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吧 关注:933,394贴子:21,844,322

陕西略阳发现武兴国太妃墓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陕西略阳(郢1993~1997寓此)近发现一方北魏正始元年(504)墓志,而郢粗绎志文,则推定其为武都国王杨文弘之妻、杨集始之母姜氏之墓志。
按史:刘宋升明元年(478),氐人杨文弘于武兴(今陕西略阳)建立武兴国。后降南齐。南齐建元四年(482),杨文弘死。文弘有六子:集始、集同、集象、集起、集义、集朗。其堂兄之子杨后起继为武兴王。南齐永明四年(486),杨后起死,文弘之子杨集始继位。后叛齐降魏,北魏孝文帝封其为武兴王。
   《南齐书·氐羌传》载永明五年(487),有司奏:“集始驱狐翦棘,仰化边服。母以子贵,宜加荣宠。除集始母姜氏为太夫人,假银印。”记集始之母为姜氏,与墓志“姜太妃”合,乃知墓主为武都国王杨文弘之妻、杨集始之母。时武兴国称臣于北魏,故志石系魏之年号。志题所署“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秦)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平羌囗囗(校尉)囗囗囗囗囗囗(武兴)王”,则为杨氏世袭之官号。《宋书》:“(杨)难当……自立,号使持节、都督雍凉诸军事、秦州刺史、平羌校尉、武都王。太祖以为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九年,进号征西将军,加持节、都督、校尉之号。”后历齐梁北魏,其官衔封号变化不大。
     若所考不误,则此墓志为氐族武兴国之重要文物,于南北朝史研究价值巨大。而武兴国“永安陵”之遗址,亦具极高之考古价值,亟应保护之。
1、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平羌
2、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王夫人姜太妃之墓志颂
3、囗囗囗囗,囗囗囗津。常羊启程,龙首降神。来搙其德,
4、囗囗囗囗。囗囗所应,实钟夫人。邦家之宝,乡国所珎。
5、囗囗囗囗,囗从能遵。功显中谷,囗照河州。窈窕淑女,
6、囗囗囗囗。声如黄鸟,行若尸鸠。苹蘩朝廌,杼柚夕修。
7、囗囗囗囗,如有悬忧。烦姬赞楚,任似翼周。孝绩我囗,
8、囗囗加囗。其恩如日,其泽如流。天步将臻,盛业方乱。
9、太山摧囗,邓林霣干。既丧所天,复离国难。抚育孤弱,
10、黾俛朝旦。频经汤火,屡遭氷炭。内敏灵谟,外运神笇。
11、灭景重晖,顿基复观。专政九龄,洪业斯赞。百福云集,
12、千灾雾散。乃修母仪,委重遗体。言则宣经,行必由乱。五
13、庙肃肃,二朝其其。柔风远覃,惠泽遐洗。方辞朱堂,
14、永宾玄囗。宝器空陈,玉镜徒皎。鹄开苔绿,囗灯衣缥。
15、哀恸人神,痛感禽鸟。金石有期,音晖无剿。
16、维大魏正始元年岁次甲申十一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合
17、葬三徂永安陵


