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看到吧里有帖子提及了“我见犹怜”这个典故,想起来自己数年前曾经看过一篇相关的科普文章,不由感慨时光匆匆,遂临时起意,浅浅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非常有意思,二创作者对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描写进行了一定的增删,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男性对这二人之间情感变化的看法,末尾会附上笔者对此的看法,笔者出发的角度将结合南康公主的生平,来梳理她为何会发出“我见犹怜”的感慨。
桓大司马平蜀,以李势女为妾。桓妻南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刀率数十婢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乃徐下地结发,敛手向主曰:“国破家亡,无心以至今日;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凄惋。主乃掷刀,前抱之曰:“阿姊见汝,不能不怜,何况老奴。”遂善遇之(《妒记》)
大司马桓温平定了蜀地的成汉,将李势(成汉君主)的女儿纳为小妾。他的妻子南康郡主(此处郡主疑似笔误)凶悍善妒,当时没有知道,后来知道了就拔刀带着数十个婢女前往李氏的住所,想要砍她。她见到李氏坐在窗前梳头,头发垂落到地上,容貌绝美,李氏慢慢下地绑好头发,行着礼对郡主说:“我国破家亡,本来也不想活着,你若能杀了我,我倒要感激你。”她的神色闲雅端正,语气哀伤凄婉。郡主于是丢开刀,上前抱住她说:“姐姐我见到你,也不能不怜惜,何况是桓温那个老奴呢?”于是对她非常好。
这是“我见犹怜”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来自南朝宋虞通之的《妒记》,这本书顾名思义,是写善妒的妇人的故事。因此,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作为反面角色的郡主还有一定的话语(描写了她的言行)。而当这个故事被收录进《世说新语》的贤媛篇后,主人公从南康公主变成李氏之后,对公主的描写也就变得十分有意思了。
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世说新语·贤媛》)
桓温平定了蜀地,将李势的妹妹(李氏身份有两种说法)纳为小妾,十分宠爱她,将她安置在书斋后面。公主一开始不知道,等到听说了,就和数十个婢女拔刀去杀她。正逢李氏在梳头,长发垂落在地,肌肤如同玉一样散发光彩,神色并没有发生变化。她慢慢地说:“我国破家亡,本来也不想活着。今天你若是能杀了我,才是我本来的想法。”公主感到惭愧,便退下了。
可以看见,从《妒记》到《贤媛篇》,南康公主的话语就这样“被消失”了,无论是“主耐掷刀,前抱之”这种动作描写,亦或是“何况老奴”这种语言描写,一切有关于公主自己情感体验的描写都消失了。公主从一个有丰沛情感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刻板印象里的妒妇,为的是衬托出李氏的贤,那么,真的衬托出来了吗?笔者觉得并没有,《妒记》里也提到了李氏的美貌,但并未着重刻画,重点描述得是她哀伤的语气,这一点在《贤媛篇》中同样被删去了。《贤媛篇》中的李氏变得过于平静,强调了李氏颇受宠爱,强调了她玉一样的美丽肤色,但少了一个国破家亡之人的悲戚,“妒妇”变得刻板之后,“贤媛”也索然无味了。
后来很多文人在谈及这个故事时,更多提起的也是李氏的美貌,南康公主的自惭形秽……但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不认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就可以让善妒的妻子为之动容,尤其是南康长公主这种脾气火爆的人,她对李氏态度的变化是李氏说完那番话开始的。那么,为什么一番话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不妨来回顾一下南康公主的生平。
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母明穆皇后庾文君。 初封遂安县主,晋封南康公主,下嫁桓温。桓温庶子桓玄称帝,追封嫡母为宣皇后。
南康公主本人除了奇闻轶事外留下的正经史料寥寥,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之关联的历史人物来反推她的平生经历。
庾文君(297-328年),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听说,聘为世子司马绍正妃,先后生下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明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太宁三年(325年),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咸和三年(328年),执政庾亮征召苏峻入京,引发"苏峻之乱"。京都建康失守后,庾文君担心受辱,忧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谥号为穆,史称"明穆皇后"。
这是南康公主的生母,这里的“受辱”是委婉说法,实际指的是什么想必大家也清楚。庾文君死时年仅32岁,她的两个儿子此时分别是7岁和6岁,据此可以判断,苏峻之乱爆发时,南康公主的年龄也不会有多大。南康公主在年幼时也经历了一场足以使国家动荡的叛乱,这是由于她舅舅识人不当引起的,她的母亲也因此忧伤过度而亡,只是她和司马家足够幸运,所以她没有变成亡国公主而已。
再说回李氏,她的兄长(或者父亲)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宠信小人,昏庸无能,以至于国家倾覆,不得不献上李氏这位亡国公主来讨好桓温。同样是至亲的执政错误,导致了她不幸的后半生。
