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听雨楼吧 关注:43贴子:1,089
  • 4回复贴,共1

长城与古代战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筑城,人们总是要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气势磅礴、过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这 座举世无双的国防御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家和劳动的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 同用血汗筑成的丰碑。它除了曾经起到过防御功能外,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需要,长城对发展我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也都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由于史书永远不说,以致人们对这一古代军事功能,缺乏全面了解。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记载,对长城的筑城体系、长城的战备价值、依托长城所进行的战例,略陈浅见。 
一、陆疆筑城的创举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肛为了防止游牧总族统治集团的骚扰,在北部陆疆正面上,因地制宜,以险置塞,所构筑的线式城体系。这个体系 以城垣为主体,以及城堡、关隘、墩台、烽堠和粮秣武为等工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备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楚国就曾在封疆上修筑过长城。前五世纪左右的春秋、占国这交,诸侯并立,互争雄长,为了相互防御,也曾在彼此的疆土上构筑过这种线式筑城体系。其实这种陆疆城准备,可追溯到殷、周时期,当时就在疆界上挖壕沟,立栏栅,“制具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国都之境,有沟树之固”。(《周礼》),用以防止敌人的进攻。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利用医疗费、赵和秦本国的长城,加以增筑和修葺,据险塞,缮关津,“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今朝鲜平壤大同附近 的碣石山)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为中国历史上陆疆正面首次出现的连续线式筑城体系,以拒胡人。在高阙、阴山、北假一带,还在长城外修筑有断续的城障(《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为前哨阵地。在陕西榆林等地筑有以高墙护矮墙的 宝塔式台堡,以加强兵器射击密度和掩护关城。为防备匈奴的骚扰,汉休(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修缮利用秦长城,并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两道平行的外 城,以加大防御纵深。东起国鸭绿江口,西到新疆罗布泊,全长一万余公里。南北朝时期(公元368年——509年)的北魏、北齐和北周,以及隋人(公元581——618年),根据各自国家的防御需要,在中国北部也修筑过长城,但规模都不大。直到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为防御蒙古统治者的侵扰,稳定他的后方,于公元1138年,在今内蒙古贝尔盟至肯特山一线,设置戍堡,屯驻兵马,进而连戍堡而筑长城,全长700余公里。后至章宗明昌时代(公元1190年)又嫩江至包头西河套一线构筑了2500公里的连续长城,又称界壕,从而形成了以壕沟、主堤为骨干,与城堡相结合的长城筑城体系。明代为了防御的需要,曾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大规模筑长城活动,经过明代增筑和修葺,明代的长城,筑城设施齐全,工程构筑坚固,建筑技术进步,均超过了前代,为历代长城体系的典型。 
明廷为防止鞑靼、瓦剌的侵扰,“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史·兵》)67《边防》)。明代中秦分郡戍、汉增大防御纵深的基础上,利用北魏、北齐在晋冀境内的长城旧址、秦代和隋代在辽东、陇西的长城 旧址,峻垣深壕,筑堡连壕,前后十八年次,历时二百余年 ,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筑体系日趋完善。明代将12600余里的陆疆正面,划分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固原、延绥、宁夏、甘肃九个防区,而以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四镇为重点守备区,为加强重点防区的守备,还在长城的中优以外,设立大宁(今辽宁浚县)、开平(今内蒙多伦县境)和东胜(今内蒙呼和浩特以东)三卫。整个北疆的设防,以拱卫京师(今北京)为目标,采取以地形为基础,以战术为前提,构筑线式长城筑城体系,迫使鞑靼、瓦剌军,舍骑长、用步短,展开正面的攻击,分散兵力,暴露弱点,以便避其锐气击其惰而制胜。明长城的构成,具有如下特点: 