1楼2010-11-17 17:39回复
    陕西略阳毛坝村北魏姜太妃墓志碑的发现及考证
    一、文物发现过程
    2010年8月6日,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西十余里,国道309线(陕甘公路)北侧的横现河镇毛坝村一处工程基建工地,挖掘机推出了三块青石质地墓志碑。略阳县江神庙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随即赶往现场,征集到其中幸存的一块墓志碑。发现墓葬的地方离毛坝村赵家院子大约1千米,名潘家湾。这里南倚巍巍青山,北临自西东流的横现河水。河谷平坦宽阔,土层深厚,海拔800米,两侧山脉海拔1000米,附近处山脉名武兴山。山水交辉之下,远望墓地犹如被包围在一张拉满弓弦的弓弯之内。先前此处为一大块墓地,上世纪70年代左右被平为耕地。目前这里近500平米的耕地已被推土机和压路机整理成平川,即将进入地面工程建筑阶段。
    据最先保护墓碑的村民讲,当时挖掘机挖出了三块碑,另外两块被就地掩埋,已无法断定确切位置。现存墓碑由于碑首残缺,残块未能找到,致使墓主人难以定论。这块幸存的青石墓碑,高0.84米,宽0.86米,厚0.14米。其上纵刻碑文19行、每行20字。右上角残长0.34米,残高0.42米。缺失44字。
    碑文全文如下:
    “□□□□□□□□□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平羌
    □□、□□□□、□□王夫人姜太妃之墓志颂
    □□□□,□□□津。常姜□圣,龙首降神。来搙其穗,□□□□。□□所应,寳锺夫人。邦家之宝,乡国所珎。□□□□,□之能遵。功显中谷,义照河洲。窈窕淑女,□□□□。声如黄鸟,行若尸鸠。苹蘩朝□,杼柚夕修。□□□徐,如有□忧。烦姬赞楚,任似冀周。孝绩我后,□□加□。其恩如日,其泽如流。天步将臻,咸业方乱。
    大山摧峯,邓林霄干。既□所天,澓虽国难。抚育孤弱,仙挽朝旦。频经汤火,屡遭水炭。内敏灵谟,外运神笇。灭景重晖,頺基澓观。专政九龄,洪业斯賛。百福云集,千灾雾散。乃修母仪,委重遗軆。言则宣经,行必由礼。五庙肃肃,二朝済済。柔风远覃,惠泽遐洗。方辞朱堂,永賔玄郢,寳器空陈。玉镜徒皎,鹄閞苔绿,旁灯衣缥。
    哀恸人神,痛感禽鸟。金石有期。音晖无剿。
    维大魏正始元年岁次甲申十一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合墓三徂永安陵
    石工
    志音仝(这三字颠倒书写)”
    二、对“姜太妃墓志颂”的历史考证
    “姜太妃墓志颂”碑的出土对研究南北朝时期有关氐族的历史、政治活动以及考证武兴国的存在有极大的物证与文字价值,同时也为研究魏晋时期的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上,氐族以及武兴国国君的执政顺序是:
    杨盛——杨玄——杨宝宗——杨元和——杨文弘——杨集始——杨绍先。
    氐族杨氏在历史上曾建有五个政权:从296年至581年前后经历了前仇池国(296-371),后仇池国(385-442),武都国(443-477),武兴国(477-545),阴平国(477-581)。其主要的活动地域在武都郡,阴平郡,辖今陇右的秦州西南部,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西和,礼县以及陕西略阳之地。
    武兴国的主要年表:
    477年(刘宋升明元年),魏军夺回仇池,占领葭卢,杨文弘继任为武兴王(此为武兴国立国开始)。魏以杨文弘为督北秦州诸军事(北秦州即今西和县),。杨文弘随即受到南齐攻伐,不得以再次降南齐。482年9月,南齐建元四年,杨文弘卒。杨文弘有六子:杨集始、杨集同、杨集象、杨集起、杨集义、杨集朗,年龄都很小。其堂兄之子杨后起(杨难当的嫡孙)继为武兴王,北魏封他为武都王,南齐封他为冠军将军、征虏将军。486年(南齐永明四年),杨后起死,杨文弘之子杨集始继位。杨集始派军队进攻齐军占据的白水,兵败后叛齐降魏,北魏孝文帝元宏封他为武兴王。487年,齐除氐王杨集始之母姜氏为太夫人,假银印。杨集始为持节、辅国将军、武都王,492年反齐,494年降魏。497年,杨集始朝于魏。500年(齐永元二年),齐复杨集始为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景明初(500—503),杨集始再降魏。502年(梁天监元年)春,杨集始卒,502年11月,魏立杨绍先为武兴王(武兴山在今略阳县城西一里)拜都督、南秦州刺史、征虏将军、汉中郡公。504年11月(大魏正始元年),姜太妃卒。506年武兴国被北魏傅竖眼所灭。535年,西魏大统元年杨绍先卒。
    


