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蓝府墓地古DNA共有29例标本,包括15例男性标本。
.
16个男性标本有以下三大类:
.
5例N系:
N-Y125670、N-M7884、N-BY126742、N-TYT12157等四例均归属N1a1-M46、还有一例疑似姬周王族的N1a2-L666,都是北亚-西伯利亚阿尔泰语系游牧人群最常见的父系主体,数千年前向中原、东欧广泛扩散。原文指出:这五例N1a北支的常染成分大体上接近仰韶先民,还含有北亚成分,可见他们祖先来到中原后与黄河农业人群高度混血,后来成为姜子牙部族的主要成员。蒲姑国(嬴姓)是殷商盟国,西周时被武王所灭。武王封姜子牙齐地时,曾以蒲姑城为都,后迁都临淄。但是,青蓝府墓地没有发现N1b-F2930南支。
.
9例O系:
一例O(未测下游)。
O-Y157445、O-V4278、O-TYT63490等三例,归属汉藏人群O2a1b1a1-M117/F8。
一例O-MF159488属于黄河中下人群O2a1b1a2-F114。
一例O-IMS-JST002611是海岱本土大汶口人后裔。
一例O-F2818归属O1a-M119,由于倗国墓地(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了殉人O1a-M119,推测江南古人O-F2818早于西周而来到中原定居,可能以难民或者工匠的身份迁到临淄。
O-F3323和O-TY9187等两例,归属O1b1a2-Page59,就是老中原土著仰韶人后裔。
这9例O系的常染成分是以黄河农业人群为主体,还含有10%的南方成分,
.
2例C系:
C-FT80481归属C2b1b-F845,也就是老中原土著仰韶人后裔。
C-FTB45168归属中原C2b1a2b-CTS3385,陕北石峁遗址首次发现一例CTS3385,是海岱人群C2c1a2a-F1319的兄弟支,两者共祖C2c1a-K700分化时间距今8000年。他们也都是姜子牙部族的主要成员,迁居临淄。
.
在现代山东人中,N1a1-M46、N1a2-L666、O1a-M119、C2b1a2b-CTS3385、C2b1b-F845等五支的所占比例只有1~5%,只是一时兴起,却最终失势了,成不了气候。而O1b1a2-Page59、O2a1b1a-M117/F8、O2a1b1a2-F114都是黄河农业人群,对现代山东人群有很大的遗传贡献。
.
与此类似,虢国是周朝立国前后分封的重要姬姓封国,考古发现了上河墓地、李家窑遗址古DNA,反映出中原人血统复杂性,遗传格局割裂严重,是和牧誓八国(是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许是中原仰韶后人和黄土高原游牧人群、长江人群不断混血而导致的。
.
“姜”与“羌”是同宗同源。商王朝与羌方间基本处于敌对状态。商朝时期羌人地位低下,“羌”是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卜辞中有大量“用羌”、“岁羌”、“俎羌”、“卯羌”的记录,即是以“羌”为牺牲进行祭祀。最终羌人部落在不断挨打过程中,接受了部分中原文明,从以“羌”为标志的部族分化,形成以“姜”为标志的姓氏。姜子牙(姜太公),姜姓吕氏,显然属于羌人后裔,而羌人是商朝的敌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姜子牙投靠周文王,打击共同的敌人商王朝,似乎也有族群利益的原因在其中。周朝时,羌人与周王室及其直系有姻亲关系,又因助武王伐纣成为了有功之臣,地位上升,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称号就被羌人和羌人的同盟周人回避了。青蓝府墓古DNA揭示姜齐的外族属性,不难看出姜子牙部族与西伯利亚人N1a1-M46、姬周王族N1a2-F1998等北亚-黄土高原游牧人群建立了亲密的政治联姻。


2024年9月出的一篇知网论文里面提到:山东烟台市龙口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古人,其中一个战国早期,一个战国中期,二人的血统均可拟为山东100%本地血统,可以模拟为大汶口文化西夏侯遗传成分。因为西周早期的莱国古DNA说是西夏侯人群的遗传成分,而同时期的临淄墓葬群古人则携带了100%青蓝府人群的遗传成分。
.
姜子牙被分封到山东建立起齐国,却被莱国视为外来侵略者,为九世宿敌。 “莱夷”一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尚书·禹贡》,不是莱人的自称,而是姜齐对莱人的贬称。归城城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莱伯作旅鼎”,这就是真正的莱国尊号。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姜子牙成王败寇的托辞,也就是齐国最终征服莱子国后,便以胜利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曾经的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进行无情的诋毁,乃至到汉朝时司马迁也以为黑莱子国是理所当然的。


莱国,早于商代在胶东沿海建立,世代活跃在山东半岛。《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指出:莱国是子姓国,为商朝时即已存在的同姓国。《路史·国名纪四》谓莱为商后之国,殷商子姓,则莱国亦当为子姓,《史记》卷三《殷本纪》载:“(商祖)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殷氏、莱氏。”《左传·隐公元年》正义据《世本》“来为子姓”之说。

烟台莱国故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一尊一卣铭文。卣上———“王出狩南土……启从征……。钺箙。” 从这条铭文来看,莱国君王「启」,能够率领军队参加周天子组织的征伐战役。钺在当时是王权首领的象征。当时莱国与周王朝关系密切,封莱侯,比大部分姬周宗亲封国的地位都高,经常参与周王朝的国事。莱国君王启跟随周昭王南征伐楚后,铸造了这个青铜尊,刻有铭文:“启从王南征,跚山谷,在洀水上,启乍且丁旅宝彝钺箙。”大意是“莱国国君启,随着周昭王的军队南征,跋山涉水,启为纪念征程而铸造了彝器和钺。” 这条铭文与《左传·僖公四年》有关“昭王十六年伐楚荆,南征而不复”的记载相吻合。
.
虽然莱国、鲁国、齐国相继灭亡了,但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长远影响。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历史上自古传承下来的小麦品种和小麦种植技术,还是莱人的小麦和小麦种植技术。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为我国的小麦栽培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西汉时期的农学家氾胜之(山东菏泽人),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陕西关中人口的增加与小麦种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