1楼2006-04-11 12:51回复
    1.据险制塞,配置长城体系。各镇的长城构筑,由于所处的地形有异、互不雷同,各具特色。拱卫京师,蓟州首当其冲。医疗费山山脉自西而东,横贯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窄,采服以关隘为重点,墩台为前哨,城堡作掩护,长城作依托,构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通常采取扼住咽喉,控制狭谷,占领高地,凸出两翼,掩护关口的方法,进行各种筑城设施的配置。就蓟州所辖防区内,各地段的筑城强度和 密度也因地而异对军事锁钥的古北口,因大、小金山的山势低缓,处于 易攻难守的形势,只有从防御工程上采取措施,加强长城的防御作用。故构筑有三道城垣 ,百米一台,在局部地段上形成纵深配系。在丘陵地大同和宣府,采取以内长城 ,置偏头、宁武、雁门、北楼、平型诸关 ,形成重迭多道大纵深的筑城配系。据《明史·兵制》记载:“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关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三关形势,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西路,莫要于老营堡;雁门为中路,莫要于北楼诸口”。所以,在偏头以北,筑有四道城坦,在雁门关附近,筑有得城二十四道,这样使蓟州的西翼得到可靠屏障。在平原广陌的辽东,利用辽河水险,沿河岸设木栅,筑土埂。后因水险难持,遂“深掘边壕,广设边栅,植柳两侧,称柳条边”。(《历代长城考》)共有两道,一道从图们至镜泊湖,经开原到山海关;一道由凤凰城到开原。柳条边的前面筑有烽火和营堡,以控制沿边要害,形成点线结合的筑城配系,使蓟州的东翼得到有力掩护。] 
    2.因地制险,构筑长城各关隘为长城上的防守据点,多构筑在深山狭谷之中,或交通枢纽之旁。不同的关隘,筑城强度是不同的。隘口通骑的筑有城池,通失恋的筑有城堡。“通骑者百户守 之,通失恋者甲士二十人守之。”(《明史·兵制》)例如,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城,倚山傍海,西接燕山,控蓟燕咽喉,当水陆要冲,是辽东通向关内的孔道。关城的前、后、左、右秒筑有罗城 ,名曰五花城,构成环形防御。距关城二公里处筑有织女配置的城堡,形成犄角之势掩护关城。关城,由城墙、城楼、瓮城、角楼、敌台(敌楼群 )、闸门、护城河等组成。城高14米,河宽17米,深7米,城楼高10米,形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势。长城濒海的一侧,筑有宁 海城,尽端“老龙头”筑有石砌敌台,高9。4米,屹立海滨,与海岸筑城相接,使敌人不致迂回入长城内。倚燕同山一侧的长城线上,依次为角山关、三道关、温水关、九门口和黄土岭诸关隘,居高临下,瞰制山海 关,迫使1敌不能对山海关作正面攻击。“天下九塞,居庸第一”。居庸关是京师北面的门户,两旁山峦重叠,关沟狭窄,在25公里的关沟中,设有四道防线。北有上关和八达岭,八达岭往山坳中建居庸外镇作为前沿功地,是主要的防守营堡;八达岭往北筑岔道城、烟墩和城障,作为首哨关堡;居庸关为重兵驻守的地方,是防御核心阵地;居庸关城关的南面为南口堡,作为预备队的驻地,并起着防止敌兵迂回袭关的作用。沿长城的山坡削成崖壁,用以增加城垣的障碍力,使敌人更难以攀登。 
    3.就地取材,选择长城的结构。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多构筑在山脉的分水岭上。城墙结构,按就地妈材的原则确定。明人延缓镇和大同镇所辖防区内的长城,多为夯土墙;偏头镇多用夯土墙,单面包城砖;宣府和蓟州镇建则用夯土墙或三合土墙,双面包城砖或条石;特殊地带利用崖建雉堞或劈崖作墙或垒石作墙;辽东长城结构有木板、柞木、柳条墙等七种;在通过黄河时冬季还筑有冰墙。城墙的高度视地形起伏而定,高矮宽窄各处不等,高的有8米,顶厚约4-6米。墙顶内侧筑宇墙,外侧筑雉堞。雉堞上设有两个孔,上为潦望孔,下为射孔,以便张弓射箭之用。“古进射孔的射程有三限:从可射中敌人腰腹部,称作截腰;下限可射中敌人的腿部,称为钉足。”如果敌人靠近城墙,在射孔的死角范围内,只有靠投掷石块、火球之类的武器,来阻止敌人架梯爬城。 
    


