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怪谈吧 关注:77,570贴子:195,092
  • 14回复贴,共1

关于经典规则怪谈“妈字条”的一些不一样的个人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观前提醒:以下解读皆为笔者初见并和GPT讨论一晚上的个人解读,一家之言,不成文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喜勿喷。
先说结论:“我”是一名重度人格分裂的精神障碍患者,与一只猫生活在精神病院中。
等妈妈回来的30天会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了几十年。
“我”的角色会在妈妈和孩子之间转换。
规则都是“我”自己写下的。
“我”是妈妈的时候会抱着猫猫出门接受治疗,获取一个月的生活物资,并回房放进冰箱中。
房间内产生的杂乱是“我”的角色切换的时候精神不稳定所造成的破坏。
房间内杂乱异常的自动复原是精神病院的护工来收拾的。
“我”实际上不住29楼,而是在精神病院中。
“它”实际上是医护人员等医院职工。
“邻居”是特别的医疗人员。
我是从如何解读到这一步的?
猫猫可能就是妈妈,为了保护“我”而变成猫猫。
从有些年头的日记本开始,证明这些事情很久之前就在发生了。
而日记的内容似乎现在却还在进行着,那么可以猜测“它”的时空危害和时间循环的可能。
猫猫的毛变的很长,声音变粗,那是妈妈抱着被保护的“我”在睡觉,变长的毛是妈妈怀里的长头发,变粗的声音也暗示了这一点。
猫猫的毛发掉光了,变得像婴儿,可能代表“我”变成了妈妈,猫猫变成了“我”,“我”和妈妈的身份完成了互换。
既然是循环,那么冰箱内的食物也不是凭空刷新的。
冰箱内食物空空的时候,就是“我”不得不出门的时候。
既然要出门,还能获取食物,那么就有一个稳定的外界世界在运行着。
可以从“我”的精神本身有问题,解释“我”亲笔所写的规则中的一切异常。
我首先本身就在精神病院中软禁。
敲门的人是医护工作人员。
“我”潜意识中讨厌医护人员。
对于衣柜和床下的纠结,很可能是精神障碍形成早期的创伤导致的。
过于脏乱会引来医护人员开门打扫,而“我”讨厌医护人员。
客厅的镜子可以看到整个客厅,是为了医护人员在窗外的便于观察病患而设置的。
妈妈提前回来,可能是比较亲近的亲戚,或者妈妈本身来单人病房探望,但由于某些原因,“我”对“真正的妈妈”极度不信任。
妈妈会在三十天后的上午九点准时回来,代表人格在这时准时交接,”我“变成妈妈,出门获取食物。
在其间医院规定不许擅自出门,否则会遭到惩罚。
猫猫是唯一的实在精神寄托,出门一定要抱紧猫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05 13:03回复
    镜子:
    镜子是镜子,医护人员通过镜子的折射观察室内客厅情况是否异常
    ”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会精神错乱,因为自己实在的大人形象和孩子的认知会不符
    出门时的镜子也一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05 13: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猫猫
      猫猫就是猫猫,猫猫是精神寄托
      猫猫有可能意外死掉,可能是由于“我”精神错乱时造成的意外伤害导致的
      ”我“出门时会紧抱着猫猫,不论死活。
      出门时会有医护人员陪同,而”我“不愿意去看身后的医护人员,所以不能看镜子,也不搭理他们,却有两个脚步
      黄昏前必须回到住所,医院规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05 13:12
      回复
        太牛了大佬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05 15:03
        回复
          躲衣柜san值降低怎么解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05 15:47
          收起回复
            这解释有点意思啊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05 23:12
            回复
              大佬可以呀,这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05 23:51
              回复
                根据lz的说法想到一些更有意思的解释:
                猫猫不是活物,而是一个柔软的绒球,由于绒球使用太久无法保证原有的触感,因此我每天都要给绒球缠上打湿的毛线(喂面条和水)。由于作者无法置信于医院中的时间,因此会靠给绒球上毛线的频率计算天数。顺带一提,绒球中可能有用于自爱的锋利物品。
                轮回以三十天为计算,第三十一天妈妈会来医院探视作者,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带作者出门放风。作者不信任这个状态下的妈妈但愿意和妈妈一起出门。出门纸条的第8、9两条规则对应出门后医生对于出门情况的记录,这种记录同样会让我感到厌烦,因此我会扔掉蓝色上衣(妈妈洗好的病号服)表达抗议。
                面条中的纸条代表妈妈给作者说的话,但作者在受刺激之后依然用自己写作规则的方式看待纸条。纸条的内容应该是妈妈愿意接受作者的不信任,但希望作者接受医护人员(邻居)的治疗。
                日记是作者设想出的“好结局”,在这里分条解读
                十二月二日是轮回开始第一天
                十二月七日,作者的情绪得到一部分稳定,但在“喂猫粮”的过程中被藏于绒球中的锋利物划伤
                十二月?日(1),医院的治疗初步成功,作者的情绪反应开始逐渐降低
                十二月?日(2),病情继续好转,作者没有给医护人员开门,并试图躲进衣柜
                十二月?日(3),由于多日接受治疗,作者的世界观逐渐崩塌,情绪反应逐渐降低,阿姨是对治疗过程进行观察的人员。
                ?月?日,作者的绒球由于内部的锋利物被发现而被没收了,治疗阶段成功后作者可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
                12月32日,32日相当于代表作者打破了循环,当天的妈妈再次来探望作者并且被告知作者可以暂时出院观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06 03: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很好的解释
                  我觉得作者都未必想到这一层
                  但是你这个确实是自洽的


                  IP属地:新加坡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06 09:54
                  回复
                    有意思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2-06 12:33
                    回复
                      自洽,脱离原先架构,但居然完全不破坏原作精神的解读方法值得众人认可
                      大多数规则怪谈的背后,都是人在无能为力的现状之下不断摸索和抗争之后总结出来的一套摇摇欲坠的求生方法
                      lz给出的解读,虽然部分去除了原作当中“神秘”的成分,但剩下的“无能为力”“摇摇欲坠”“挣扎求生”却得到了完好的保留(毕竟精神病患者也一样是人,同样也应当具备解读与改造世界的需要和本领。)想象一下,精神病院里几乎没有可供改造的外物,于是将目光转向己身,用繁琐而令人不安的规则“操纵”自己恐怕也是唯一的选择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2-06 13:18
                      回复
                        像这种崭新的解读方式,尽管我可能持保留意见,但这依旧是一个非常之逻辑自洽的解读。像这样子能够深度解读的怪谈是真的不多了,但更稀缺的是像楼主这样子能够深度解读外谈的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06 19:42
                        回复
                          这个作品我觉得算不错,但是作者的补充反而多余破坏了感觉的那种。反而最后档次下滑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14 0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