由此可以看出,李氏经历的滋味,南康公主也经历过,只是她比李氏更幸运,命运待她比李氏稍稍慷慨一些罢了。或许,当李氏言辞凄婉地向她哭诉时,她想到的是年幼时动荡不安的岁月和溘然长逝的母亲。而当她上前将李氏抱起时,她抱住的也是那个惶恐不安的自己,当然“不能不怜”。
而当这个故事中的南康公主被删得只剩下“主惭而退”之后,那隐藏在两人话语之中同病相怜也随之消失,再怎么将之成为美谈,也不过剩下一具华美的空壳罢了。
(交点唠嗑税
)

桓大司马平蜀,以李势女为妾。桓妻南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刀率数十婢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乃徐下地结发,敛手向主曰:“国破家亡,无心以至今日;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凄惋。主乃掷刀,前抱之曰:“阿姊见汝,不能不怜,何况老奴。”遂善遇之(《妒记》)
大司马桓温平定了蜀地的成汉,将李势(成汉君主)的女儿纳为小妾。他的妻子南康郡主(此处郡主疑似笔误)凶悍善妒,当时没有知道,后来知道了就拔刀带着数十个婢女前往李氏的住所,想要砍她。她见到李氏坐在窗前梳头,头发垂落到地上,容貌绝美,李氏慢慢下地绑好头发,行着礼对郡主说:“我国破家亡,本来也不想活着,你若能杀了我,我倒要感激你。”她的神色闲雅端正,语气哀伤凄婉。郡主于是丢开刀,上前抱住她说:“姐姐我见到你,也不能不怜惜,何况是桓温那个老奴呢?”于是对她非常好。
这是“我见犹怜”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来自南朝宋虞通之的《妒记》,这本书顾名思义,是写善妒的妇人的故事。因此,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作为反面角色的郡主还有一定的话语(描写了她的言行)。而当这个故事被收录进《世说新语》的贤媛篇后,主人公从南康公主变成李氏之后,对公主的描写也就变得十分有意思了。
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世说新语·贤媛》)
桓温平定了蜀地,将李势的妹妹(李氏身份有两种说法)纳为小妾,十分宠爱她,将她安置在书斋后面。公主一开始不知道,等到听说了,就和数十个婢女拔刀去杀她。正逢李氏在梳头,长发垂落在地,肌肤如同玉一样散发光彩,神色并没有发生变化。她慢慢地说:“我国破家亡,本来也不想活着。今天你若是能杀了我,才是我本来的想法。”公主感到惭愧,便退下了。
可以看见,从《妒记》到《贤媛篇》,南康公主的话语就这样“被消失”了,无论是“主耐掷刀,前抱之”这种动作描写,亦或是“何况老奴”这种语言描写,一切有关于公主自己情感体验的描写都消失了。公主从一个有丰沛情感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刻板印象里的妒妇,为的是衬托出李氏的贤,那么,真的衬托出来了吗?笔者觉得并没有,《妒记》里也提到了李氏的美貌,但并未着重刻画,重点描述得是她哀伤的语气,这一点在《贤媛篇》中同样被删去了。《贤媛篇》中的李氏变得过于平静,强调了李氏颇受宠爱,强调了她玉一样的美丽肤色,但少了一个国破家亡之人的悲戚,“妒妇”变得刻板之后,“贤媛”也索然无味了。
后来很多文人在谈及这个故事时,更多提起的也是李氏的美貌,南康公主的自惭形秽……但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不认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就可以让善妒的妻子为之动容,尤其是南康长公主这种脾气火爆的人,她对李氏态度的变化是李氏说完那番话开始的。那么,为什么一番话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不妨来回顾一下南康公主的生平。
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母明穆皇后庾文君。 初封遂安县主,晋封南康公主,下嫁桓温。桓温庶子桓玄称帝,追封嫡母为宣皇后。
南康公主本人除了奇闻轶事外留下的正经史料寥寥,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之关联的历史人物来反推她的平生经历。
庾文君(297-328年),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听说,聘为世子司马绍正妃,先后生下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明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太宁三年(325年),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咸和三年(328年),执政庾亮征召苏峻入京,引发"苏峻之乱"。京都建康失守后,庾文君担心受辱,忧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谥号为穆,史称"明穆皇后"。
这是南康公主的生母,这里的“受辱”是委婉说法,实际指的是什么想必大家也清楚。庾文君死时年仅32岁,她的两个儿子此时分别是7岁和6岁,据此可以判断,苏峻之乱爆发时,南康公主的年龄也不会有多大。南康公主在年幼时也经历了一场足以使国家动荡的叛乱,这是由于她舅舅识人不当引起的,她的母亲也因此忧伤过度而亡,只是她和司马家足够幸运,所以她没有变成亡国公主而已。
再说回李氏,她的兄长(或者父亲)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宠信小人,昏庸无能,以至于国家倾覆,不得不献上李氏这位亡国公主来讨好桓温。同样是至亲的执政错误,导致了她不幸的后半生。
由此可以看出,李氏经历的滋味,南康公主也经历过,只是她比李氏更幸运,命运待她比李氏稍稍慷慨一些罢了。或许,当李氏言辞凄婉地向她哭诉时,她想到的是年幼时动荡不安的岁月和溘然长逝的母亲。而当她上前将李氏抱起时,她抱住的也是那个惶恐不安的自己,当然“不能不怜”。
而当这个故事中的南康公主被删得只剩下“主惭而退”之后,那隐藏在两人话语之中同病相怜也随之消失,再怎么将之成为美谈,也不过剩下一具华美的空壳罢了。
(交点唠嗑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