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39,908贴子:3,476,742

(转帖)民国时期自行车价格和民众收入对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么在民国的时候,自行车到底有多贵呢?小编在1941年10月份的报纸上找到了线索。
这是几则二手自行车买卖的广告,在民国时期,自行车被叫做脚踏车。
我们来看看这些二手车子的售价:
七成新脚踏车,一辆售价两百元
英国五旗牌九成新,售价六百二十元
半新旧车一辆,售价120元
七成新兵船牌,250元
皇冠蓝铃煞车,380元
八成新跑车,380元
所以,如果是一辆崭新的普通脚踏车,估计至少要300元,而如果是英国进口的高档车,则在700元上下。
那么老百姓的收入如何呢?当时1941年,是全面抗战的第四年,由于连年的战争,物价已经飞涨,不过我们有幸在同一张报纸上找到了一些招聘信息,见下图。
挑选几则信息列举如下:
进口行,招行员,要会英语,月薪一百。(那时候读书的人都不多,会英语的就更少了,显然是高端人士)
征司账,月薪六十元。
家庭教师,小学女教师,月薪四十元。
写字间女职员,五十 -- 八十元。
会财务算帐的职员,供食宿,月薪二十五 -- 四十元。
所以,那时候的普通职员也就是五十左右的月薪,一辆三百元的自行车,要花去他们半年的工资,基本上负担还是挺重的。
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买汽车,怎么着都得攒几年钱再说。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21 19:58回复
    不过自行车能赚钱,还是有很多先见之明的底层人民买它干运输,基本很快就能回本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1 20:24
    收起回复
      2025-08-31 20:09: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民国自行车这个价格,就可以知道某人Yy的自行车师没戏!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1-22 00:44
      回复
        楼上有张口就七十年代没区别的,
        七十年代可没有黄浦江边窝棚打工族,没有老北京成驴车成驴车往外拉的流浪汉尸体。
        你看到的这些个工薪,那都是大康之家供得起子女读中学以上学历的能在一些租借商业街上班的。
        至于有提到有底层拿投资自行车赚钱的,不好意思,一,投资的是黄包车,骆驼祥子,二,得进老乡互助会,背贷款,也就是进H社会还得当牛马。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2 07:51
        收起回复
          民国23(1933)年,老头牌28英寸男车年平均批发市价每辆52.375元,民国24年为 50.28元,民国25年为57.718元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11-22 13:52
          收起回复
            是挺贵的,都可以买一把步枪➕1000发子弹了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1-22 13:53
            收起回复
              一挺国产的捷克轻机枪可以买一个班的了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1-22 13:56
              收起回复
                20世纪20年代日本《通商公报》: 济南每年销卖脚踏车数殊难得确实之统计。据该业者言,谓每年约一千辆,价值约五万元,零件配件等亦约值五万元。最近道路改良,使用脚踏车者大增。 营口本地每年需要脚踏车约二百辆,其中一二成为德国货,余为日本制品,尤其以堺公司制品为多,堺公司品每辆日金三十五元,德国品日金五十元至五十五元。 ……现在奉天城市所用之脚踏车数不足一万辆。 ……苏州去上海甚近,每年英美德各国制品之运入约五百辆。 ……杭州脚踏车使用总数现约七百辆,其中六成为日本品,皆由上海转来,绝无由日本直接输入者。 ……福州……车辆数仅约三百五十辆……至于市场状况,则至今日止,输入之货仅有美国品及日本品两种,美国品(邓禄普)牌有优美坚固之称,然价格每辆约需银元七八十元,不适于一般之需要,故销路不甚畅旺。日本品(商标多种)每辆由银元四十至五十元,颇受欢迎……值银元二十元以下之品,其寿命仅数月,目下名声甚劣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1-22 15:07
                收起回复
                  2025-08-31 20:03: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们现在去看看店里的自行车,大部分那也是五位数的价格,问为什么这么贵,那就去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玩自行车的,就是坦克那样子开,都得变成一堆焦黑的废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2 22:37
                  回复
                    八零年代早期买一辆永久28寸自行车,150多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3 12:34
                    回复
                      造自行车,缝纫机很简单啊,八十年代中期,自行车180元人民币左右,一斤大米二角,一吨钢800元。民国时期,大米一斤两三分,钢材一吨二三百大洋,自行车如果能批量生产,四十块大洋可做到。
                      想造自行车很简单,比汽车,飞机简单多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4 10:34
                      收起回复
                        1976年,凤凰牌自行车价格170元,六类地区机械行业二级工工资40.1元……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11-24 18:59
                        收起回复
                          上海地方志里记载的关于自行车的价格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25 08:42
                          收起回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英国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继而德国、日本的自行车先后打入中国市场。由于国外自行车的输入,上海陆续出现了销售自行车的车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诸桐生开设的同昌车行,民国9年(1920年)创建的大兴车行和润大车行等。这些车行都与国外资本家有直接的经销关系,整个自行车市场均为国外自行车所垄断。为抵制洋货,民国15年,上海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民国16年,上海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其他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分别于民国16、17年参加上海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展出,得到好评。民国19年,同昌车行又开设自行车制造厂,其车架、前叉等主要部件均自行制造,而且品种规格较多,配以少量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平车、童车和三轮运输车等,采用飞马、猛狗、飞人、飞虎、飞熊、飞鹰、燕子等商标,通过上海同昌车行和南京、汉口分行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随着自行车使用量的增加,带动了维修需要的上海自行车零部件的制造工业。其中主要有民国11年开办的王发兴侬记铁工厂,民国16年建立的泳昌钢圈厂和隆昌五金钢丝厂,民国18年建立的鸿飞车头制造厂和杨永兴座垫厂,民国28年开始生产飞轮的裕康五金制造厂,民国29年创办的古特钢珠厂和生产脚蹬、车铃的百龄工厂等。这些自行车整车和零件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上海已有由经销自行车步入能独立制造自行车的民族工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火蔓延,外国自行车进口数量锐减。民国29年,日商小岛和三郎乘机投资50万日元,在上海建成昌和制作所,雇用员工200人,开始以生产自行车零件为主,后逐步发展为生产26英寸铁锚牌自行车,年产3000辆,其产品除部分供作军需外,其余在上海市场销售。民国30年,民族资本家黄克洛将其合利工具厂转产自行车,仿照国外款式,采用涨闸结构,使用宝石、欧米茄和鹰王牌等商标,其质量可与进口自行车媲美。该厂于民国32年易名新星机器厂,并增加了自行车链条生产,月产S牌链条3000米。
                            [1940年秋日商创办的昌和制作所(上海自行车厂前身)外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日商开办的上海昌和制作所,更名为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有限公司上海机器厂第二制造厂,后改称为上海机器厂,有员工180人,年产自行车3600辆。民国36年8月,上海自行车业界获悉中央信托局准备以物物交换形式将日货欢乐牌自行车输入上海,为此,泳昌钢圈厂、新星机器厂、礼康制造厂、同昌车行等20余家自行车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抵止,并组织“国产脚踏车厂商联合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制止了该批自行车的进口。但是美、英等国的进口自行车仍然有增无减,大量倾销,民族自行车工业无法与之竞争,处于奄奄一息的困境。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的第二天,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重工业处委派朱兆衍等接管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有限公司上海机器厂,并改名为上海制车厂(后改名上海自行车厂)。1949年底,上海自行车行业共有190家企业,职工2500人,是年自行车产量为4373辆。
                            上海地方志里记载的关于自行车工业的情况,看情况民国时期产量应该不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25 08: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