    2楼2010-11-18 11:28
    回复
      2025-08-31 04:1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杨氏政权(中国历朝方国政权)
           仇池国:
           仇池国是东汉末年的十六国时期,由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氐族部落首领杨茂搜建立的。
           氐族出自远古羌族,汉代居住在今陇南、陕南和川北一带,支系很多,其中以武都白马氐为最强,活动中心在武都郡仇池山(今甘肃西河洛峪)。
           仇池山,一名瞿堆,又名百顷山。仇池山,原名仇维山,因山上有仇池,故名“仇池”,此山四面陡绝,形如覆壶,相对高差七百九十一米,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水泉丰富,著土成盐,有平地百顷,故名“百顷山”。
           仇池国的建国当起源于东汉末年,史籍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武都郡,治骆谷城(洛峪城,今西和仇池山东麓饮马河之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即有武都氐起事的记载。汉朝曾将之徙置酒泉。按史籍《水经注》记载:“汉献帝建安中(公元196~220年),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到杨驹之子杨千万时,被曹魏政权拜为百顷氐王。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马超叛曹魏,自称征西将军,占据冀城(今甘肃甘谷),曾驱逐百顷氐王杨千万,杨千万依附于曹魏政权。由此可知,当时杨氏已建政权,国以“百顷”为号。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曾在西和县境收集到三颗金印,分别文日:“魏归义氐侯”、“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魏印当与杨千万附魏记载相合,也证明仇池国在东汉末期即已建国。到杨千万之孙杨飞龙时,仇池国渐渐强盛,迁居略阳(今甘肃秦安)。杨飞龙没有儿子,收养外甥令胡茂搜为子,是为杨茂搜。
           西晋八王之乱(公元296年),北地(陕西耀县)、冯翊(陕西大荔)一带匈奴、马兰羌和卢水胡、扶风氐等部落起兵反晋。秦、雍一带氐族纷纷响应,关中氐族人齐万年被推为帝,他率氐、羌各族数十万人转战于泾、渭间。
           杨茂搜为避齐万年,自略阳率部众四千余户还保仇池,置骆谷(洛峪)城,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许多流民也纷纷投奔,于是,杨茂搜建前仇池国,占有阴平、武都两郡,以后又攻占梁州(今陕西汉中)和西城(今陕西安康)。以后子孙一直称霸仇池之地,但多以仇池公自居,称藩于晋朝。
           公元317年,杨茂搜死,其子杨难敌号称左贤王,居下辨(今甘肃成县抛沙镇),其孙杨坚头号右贤王,居河池(今甘肃徽县银杏树乡)。因左贤王居首,被中原王朝封为仇池公、武都王等。到第七代仇池公杨进时,被前秦国苻坚封为仇池公。
           公元370年,杨进死,他的儿子杨篡继位后反叛前秦国。公元371年农历4月,前秦国攻破仇池国,苻坚“徙其氐民于关中,空百顷之地”,前仇池国亡。
           公元385年,第九代仇池公杨定反叛后秦国,奔上邦,收复仇池故地,建后仇池国。
           公元386年,杨定称龙襄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定都于历城(今甘肃西和北川及西峪坪),称藩于东晋王朝。
           公元390年,杨定北占上邽、武兴、陇城、冀城,称陇西王。到公元394年,杨定被乞伏·乾归所杀,他的堂弟杨盛继位。
           公元398年,北魏政权封杨盛为仇池王。公元404年,杨盛曾战胜西秦国。公元405年。杨盛降后秦国,被封为武都侯,退保仇池骆谷城。公元422年,南朝刘宋代晋后,封杨盛为武都王。
           公元425年,杨盛卒,其子杨玄立;次年杨玄卒,其子杨保宗立,但在公元429年被杨玄的弟弟杨难当所废,杨保宗逃亡,杨难当自立为武都王,称臣于南朝刘宋政权。
      


