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了《Dynamic history of the Central Plain and Haidai region inferred from late Neolithic to Iron Age ancient human genomes》数据如下:


王城岗遗址二里头文化测出的是F8、F46、F11,纯属龙山人后裔。

考古新发现:新砦期文化是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的一座城邑(一说为早期夏文化,比二里头文化还要早),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造律台文化本身是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王湾三期文化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


山东滨州丁公遗址(五个男性标本)和河南瓦店遗址龙山文化(四个男性标本)的常染成分大体一致,可拟为90%西夏侯古人(或者汪沟古人)和10%古南方人的混合。 苏北刘林大汶口早期人群、青岛三里河大汶口晚期人群混有10~20%的南方成分。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同样也携带着一些南方成分。中原龙山人群也增加了一些南方成分,显然是淮河大汶口人群大举西迁的结果。

由于这一类出现在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因素,主体分布于颍河流域,考古界遂称之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郑洛地区所谓的“龙山文化早期”遗存中大量出现大汶口文化器物,一些墓葬中出土了成组成套的大汶口文化器物,甚至豫西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中也可以见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原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文化熔炉的历史特性,在罐与尖底瓶等基础上组合出现影响深远的空三足器斝、甗、鬲等。大汶口文化的扩张,则加快了引发中原及其南北地区向龙山化转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可见,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有研究者通过大范围的比对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的扩张影响的范围涉及到良渚、石家河和中原地区,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张海、赵晓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