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家有道》2010年7月

林:林若宁
梁:梁伟诗
梁:
你由2001年正式开始发表流行歌词创作,
同年的<悲歌之王>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
有谓<悲歌之王>的出色之处,
恰恰在於与<K歌之王>之间的互文关系,
悉心将林夕为杨千嬅写过的悲惨歌词片段融入其中。
此外,<悲歌之王>作为广播剧《鸽子园》的插曲,
既能呼应剧情支撑而非单纯的互文游戏。
时至今日,你对<悲歌之王>有何看法。
林:
如果从学术研究分析,
<悲歌之王>与<K歌之王>或许是互文关系。
对我来说,当时只是想用一种方法,来解决这首歌该怎样写。
我很喜欢杨千嬅,加上这是我第一次帮她填词,
便从一个粉丝的角度和心态将她过往的词写入<悲歌之王>。
近期,市面有唱片亦有类似这样的歌曲,
如没有记错应该是<华丽缘>,
有粉丝将她的歌词全放进歌词内。
这就是我当时写这首歌的心情。
今天我回想起来便会觉得它过分堆砌,
是否需要做到这样堆砌而牺牲了某些地方?
令感人的程度没那麼深或共鸣感没那麼大?
我会有一点点肉麻的感觉,并不是因为歌词写得很离谱,
只是我觉得这太刻意了。这种感觉,现在的我并不喜欢,
但是写<悲歌之王>的整个过程是有趣的。
如果听过广播剧《鸽子园》就会很清楚。
我满意它能够满足剧情需要去讲述人物的心态,
这相比起要把杨千嬅的某些歌词写入其中,
或将<K歌之王>与<悲歌之王>开玩笑更为重要。
如果只是要「过粉丝瘾」或与<K歌之王>玩游戏,
我觉得就过於微不足道和过分小朋友。
作为能够写出故事人物性格的歌词,
我觉得<悲歌之王>可算是合格的。
可能我参与创作广播剧剧本,
对我来说整件事会较为深入。
我所写的广播剧歌曲,会较清楚剧情的发展。
其实我很喜欢写电视剧或广播剧的主题曲,
能够写出故事是一件感觉很好的事。

林:林若宁
梁:梁伟诗
梁:
你由2001年正式开始发表流行歌词创作,
同年的<悲歌之王>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
有谓<悲歌之王>的出色之处,
恰恰在於与<K歌之王>之间的互文关系,
悉心将林夕为杨千嬅写过的悲惨歌词片段融入其中。
此外,<悲歌之王>作为广播剧《鸽子园》的插曲,
既能呼应剧情支撑而非单纯的互文游戏。
时至今日,你对<悲歌之王>有何看法。
林:
如果从学术研究分析,
<悲歌之王>与<K歌之王>或许是互文关系。
对我来说,当时只是想用一种方法,来解决这首歌该怎样写。
我很喜欢杨千嬅,加上这是我第一次帮她填词,
便从一个粉丝的角度和心态将她过往的词写入<悲歌之王>。
近期,市面有唱片亦有类似这样的歌曲,
如没有记错应该是<华丽缘>,
有粉丝将她的歌词全放进歌词内。
这就是我当时写这首歌的心情。
今天我回想起来便会觉得它过分堆砌,
是否需要做到这样堆砌而牺牲了某些地方?
令感人的程度没那麼深或共鸣感没那麼大?
我会有一点点肉麻的感觉,并不是因为歌词写得很离谱,
只是我觉得这太刻意了。这种感觉,现在的我并不喜欢,
但是写<悲歌之王>的整个过程是有趣的。
如果听过广播剧《鸽子园》就会很清楚。
我满意它能够满足剧情需要去讲述人物的心态,
这相比起要把杨千嬅的某些歌词写入其中,
或将<K歌之王>与<悲歌之王>开玩笑更为重要。
如果只是要「过粉丝瘾」或与<K歌之王>玩游戏,
我觉得就过於微不足道和过分小朋友。
作为能够写出故事人物性格的歌词,
我觉得<悲歌之王>可算是合格的。
可能我参与创作广播剧剧本,
对我来说整件事会较为深入。
我所写的广播剧歌曲,会较清楚剧情的发展。
其实我很喜欢写电视剧或广播剧的主题曲,
能够写出故事是一件感觉很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