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大家庭吧 关注:6,074贴子:44,542
  • 0回复贴,共1

抽动症早期在于头面部肌肉,眨眼睛、摇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很多知友私信问我,她们说我的孩子有这些症状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们想让他自愈,所以就没管,现在好像越来越严重了怎么办?我也觉得很遗憾,自从我的孩子患有抽动症以后,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他的观察和对抽动症的学习。不管是生活上改善还是平时饮食,沟通交流,补充营养物质。我想是不是家长有误解,自愈是不吃药,而不是放任不管。现在抽动症患儿越来越多,前几天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医生都在说,目前这种疾病越来越多,有时候排队的都是这种问题。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医生也很头疼。但是根据我们孩子的恢复,医生说,恢复的很好,我跟医生也聊了我们的干预过程,医生觉得是正确的,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家长请注意,不是不管,而是通过家庭环境,父母呵护给他治病,要花心思,花时间的,不能放任。
抽动症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抽动障碍或者发声性抽动障碍。都是抽动症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家长们要特别细心去观察孩子。我的孩子不能说完全治疗好了,所以我一直也在密切跟踪观察孩子。只能说他眨眼睛,低吼,吃饭的时候不自主的撅嘴这些动作没有了,但是偶尔他还是会叹气,清嗓子。我也只能继续努力,这是个长期的工作,期待他的神经系统能够啥时候完全发育成熟。不要去强行纠正孩子,注意力集中,意志控制时,抽动可能短时间消失,或者减少。但是这种靠意志力控制的时间并不长,一旦放松意志力,就会重复出现,有一段时间我很焦虑,就差一个清嗓子和叹气抽动症就痊愈了,怎么就这个尾巴割不掉。就不停的纠正他,结果他在我面前假装好了,显得只是若无其事的清嗓子,会清完嗓子告诉我里面有痰。
抽动症早期在于头面部肌肉,眨眼睛、摇头:扮鬼脸等动作,随着病程进展抽动动作逐渐累及身体各个部位。情绪紧张、焦虑的时候抽动频率和幅度会增加。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肩颈、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的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
抽动症发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性疾病,也可以说是神经发育不全。抽动症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也会静止一段时间,然后新的抽动症状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者在原有的抽动症状基础上表现出新的症状。症状轻的无需药物治疗,但是也应该进行心理干预家庭治疗,不能放任孩子一个人自己发展,然后问题严重了,再紧张了。抽动症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症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交,严重的抽动症患儿就需要药物和心理调适相综合的治疗方法,家长也不要排斥。病程越长,治疗难度越大。
短暂性抽动症病程较短在一年以内,而慢性抽动障碍和综合性抽动症病程在一年以上。抽动症发病家庭教育不良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原发性抽动障碍可能改变家庭教养环境和方式就可以改善。比如短暂性抽动症病程较短,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无明显的影响。要注意对敏感性儿童的心理疏导。当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这类抽动症反应。自己觉得有点不自然,自己觉得也只是不好的习惯,有时候也是模仿别人也会完成短暂的抽动。但是如果小时候经常有:结膜炎、倒睫、咽炎、鼻炎等,以后出现眨眼睛或者咳嗽清嗓子的声音。基本上我的孩子生病首先就是支气管炎、咽炎、咳嗽。所以他现在时不时还是会清嗓子,让我很紧张。但是他的社交、面部表情已经很正常了,基本上看不出来有问题。经过引导和鼓励,他现在的语言表达以及社交基本上可以说小区里的社交达人。经常会有小朋友来家里敲门,喊他出去玩,他快5岁了,老母亲心理是无比骄傲的。
要注意给孩子穿衣服,要宽松,不要卡到脖子。衣服摩擦,皮肤发痒,让他不自然的会扭脖子,时间长了,这个习惯就固定下来了。大多数抽动习惯可以缓解,家长平时注意用心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改善。
病理性抽动症患儿,就需要药物治疗,家长们就要配合家庭干预、社会干预。这其实就是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以及多巴胺分泌的因素。你想一个愉快的环境,孩子是不是多巴胺分泌增加,快乐就多一点。心理疗法,可以让症状缓解,也希望看到我文章的朋友们不要理解错误,可以自愈不是不管,只是不吃刺激性药物,比如不吃抑制神经的药物,而不是放任不管,等孩子自己好。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个幸运儿。
这个鸡娃的社会,我觉得鸡娃不如鸡自己,毕竟鸡自己,以后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且不会诱发心理问题,因为我们父母已经成年,我们会自己调节,受不了的时候,自己就放弃了,我们知道自己的临界值在哪里。孩子不知道,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要求和期待,正如孩子说的,你们爱的是你们期待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爱孩子是原因,成绩好听话是结果。而不是颠倒了因果,因为我孩子成绩好,听话,所以我爱他。
不要给孩子附加那么多的要求,普通人怎么了,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不是更重要。鸡娃,他们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压力,不知道自己的临界值在哪里,他们时时刻刻看家长的脸色。所以总是压抑自己,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知不觉,都出现了抽动。人生不应该这样吧,那得多累啊!我们要相信孩子,在他还小的时候,不要给那么多的压力,给他很好的物质,不是爱,他要的是关注和陪伴。在外面再累,请回家以后,关上那扇门,你就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你是快乐的,把自己当成家庭成员,也让自己放松下来,和孩子做朋友,希望每一个妈妈都不要焦虑,不要焦虑传导,佛说放生,我理解也是放过自己,放过孩子,让他是自己,过的有意义,不会成绩而活,不为面子而活,我们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


IP属地:北京1楼2024-12-27 17: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