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讨论只集中于1.2,1.3,1.4三个版本。
鸣潮的角色塑造和它的任务系统设计是配套的,也就是主线任务与伴星任务双线塑造,这样的形式当然没什么问题,几十年来rpg都这么搞:主线是一套流程,主角在某个目标的指引下展开冒险,在冒险途中结识伙伴;伴星则是另一套流程,以配角形象为中心设定一段故事,在这里主角更多是“工具人”的作用,ta的行动在剧本上只是为配角的人物塑造服务。
传统rpg游戏里,同伴任务和主线任务往往是并行的,极端例子是女神异闻录系列:时间—主线—社群任务,三个部分构成了故事的线性发展,某个配角在主线里有如此表现或如此形象,那在下一小时的游玩中,他的个人任务就会告诉我他为什么会是这个形象,然后我再凭借这段个人任务,预测或者把握他在之后的主线中的表现。主线—支线—主线,交织进行的叙事会让主线不断了解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就代表主角和角色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在鸣潮里,安可的伴星与1.4剧情段就是如此表现的:我们在主线里初步认识了这个看起来天真十足、喜欢冒险童话的角色,在伴星任务中,我们进一步知道她形成这种性格与趋向的原因,最后在1.4剧情中,我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她把噩梦变成“舞台剧”的安排——这不是因为这名角色实力强大,像“长离”那样,而是她对母亲的爱使得她能面对噩梦,将其视作冒险故事的一部分,并相信这个故事会有一个good end。主线—伴星—主线,人物形象在交织的叙事中变得清晰,“童话”、“冒险”、“天真”、“坚强”,这些角色特点的产生才有了叙事的支撑,才能被人所接受。
我将举的反面例子是椿;用上面的方法来看椿的叙事结构,首先,和安可相比,椿在1.4之前的主线里就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露面的效果只能说中规中矩:喜欢花、打架很厉害、精神方面不太正常、对主角有很深的执着。角色有特点,但太过浅薄,有待更一步阐明——这就是伴星任务的工作,它要解释这名角色之所以是这种形象的原因,并尽可能在这段故事中实现角色自我认识后的成长。
但椿的伴星任务,恕我直言并没有完成这份任务。安可喜冒险童话,是因为母亲常给自己讲童话故事,也不乏有角色渴望故事美好结局的诉求在。但是椿为什么喜欢花?我们不知道,那只能归于角色的“天性”。她为什么喜欢打架?剧情里说,这就像“野兽渴望血肉”一样,所以她打架只是为了追求刺激,这还是“天性”。那“育种者”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为了打架的刺激,要给自己培养对手,这也是天性使然——伴星里椿和花女自述“本能就是本质”,说明跟随本能行动确实是这名角色的设计出发点。
问题在于,首先,“本能就是本质”这种设定根本让编剧无话可说。我们在上面已经用安可举例,在主线的表层展现上,伴星要挖掘出角色之所以如此的叙事根源,但你说椿这样设定,谈何“叙事根源”呢?她的一切都是“本能”,这就意味着,对这位角色的塑造只能在“本能”这个层面打转,没有曲折、没有深入,角色形象一眼望到底。
如果要让角色变得生动,就必须要突破这个层面,要让她怀疑自己的本质,要让她有更复杂的心理变化。伴星任务里,椿探究她失去的过去,这里有一个现在的角色和一个过去的角色之间的张力,照理来说,角色要在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的双重反思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日本有部叫《情书》的电影,电影女主就是在回忆中发现,“哦我初中时和那个男生好像有点搞头”,电影展现了初中时女主的懵懵懂懂,又展现了如今成年工作的女主的似有所悟,人物形象就在这种自我张力中走向新的高度。
椿的叙事问题是,现在与过去的双线叙事并没有突破她固有的形象结构,现在的椿看见了过去的花女是如何与首领相处最后走向自我毁灭,而她的感想是,“就这?”,结果就是,花女是椿,椿是花女,这段故事变成了同义反复。椿放弃了探究过去,你说她是“成长”吗?不是,她只是又一次遵循“本能”而已。
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事实上编剧似乎也好像在准备这个问题,表现就是“花女”的反思上。我们已经说过,按照“本能就是本质”的出发点,未经反思的椿和花女应该是同一个人,但现在的椿却发现,封印记忆前的自己非常“软弱”,实力衰退、生命枯竭,在叙事上更重要的是,花女“心绪不宁”。这种差异让椿惊讶,之后她发现,花女遭受的心理冲击源于她对首领的“感情”:花女因为首领的离开而表现得焦虑、痛苦、不安,而她只把这些负面情绪看作是“失去对手”与“自我衰弱”的复合产物——这两个构成部分,都是花女本能的部分。故事的分叉口就应该在这里出现,现在的椿充分了解了花女的感受,那她难道不会反思:只是这样吗?“我”对“ta”的感情只是这样吗?难道在“对手”之外,我对其没有其他的感情因素在吗?故事当然不能讲的那么明白,但它应该隐晦地指出来。