    2楼2006-04-11 12:51
    回复
      2025-08-22 18:15: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从实战出发,构筑各类筑城设施。敌台是长城中的战斗骨干工程,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平面有方有圆,空出城运动员的防御能 力,节省守备兵力。空心敌台为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所创,有大小两种,大敌台多设在险要处,“骑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10米),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仪糗粮具备。”(《明史·戚继光传》)敌台高出城顶8米。上层供潦望和观察;中层为主要战斗室,战时“从上临下”,用火器、佛朗器、子母炮更番打击“,器用尽以火炮代之”,下层为库房,贮存铠甲、兵器和干粮,以便长期戍守。小敌台突出城墙外2—3米,高出墙顶4米,没有箭窗7个,每隔100—300米,一座,上层建有骑墙铺,下层为砖砌券室或木楼层,可供士卒十余人战斗和休息。实心敌台,高与墙顶平,其他与大敌台雷同。烽堠为警戒和传递军情的筑城设施,相距2—3公里,一般为夯土建筑,重要的包有城砖,上建雉堞和潦望台,数台设一总台,总台建于营堡附近,形似空心敌台,遇有敌情,白天焚烟,夜间举火,传递军情,信号和传递路线均有严格规定。墩台与烽堠类似,建于长城附近,相距约500米,主要为防守之用,台周筑有围墙,内贮粮食,驻有戍卒,使长城在纵深配合上得到加强。 
      长城,这种城关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步步设险的筑城体系,在古代军事开程建筑史上,可谓首屈一指。欧洲虽有构筑长墙的记载,但较之我国的万里长城实为逊色。例如,著名横贯大不列颠岛的哈得良有长墙,这是罗马帝国侵占英格兰时,为巩固已占领的地区, 阻止北方的苏格兰人修建的,这条东起仄恩河上的沃尔森德,西至索尔威湾包奈斯的石墙,完成于公元136年,全长118公里。墙高4.6米,宽2.5米,外用石砌,中填碎石泥土。其他有些国家的长墙也不过几十公里或几公里。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仅以明朝所筑的长城粗略估计,将“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墙,则可环地球一周有余。如用来铺筑一条五米宽,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周”。可见见万里长城历史悠久,气势雄伟,工程艰巨,设施完善,实在是世界陆疆筑城的伟大的创举。 
      二、战略价值的剖析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 部队是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武器有戈、矛、戟、剑、弓、矢等,这些武器都不过是人的手臂的延长和增强。如果防御的一方,利用险峻地形,实施深沟高垒,设置必要的防御器械,就能造成进攻者难以逾越的障碍,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作用。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筑城形式,取决于这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形势等各种因素。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封建割据集团和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战争的产物。不仅汉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修筑过长城,而且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也修筑过长城。除先秦各诸侯国家割据时期的长城之处,自秦始皇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有汉、隋、明三代,而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则有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五个朝代。就是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过维修利用。因此,对长城不能理解为汉族统治者为了防御其他民族而修筑,而是各民族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修筑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几科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而兴衰起落。 
      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是任何时期人们所思考的重要课题,古代军事家们在掌握战争的基本战略之前,就懂得打经济战的重要性,敌对双方往往是把进攻目标集中在对方的财产和资源上,并竭力保护自己的资源。这就导致在疆土上进行筑城准备,以保卫自己的国家。战争尽管是复杂的、错踪的、曲折的,规模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进攻,一是防御。结果也不外两个,一是胜,一是负。进攻和防御都需要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武器和筑城是战争上中的矛和盾,武器和筑城均可以在战争中起到威慑作用,而使用武哭、实施筑城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人。 
      


      3楼2006-04-11 12:51
      回复
        • 123.182.5.*
        没劲死了


        8楼2009-10-16 12:41
        回复
          有本事你写啊,3炮.........


          9楼2011-09-12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