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鸟肺的结构以及其特性(下半部分)——————鸟肺的死腔
先让大家看几张图


上图是我在这个帖子里里发的楼层的截图。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被我画黑圈的文字。不知道8u们发现没有,为什么我前面在讲鸟肺的单向性的时候为什么要特意提到“古肺支气管旁(又叫古肺-三级支气管)”,在讲鸟类呼吸系统的气流路径要排除“新肺-三级支气管(又叫新肺支气管旁)”的气流路线?
答案是鸟肺分为两个区域:
paleopulmonic (古肺;全称------------古肺支气管旁)
neopulmonic(新肺;全称----------新肺支气管旁)
前者为典型的单向管道结构,气流以单向路径进行气体交换。后者为网状结构,气流方向和哺乳动物肺一样是双向路径,也就是说是死腔气体交换,废气没法排干净。新肺灌注的血液相对较好,血流沿通气气流方向减少,降低了 O2 的分压并增加了肺中 CO2 的分压。值得一提的是古肺存在于所有鸟类的肺中,但新肺在鸸鹋、企鹅和几维鸟等较原始的物种中发育不佳或完全缺乏(鸵鸟是个例外,虽是原始的鸟类,但却存在新肺)

图为不同鸟类在肺新肺区发育中的差异。(a) 企鹅肺完全是古肺的
(b) 一些鸟类,如鸭子,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新肺区。(c) 鸣禽有一个发达的新肺区。

上图为鸟类呼吸系统结构,被我画蓝圈的区域是古肺,画橙色圈的是新肺
新肺的气流路径大概是:吸气时气体穿过初级支气管时,大部分到腹气囊、后胸气囊和古肺,少部分气体进入新肺支气管旁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完的气体少部分进入后胸气囊,少部分进入腹气囊,这也是为什么到达后气囊空气的 CO2 浓度高于大气中的问题(当然后气囊CO2浓度肯定没有前气囊也就是废气囊高了,而且只有有新肺的鸟类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是不存在新肺的鸟类,那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呼气时腹气囊中的气体再到古肺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离开身体,后胸气囊在腹气囊释放空气时也会释放空气到新肺中然后离开身体。
由于新肺的结构和气流路径,这会导致废气堆积其中,而通过前面我们也知道,新肺一般在较为高级的鸟类中发育良好,低等鸟类则相反,而单向气流的古肺每只鸟都有,那么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恐龙大概率没有新肺。可是原始主龙类为了提高呼吸效率就已经有单向呼吸古肺的雏形了,但为什么偏偏到了鸟类这有辟出一片区域重搞死腔区域吗?难道是有什么优势所在?
答案是确实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肺中的CO2不是越少越好,因为CO2可以溶于水形成碳酸,而血液中含有水,因此会溶于血液使血变酸以此来调节血液酸碱度。动物剧烈运动后引发过度换气,血液中CO2急剧减少,血液会呈碱性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这时候肺中的CO2就可以充当补给的作用,溶于血液中,中和呈碱性的血液。而新肺发育良好的大多数鸟类抗呼吸性碱中毒能力远超于哺乳动物。Jones (1982) 建议潮汐通气的新肺支气管旁支气管可以作为 CO2 的储存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 CO2 从交换组织中消除,避免呼吸性碱中毒。鸟类过度换气,没有低碳酸血症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和脑血管收缩的风险(例如 Black 和 Tenney,1980 年;Faraci 和 Fedde,1986 年;Bernstein, 1987;Faraci, 1990)。例如鸵鸟可以连续喘气 8 小时而不会患呼吸性碱中毒;在 6.1 公里的模拟高度下,通风率增加约 78% 不会导致家麻雀 Passer domesticus 的呼吸性碱中毒。在某些物种中,例如鸽子和斑头鹅,在过度换气性低碳酸血症期间,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实际上会增加(Grubb 等人,1977 年)。通过减少动脉血和吸入空气之间的

梯度(Shams 和 Scheid,1987 年)和通过引起玻尔效应,从而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Grubb 等人,1979 年),高海拔缺氧期间的过度换气反应增强了血液的携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