鸣潮的角色塑造和它的任务系统设计是配套的,也就是主线任务与伴星任务双线塑造,这样的形式当然没什么问题,几十年来rpg都这么搞:主线是一套流程,主角在某个目标的指引下展开冒险,在冒险途中结识伙伴;伴星则是另一套流程,以配角形象为中心设定一段故事,在这里主角更多是“工具人”的作用,ta的行动在剧本上只是为配角的人物塑造服务。
传统rpg游戏里,同伴任务和主线任务往往是并行的,极端例子是女神异闻录系列:时间—主线—社群任务,三个部分构成了故事的线性发展,某个配角在主线里有如此表现或如此形象,那在下一小时的游玩中,他的个人任务就会告诉我他为什么会是这个形象,然后我再凭借这段个人任务,预测或者把握他在之后的主线中的表现。主线—支线—主线,交织进行的叙事会让主线不断了解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就代表主角和角色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在鸣潮里,安可的伴星与1.4剧情段就是如此表现的:我们在主线里初步认识了这个看起来天真十足、喜欢冒险童话的角色,在伴星任务中,我们进一步知道她形成这种性格与趋向的原因,最后在1.4剧情中,我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她把噩梦变成“舞台剧”的安排——这不是因为这名角色实力强大,像“长离”那样,而是她对母亲的爱使得她能面对噩梦,将其视作冒险故事的一部分,并相信这个故事会有一个good end。主线—伴星—主线,人物形象在交织的叙事中变得清晰,“童话”、“冒险”、“天真”、“坚强”,这些角色特点的产生才有了叙事的支撑,才能被人所接受。
我将举的反面例子是椿;用上面的方法来看椿的叙事结构,首先,和安可相比,椿在1.4之前的主线里就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露面的效果只能说中规中矩:喜欢花、打架很厉害、精神方面不太正常、对主角有很深的执着。角色有特点,但太过浅薄,有待更一步阐明——这就是伴星任务的工作,它要解释这名角色之所以是这种形象的原因,并尽可能在这段故事中实现角色自我认识后的成长。
但椿的伴星任务,恕我直言并没有完成这份任务。安可喜冒险童话,是因为母亲常给自己讲童话故事,也不乏有角色渴望故事美好结局的诉求在。但是椿为什么喜欢花?我们不知道,那只能归于角色的“天性”。她为什么喜欢打架?剧情里说,这就像“野兽渴望血肉”一样,所以她打架只是为了追求刺激,这还是“天性”。那“育种者”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为了打架的刺激,要给自己培养对手,这也是天性使然——伴星里椿和花女自述“本能就是本质”,说明跟随本能行动确实是这名角色的设计出发点。
问题在于,首先,“本能就是本质”这种设定根本让编剧无话可说。我们在上面已经用安可举例,在主线的表层展现上,伴星要挖掘出角色之所以如此的叙事根源,但你说椿这样设定,谈何“叙事根源”呢?她的一切都是“本能”,这就意味着,对这位角色的塑造只能在“本能”这个层面打转,没有曲折、没有深入,角色形象一眼望到底。
如果要让角色变得生动,就必须要突破这个层面,要让她怀疑自己的本质,要让她有更复杂的心理变化。伴星任务里,椿探究她失去的过去,这里有一个现在的角色和一个过去的角色之间的张力,照理来说,角色要在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的双重反思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日本有部叫《情书》的电影,电影女主就是在回忆中发现,“哦我初中时和那个男生好像有点搞头”,电影展现了初中时女主的懵懵懂懂,又展现了如今成年工作的女主的似有所悟,人物形象就在这种自我张力中走向新的高度。
椿的叙事问题是,现在与过去的双线叙事并没有突破她固有的形象结构,现在的椿看见了过去的花女是如何与首领相处最后走向自我毁灭,而她的感想是,“就这?”,结果就是,花女是椿,椿是花女,这段故事变成了同义反复。椿放弃了探究过去,你说她是“成长”吗?不是,她只是又一次遵循“本能”而已。
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事实上编剧似乎也好像在准备这个问题,表现就是“花女”的反思上。我们已经说过,按照“本能就是本质”的出发点,未经反思的椿和花女应该是同一个人,但现在的椿却发现,封印记忆前的自己非常“软弱”,实力衰退、生命枯竭,在叙事上更重要的是,花女“心绪不宁”。这种差异让椿惊讶,之后她发现,花女遭受的心理冲击源于她对首领的“感情”:花女因为首领的离开而表现得焦虑、痛苦、不安,而她只把这些负面情绪看作是“失去对手”与“自我衰弱”的复合产物——这两个构成部分,都是花女本能的部分。故事的分叉口就应该在这里出现,现在的椿充分了解了花女的感受,那她难道不会反思:只是这样吗?“我”对“ta”的感情只是这样吗?难道在“对手”之外,我对其没有其他的感情因素在吗?故事当然不能讲的那么明白,但它应该隐晦地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