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水域玩矶竿滑漂,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遇到走水的时候,如何在增加钓组的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灵敏度,这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我在钓鱼的时候发现,野外水域,特别是开阔大水面的水流情况非常复杂,受水体对流、风的影响,走水有几种情况:向左右两边走(横向、斜向)、向岸边走,这两种情况可同时出现
滑漂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走水的力量,保持钓组落点的准确和稳定性,就要处理好铅坠和浮漂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有风的时候,滑漂抛出去,风线在空中就被风吹成了C字形,这就导致虚线太多,落水之后,即便这些线切水了,你也收回了虚线,但是走水情况的存在,使水流带动了风线,风线又拉动浮漂和线组,造成整个线组走水,特别是使用悬坠钓法时,风线越长,这一情况越明显
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几个办法,使用双铅钓法,这里主要讲主线双铅,子线加铅和浮漂脚加铅今天不讨论
主流的主线双铅有两种:
一种是上铅调浮漂满目,下铅调平水
一种是上铅调满目,下铅比上铅更重
这两种的不同在于下铅:
上铅调满目的作用是释放浮漂的剩余浮力,具体是漂尾的全部浮力
下铅的作用是找回漂尾的全部浮力
其意义在于调整子线在水底的状态,改变上下铅之间的距离时,实现下铅触底、躺底的状态,同时变相改变子线的长度(双铅钓法一般用短子线,以减少鱼咬钩信号的损失,同时能避免抛竿时子线太长发生缠绕)
第一种:下铅重量等于漂尾全部浮力(相对更灵敏,能拉直水线,在静水和轻微走水时能稳定住钓组,优点是鱼咬钩的信号多,信号传递及时,缺点:走水再大时就定不住浮漂了,还有下铅比上铅轻,抛投时下铅线惯性小,会缠绕回来)
第二种:下铅重量大于漂尾全部浮力(优点:能拉直水线,下铅比上铅重,抛投时下铅运动惯性更大,不会和上铅发生缠绕,下铅锚在水底,在走水时稳定性更强。缺点:太钝,下铅越大越顿,鱼咬钩漂相不明显,信号传递慢,特别是小鱼,所以用粉饵料时无法判断钩上的饵料是否还在,需要勤抛竿)
这种钓法目前难就难在如何找到所在水域的上下铅重量比例,调整到多少才能保持走水稳定,同时保持灵敏的那个数值,还有这个钓法如果遇到挂底的水域是没法用的
我在钓鱼的时候发现,野外水域,特别是开阔大水面的水流情况非常复杂,受水体对流、风的影响,走水有几种情况:向左右两边走(横向、斜向)、向岸边走,这两种情况可同时出现
滑漂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走水的力量,保持钓组落点的准确和稳定性,就要处理好铅坠和浮漂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有风的时候,滑漂抛出去,风线在空中就被风吹成了C字形,这就导致虚线太多,落水之后,即便这些线切水了,你也收回了虚线,但是走水情况的存在,使水流带动了风线,风线又拉动浮漂和线组,造成整个线组走水,特别是使用悬坠钓法时,风线越长,这一情况越明显
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几个办法,使用双铅钓法,这里主要讲主线双铅,子线加铅和浮漂脚加铅今天不讨论
主流的主线双铅有两种:
一种是上铅调浮漂满目,下铅调平水
一种是上铅调满目,下铅比上铅更重
这两种的不同在于下铅:
上铅调满目的作用是释放浮漂的剩余浮力,具体是漂尾的全部浮力
下铅的作用是找回漂尾的全部浮力
其意义在于调整子线在水底的状态,改变上下铅之间的距离时,实现下铅触底、躺底的状态,同时变相改变子线的长度(双铅钓法一般用短子线,以减少鱼咬钩信号的损失,同时能避免抛竿时子线太长发生缠绕)
第一种:下铅重量等于漂尾全部浮力(相对更灵敏,能拉直水线,在静水和轻微走水时能稳定住钓组,优点是鱼咬钩的信号多,信号传递及时,缺点:走水再大时就定不住浮漂了,还有下铅比上铅轻,抛投时下铅线惯性小,会缠绕回来)
第二种:下铅重量大于漂尾全部浮力(优点:能拉直水线,下铅比上铅重,抛投时下铅运动惯性更大,不会和上铅发生缠绕,下铅锚在水底,在走水时稳定性更强。缺点:太钝,下铅越大越顿,鱼咬钩漂相不明显,信号传递慢,特别是小鱼,所以用粉饵料时无法判断钩上的饵料是否还在,需要勤抛竿)
这种钓法目前难就难在如何找到所在水域的上下铅重量比例,调整到多少才能保持走水稳定,同时保持灵敏的那个数值,还有这个钓法如果遇到挂底的水域是没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