      5楼2010-11-22 09:30
      回复
            
             仇池皇陵:
             仇池国在历史上具有强烈的军事割据性质,其兴亡、进退、建都、迁都频繁,共涉及有九个都城,故历代仇池国君主葬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仇池国世系简表:
             杨   腾:生卒年待考,陇右氐族部落大帅,病逝,葬处待考
             杨千万:杨腾之子,生卒年待考,百顷氐王,病逝,葬处待考
             前仇池国时期:
             杨飞龙:杨千万之孙,生卒年待考,仇池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茂搜(胡茂搜):杨飞龙外甥,公元296~317年,右贤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难敌:杨茂搜长子,公元317~334年,仇池公、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   毅:杨难敌之子,公元334~337年,仇池公,被杀,葬处待考
             杨   初:杨毅堂兄,公元337~355年,仇池公,被杀,葬处待考
             杨   国:杨初之子,公元355~356年,仇池公,被叔父杨国所杀,葬处待考
             杨   俊:杨国之叔,公元356~360年,仇池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世:杨俊之子,公元360~370年,仇池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篡:杨世之子,公元370~371年,仇池公、武都王,降前秦政权,押送长安,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   进:
             杨   定:杨难敌曾孙,公元385~394年,仇池公,被乞伏·乾归所杀,葬处待考
             后仇池国时期:
             杨   盛:杨定堂弟,公元394~425年,仇池王、惠文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   玄:杨盛之子,公元425~429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保宗:杨玄之子,公元429~429年,仇池公、武都王,被叔父杨难当所废,投北魏,葬处待考
             杨难当:杨玄之弟,公元429~442年,仇池公、武都王,败于刘宋政权,逃上邽,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保炽:杨玄之子,公元442~443年,仇池公、武都王,被北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武都国时期:
             杨文德:杨保宗之弟,公元443~450年,武都王,被刘宋政权杀于荆州,葬处待考
             杨元和:杨保宗之子,公元455~466年,武都王,投降北魏政权,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僧嗣:杨保宗之侄,公元466~473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文度:杨僧嗣堂弟,公元473~477年,武都王,被北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杨文弘:杨文度之弟,公元477~482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后起:杨文弘之侄,公元482~486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武兴国时期:
             杨集始:杨文弘之子,公元486~503年,武兴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绍先:杨集始之子,公元534~537年,公元503~506年在位,武兴王,被北魏政权俘虏,押送洛阳,公元534年复国,病逝,葬处待考
             杨辟邪:杨绍先之子,公元537~553年,武兴王,被西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7楼2010-11-22 09:30
        回复
               阴平国时期:
               杨广香:杨难当族弟,公元477~481年,阴平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炅:杨广香之子,公元481~550年,阴平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法琛:杨炅之子,公元?~580年待考,阴平王,阴平国被北周政权所灭,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一、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
          5氐王杨后起卒,丁未,诏以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集始,文弘之子也。后起弟后明为白水太守。魏亦以集始为武都王。集始入朝于魏,〔朝,直遥翻。魏以为南秦州刺史。〕      (氐王杨后起去世。丁未(十五日),武帝诏命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封为武都王。杨集始是杨文弘的儿子。又任命杨后起的弟弟杨后明担任白水太守。北魏也封杨集始为武都王。杨集始到北魏京都朝见,北魏又任命他为南秦州刺史。)
          二、梁书译文- 列传第四十八-两晋隋唐-白话史
          武兴国,本是仇池郡。
          杨难当自立为秦王,宋文帝派裴方明进讨杨难当,杨难当逃奔魏。
          杨难当兄长之子杨文德又收聚兵卒占据茄卢,宋就授给他封爵和官职,魏又进攻杨文德,杨文德逃奔漠中。
          杨文德的堂弟杨僧嗣自立为王,又据守茄卢。
          杨僧嗣去世,杨文德之弟杨文度立为王,杨文度命他弟弟杨文洪任白水太守,驻兵武兴。
          宋代封杨文洪为武都王。
          武兴国就从这时候开始建国。
          杨难当族弟杨广香又进攻杨文度,杀死了杨文度,杨广香自立为阴乎王、茄卢镇主。
          杨广香死,他的儿子杨炅继位。
          杨炅死,他的儿子杨崇祖继位。
          杨崇祖死,他的儿子杨孟孙继位。
          齐永明年间,魏国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杨灵珍占据泥功山向齐投诚,齐任命杨灵珍为北梁州刺史、仇池公。
          杨文洪死,齐任命杨文洪的族人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天监初年,高祖命杨集始为使持节、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灵珍为冠军将军;杨孟孙为假节、督沙州刺史、阴平王。
          杨集始死,他的儿子杨绍先继承他的爵位和官职。
          天监二年.高祖命杨灵珍为持节、督陇右诸军事、左将军、北梁州刺史、仇池王。
          天监十年,杨孟孙死,高祖下诏追赠他为安沙将军、北雍州刺史。
          杨孟孙之子杨定继承杨孟孙的封爵和官职。
          杨绍先死,他的儿子杨智慧继位。
          大同元年,朝廷收复汉中,杨智能派遣使者呈奉表章,请求让自己率领四千户回到封国,高祖下诏准许了,就命杨智慧为东益州刺史。
          武兴国东边和秦岭相连,西和宕昌国相连,距宕昌国八百里,南边距汉中四百里,北边距岐州三百里,东边距长安九百里。
          武兴国本有十万户百姓,但因一代一代分出而减少。
          武兴国中大姓有苻氏、姜氏。
          武兴国言语与中国相同。
          他们头戴乌皂突骑帽,身穿长身小袖袍,小口裤,皮靴。
          土地种植九谷。
          他们的婚姻也具备六礼。
          他们懂得文字,会书信往来。
          武兴国种植桑麻。
          出产绸、绢、精布、漆、蜡、椒等。
          山上出产铜铁。
          本文来自【白话史】http://www.baihuashi.com/files/article/html/0/47/504.html
          三、历代帝王> 编外皇帝 > 氐帝 [杨绍先]
               在甘肃西和县西南的西汉水北岸,有座高山,因山上有仇池而名仇池山;又因山上有平地百顷,亦称百顷山。山形如覆壶,四面陡绝,羊肠蟠道,三十六回转,山上水泉充沛,可以引泉灌田,煮土成盐,是块险要而富庶的宝地。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首领杨氏累世居住于仇池山,渐渐强盛,遂成割据之势,先被曹魏封为百顷王,后被晋封为平西将军,又传了几代,杨氏自称仇池公,形成了独立王国。晋咸安元年(371),前秦天王苻坚灭掉仇池;385年,苻坚败亡,其女婿、仇池杨氏之后杨定乘隙跑回陇右,召集旧部,占据历城(距仇池二十里,非山东之历城)而自称仇池公,重新恢复了祖业。其后传承了百余年,传到了杨绍先手里,与祖辈一样,杨绍先亦接受了北魏的封爵,为武兴王。杨绍先年纪尚幼,军政事务皆委托两位叔叔杨集起、杨集义掌管。
          


