拿下比赛胜利。

2007年,王励勤再次逆转战胜马琳。前四局马琳取得大比分3:1的领先,并且第五局也是以7:1的悬殊比分领先,形势大好。可神奇的逆转却在此处发生,王励勤先是用自己的正手屡屡打穿马琳的反手底线,接着调左压右的战术非常奏效,连续得分,士气大涨,最终上演了这场惊天大逆转。
王励勤成就了世乒赛三冠王,我个人总结一是王励勤属于慢热型选手,二是二王一马相互克制,王励勤的打法就特别克制马琳,马琳在比赛前并没有做好太多战胜“心魔”的准备。王励勤参加四届世乒赛三次夺得冠军,综合给到王励勤8.8分。

5.2003年,世乒赛男单金牌得主施拉格。施拉格,奥地利选手,正反手均衡且力量很足,步伐移动速度快,打球多以撞击为主,速度快,其打法基本上与中国选手无差异。

2003年的世乒赛可谓施拉格的封神之战,先后淘汰了中国的王励勤和孔令辉,在决赛上战胜了“杀疯了”的朱世赫。决赛上,朱世赫发挥已经十分出色了,削球稳重,一找到机会就进行反拉夺回主动权,正手削球也用得十分频繁,但此次比赛施拉格确实发挥无解,反手能爆冲下旋球,防守密不透风,最终施拉格以大比分4:2战胜了朱世赫。
施拉格此次夺冠确实展现了强悍的实力,顶着国乒巨大的冲击力还能夺冠,实力非凡,综合给到8.3分。

好了,这期文章我就做到这里,下一期将会制作2009年~2023年的世乒赛男单金牌含金量排行榜,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