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叙述与描写
——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讲话摘要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
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好何者为主,何者
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比如以西山为题,即须先决定,是写西山
的地质,还是植物,或是专写风景。写地质即以地质为主导,写植物即以植物为主
导,在适当的地方,略道岩石或花木之美,但不使喧宾夺主。这样,既能给人家以
清晰的印象,又能显出文笔,不至全篇干巴巴的。这样,也就容易安排资料和陈述
的层次了。要不然,西山可写的东西很多,从何落笔呢?
若是写风景,则与前面所说的相反,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
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如岩石与植物,以免过于空洞。
是的,写实物,即以实物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写
诗情画意呢,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
作文章有如绘画,要先安排好,以什么为主体,以什么烘托,使它有实有虚,
实而不板,虚而不空。叙述必先设计,而如何设计即看要给人家的主要印象是什么。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
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说我们叙述北京春天的大风,
在写了几句如何刮法之后,便说出: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
要把春天吹跑。这个小的总结便容易使人记住,知道了北京的春风的特点。这样的
句子是知其全貌才能写出来的。若无此种的结论式的句子,则说的很多,而不着边
际,使人厌烦。又比如:《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便是
完整地画出一幅画来,有许多画家以此为题去作画。有了这八个字,我们便看到某
一地方的全景,也正是因为作者对这一地方知其全貌。这才能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
象。这才能够写得简练精采。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连小学生也认识。可是,它们又是那么了不起
的八个字。这是作者真认识了山川全貌的结果。我们在动笔之前,应当全盘想过,
到底对我们所要写的知道多少,提得出提不出一些带总结性的句子来。若是知道的
太少,心中无数,我们便叙述不好。叙述不是枝枝节节地随便说,而是把事物的本
质说出来,使人得到确实的知识。
或问:叙述宜细,还是宜简?细写不算不对。但容易流于冗长。为矫此弊,细
写须要命得起,推得开。古人说,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作者观察事物,无微不入,而后在叙述的时候,又善于调配,使小事大事都能
联系到一处,一笔写下狂风由沙漠而来,天昏地暗,一笔又写到连屋中熬着的豆汁
也当中翻着白浪,而锅边上浮动着一圈黑沫。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于冗细
拖拉。这就是说,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致处,要显出才华。文笔如放
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亦足左右内容。同一内容,用此形式去写就得此效果,
用另一形式去写则效果即异。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敬悼郝寿臣老先生》短文。我
所用的那点资料,和写郝老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同。可是,我是要写一篇悼文,所以
我就通过群众的眼睛来看老先生的一生。这便亲切。从群众眼中看出他如何认真严
肃地演剧,如何成名之后,还孜孜不息,排演新戏。这就写出了他是人民的演员。
因为是写悼文,我就不必用写生平事迹所必用的某些资料,而选用了与群众有关的
那一些。这就加强了悼文的效果。形式不同,资料的选取与安排便也不同,而效果
亦异。
叙述与描写本不易分开。现在我把它们分开,为了说着方便。下面谈描写。
描写也首先决定于要求什么效果,是喜剧的,还是正面的?假若是要喜剧效果,
——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讲话摘要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
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好何者为主,何者
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比如以西山为题,即须先决定,是写西山
的地质,还是植物,或是专写风景。写地质即以地质为主导,写植物即以植物为主
导,在适当的地方,略道岩石或花木之美,但不使喧宾夺主。这样,既能给人家以
清晰的印象,又能显出文笔,不至全篇干巴巴的。这样,也就容易安排资料和陈述
的层次了。要不然,西山可写的东西很多,从何落笔呢?
若是写风景,则与前面所说的相反,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
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如岩石与植物,以免过于空洞。
是的,写实物,即以实物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写
诗情画意呢,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
作文章有如绘画,要先安排好,以什么为主体,以什么烘托,使它有实有虚,
实而不板,虚而不空。叙述必先设计,而如何设计即看要给人家的主要印象是什么。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
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说我们叙述北京春天的大风,
在写了几句如何刮法之后,便说出: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
要把春天吹跑。这个小的总结便容易使人记住,知道了北京的春风的特点。这样的
句子是知其全貌才能写出来的。若无此种的结论式的句子,则说的很多,而不着边
际,使人厌烦。又比如:《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便是
完整地画出一幅画来,有许多画家以此为题去作画。有了这八个字,我们便看到某
一地方的全景,也正是因为作者对这一地方知其全貌。这才能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
象。这才能够写得简练精采。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连小学生也认识。可是,它们又是那么了不起
的八个字。这是作者真认识了山川全貌的结果。我们在动笔之前,应当全盘想过,
到底对我们所要写的知道多少,提得出提不出一些带总结性的句子来。若是知道的
太少,心中无数,我们便叙述不好。叙述不是枝枝节节地随便说,而是把事物的本
质说出来,使人得到确实的知识。
或问:叙述宜细,还是宜简?细写不算不对。但容易流于冗长。为矫此弊,细
写须要命得起,推得开。古人说,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作者观察事物,无微不入,而后在叙述的时候,又善于调配,使小事大事都能
联系到一处,一笔写下狂风由沙漠而来,天昏地暗,一笔又写到连屋中熬着的豆汁
也当中翻着白浪,而锅边上浮动着一圈黑沫。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于冗细
拖拉。这就是说,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致处,要显出才华。文笔如放
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亦足左右内容。同一内容,用此形式去写就得此效果,
用另一形式去写则效果即异。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敬悼郝寿臣老先生》短文。我
所用的那点资料,和写郝老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同。可是,我是要写一篇悼文,所以
我就通过群众的眼睛来看老先生的一生。这便亲切。从群众眼中看出他如何认真严
肃地演剧,如何成名之后,还孜孜不息,排演新戏。这就写出了他是人民的演员。
因为是写悼文,我就不必用写生平事迹所必用的某些资料,而选用了与群众有关的
那一些。这就加强了悼文的效果。形式不同,资料的选取与安排便也不同,而效果
亦异。
叙述与描写本不易分开。现在我把它们分开,为了说着方便。下面谈描写。
描写也首先决定于要求什么效果,是喜剧的,还是正面的?假若是要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