          8楼2010-11-22 09:30
          回复
                     南北朝时,除了外徙的氏人逐渐被汉化外,秦岭以西、宕昌以东的氐族农业也有发展。《梁书·诸夷传》云:武兴国“地植九谷……种桑麻。出紬、绢、精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这些史料表明,杨氐政权能够与魏晋南北朝相始终,与该地区的发达的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农业经济,使人民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劳动,生活富足,失去了反抗的可能,从而,有利于杨氐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与其他农耕民族一样,家庭手工业也是氐人的生产活动。随着农业的发展,纺织工艺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说文解字》卷13上《丝部》曰:“絣,氐人殊缕布也。”这类纺织品为汉人所知,并保留氐人对它的名称,应当已经有部分行销汉人区域,并以其质量特色为前提。另外,氐人服饰颜色有白、绛、青等,这表明已经掌握染色技术。漆、蜡的生产,亦说明氐人的手工艺达到一定水平。估计氐人也以男耕女织为其经济生活主体,而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手工业的发达,许多产品为中原内地所知,这说明,氐族政权与中原有贸易的往来,通过此不仅有利于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而且先进的汉族文化也必定会对其产生影响,使之逐渐汉化。
                 总而言之,杨氐政权是氐人为主体结合汉、羌而形成的,继承并拥有先进的农业与手工业技术,有发达的自然经济。其控制的区域也是当时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更值得一提的是,仇池盐产丰富。盐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有盐就能够自保、聚人,这对杨氐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西晋十六国时期,它政权所辖地区,是比较富庶的,其地能养活相当数量的人口。这种相对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仇池杨氐政权的长期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物质条件。
                 二、优越的地理环境因素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地理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杨氐政权之所以能前后延续380多年,与此密切相关。
                 仇池,本山名,亦称仇维山,又名瞿堆,是杨氐最初的居住地,在今甘肃省成县西北。《魏书》卷101《氐传》云:
                 仇池方百顷,因以为号,四面斗绝,高七里余,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其上有丰水泉,煮土成盐。
                 《南齐书》卷59《氐传》云:
                 仇池四方壁立,自然有楼橹却敌状。高并数丈,有二十二道,可攀缘而上。东西二门,盘道可七里,上有冈阜泉源。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
                 《水经注》卷20《漾水注》亦云:
                 汉水又东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壶,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为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张澍辑的辛氏撰写的《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沧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激,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 《仇池记》曰:“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调均,竦起数丈,有逾人功,仇池凡二十一道,可攀缘而上,东西二门。盘道下至上,凡有七里上则岗阜低昂,泉流交灌。”
                 李祖桓先生在他所著的《仇池国志》中这样描述仇池的形势,杨氐最初居住的仇池山,在今甘肃省成县。形势险峻,有一百顷宽广,约万亩左右,上有池,四周绕一圈,共有九千零四十步,约二十五里。形状象一个翻倒的壶一样。
            


