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死成聻”一说有古书出处可查,如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卷七所引的《搜真玉镜集》,云:“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聊斋志异》中《章阿端》、《子不语》中《城隍杀鬼不许为聻》均使用了这一说法。现代小说《茅山后裔》里也有“聻/魙”的设定,近几年重庆夫妻遇鬼骗局里也套了这个说法,不过聊斋和子不语中都是“鬼死成聻”,重庆夫妻事件里“鬼修炼成聻”的说法更接近《茅山后裔》里的设定。
按:《茅山后裔》中对“魙”的设定为:“在道术的理论中,魙孽通常被看做恶鬼修成真身后的一种形态,在《茅山恶孽谱》一书中对“魙孽”的解释是这样的:……魙孽这种真身形态便属于稀有的有身而修类型,与尚未修成真身的恶鬼相比,魙孽的肉身可在大多数环境下保持不坏”(卷五第四十一章)
但网络上流传了一套鬼死后的体系: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并提到出自《幽冥录》,此书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主编)撰的《幽明录》,遍查《幽明录》无此载。又一说出自《幽冥录续三·卷十四》,经查该书应该实为唐代刘孝孙(见图),但手中并没有此书因此无法查证。且《旧唐书》《新唐书》的艺文志均无此书,无法从卷数反向证伪。
目前怀疑此说为今人杜撰,但无法完全证伪。


按:《茅山后裔》中对“魙”的设定为:“在道术的理论中,魙孽通常被看做恶鬼修成真身后的一种形态,在《茅山恶孽谱》一书中对“魙孽”的解释是这样的:……魙孽这种真身形态便属于稀有的有身而修类型,与尚未修成真身的恶鬼相比,魙孽的肉身可在大多数环境下保持不坏”(卷五第四十一章)
但网络上流传了一套鬼死后的体系: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并提到出自《幽冥录》,此书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主编)撰的《幽明录》,遍查《幽明录》无此载。又一说出自《幽冥录续三·卷十四》,经查该书应该实为唐代刘孝孙(见图),但手中并没有此书因此无法查证。且《旧唐书》《新唐书》的艺文志均无此书,无法从卷数反向证伪。
目前怀疑此说为今人杜撰,但无法完全证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