            11楼2010-11-22 11:05
            回复
                   由此可见,仇池山险峻而富庶,是天然的立国自保之地。如此险峻的地理形势,使仇池易守难攻而成为坚固的堡垒。在战争中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可以起到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功能。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十月,仇池公杨盛叛后秦、侵扰祁山,秦王姚兴遣姚嵩等率大军征讨,结果前锋赵琨为杨盛所败。姚兴失败的原因还有其他,但是,这与杨氐政权占据仇池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仇池政权是指以仇池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其势力伸缩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地区,甘肃省南部的武都地区和四川省西北的平武、广元地区[4] (1—2页)。这些地区。山岭不断,险隘不绝,对外联系的崎岖小道口往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军事上维护仇池政权的重要屏障。
                   三、外部环境与外交策略
                   (一)南北争夺的形势为政权的长期存在提供外部环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他的外部环境,一个政权或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相对弱小的仇池政权之所以能够在兼并格局弱肉强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偏安一隅,长期维持,与此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仇池杨氐政权本来只是汉朝的一个羁縻地区。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腐朽,军阀割据严重。特别是关陇一带,经过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东迁,不但造成这一地区的经济残破,更为重要的是,东汉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更加松弛。此时,氐族中的一支——略阳清水的氐豪杨腾,便率部徙至仇池,奠定了杨氐政权的立国基础。
                   汉末三国时期,氐人杨千万以仇池之众附属马超,被曹魏击破,千万流徙入蜀,势力发展受到遏制。西晋统一,杨氐政权在仇池的发展似乎更无可能。但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权力失控,特别是晋愍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齐万年率兵反晋,关中发生大乱。在这种形势之下,略阳的氐族豪强杨茂搜趁机率部落四千家还保仇池,杨氐政权在氐汉各族的支持之下重新在仇池站稳脚跟,建立政权。
                   东晋咸安元年,仇池为苻秦所攻灭。十二年后,苻坚兵败淝水,前秦帝国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战之中。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杨定乘西燕与后秦相互攻杀之机,“乃将家奔陇右,徙治历城,城在西县界,去仇池百二十里,置仓储于百顷,招合夷、晋得千余家” [1](卷98《氐胡传》第2403页),重建政权。由此可见,魏晋十六国时期国内混乱、分裂的形势使得仇池得以存在、发展。南北朝时期,仇池是介于南北对峙的西部军事重地,又不可避免地卷入纷争之中。我们从宋、魏两大政权对杨难当在位时的仇池政权的争取的政策、方式、方法中便可窥一斑。
                   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对峙与争夺,造成了仇池继续存在的外部条件。第一,仇池政权力量尽管较南北朝政权弱小,但毕竟还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其地相对偏僻,易守难攻,军事的夺取绝非易事。又由于地处南北争夺的地带,一方逼迫太紧,就会把其逼向对方,无异给自己树敌。第二,仇池地界南北,在南北对峙与争夺时期,即使一方想夺取仇池,另一方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如此,只要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继续存在,杨氐政权就有可能存在,有时即使暂时被灭,时机一到,也可能会再次兴起。
                   (二)灵活的外交策略是政权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杨氐政权,面对纷繁复杂的周边形势,他的统治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调整其外交策略,这是其能长期存在、屡灭屡兴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们翻阅杨氐政权的历史,其臣属、称藩、奉贡他国贯穿了立国的前前后后。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有失国体。而实际上,却是其外交策略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取得成功。仇池在对外关系上有意偏向力量更强大的一方,以寻求更有力的保护。但是,它又非常注意平衡与外在各种势力的关系,不轻易地完全归附于一方,以免陷入被动。于是,它在向一方称臣时,也不忘记另一方或向他表示友好。
              


              12楼2010-11-22 11:05
              回复
                此帖好象被删掉了,竟然找不到。但我还想跟个帖:
                非常赞同楼主对略阳文物的珍惜意识,这么重大的发现竟然没有得到略阳政府及文物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使一种对历史的漠然与麻木。此碑发现的重要意义:
                1、文物证实了武兴国就在今略阳,并告诉我们,在太妃墓志的发现处,有更多珍贵的有关武兴国的文物值得引起考证与挖掘。从而物证“杨氐政权”的存在原因及发展、衰亡过程。
                2、姜太妃墓志发现,以碑文断:“大魏正始元年,岁次甲申”即为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碑主身份为姜太妃,能与先王合葬者,应为当时武兴国王的母亲,即杨集始的妃子或者杨集始的亲生母,杨绍先的生母或祖母。这也与碑文“王夫人姜太妃之墓志颂”“葬三徂永安陵”吻合。不管进一步考证结果如何,但证实此碑发现处为“武兴国永安陵”,值得地方政府重要,以待进一步挖掘、考证。
                3、其书法价值。北魏为魏碑向楷书转化的时期,此碑文明显不属官体,而是武兴国书法家的魏碑书写,故书法价值更高,再现了北魏时期的书法本貌,就其拓片而看,属于金石中不可多得的文物。


                17楼2010-11-22 13:10
                回复
                  2025-08-31 04:05: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详实,很有价值,顶一个!


                  18楼2010-11-22 13:18
                  回复
                    此帖在略阳吧已被删掉2次了,理解吧主大高峰。 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发贴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的底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义的力量在于让我们始终相信邪不压正!


                    20楼2010-11-22 15:07
                    回复
                      省文物局终于来勘探了,可是太迟了


                      21楼2010-11-26 08:52
                      回复
                        汉中唯有略阳发现王陵,可惜呀……


                        IP属地:陕西24楼2010-12-03 08:42
                        回复
                          〓【石破天惊永安陵】---略阳发现
                          http://tieba.baidu.com/f?kz=942578844


                          26楼2010-12-08 21:46
                          回复
                            据消息人士向笔者透露,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事,同时也开始有媒体陆续关注,但是很可惜,种种原因导致目前还没有媒体成功见报。至于对于此事后续处理状况,只能看相关单位和媒体去了解了,非笔者能力所及。
                            


                            28楼2010-12-28 1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