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作为对乌克兰的北约成员国的身份的志向的回应,北约成员国在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同意,乌克兰将会成为北约的一名成员。尽管如此,德国和法国等北约成员国对此提出了怀疑和反对。
从2010年到2014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称,乌克兰与北约的现有合作已经足够,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在考虑之内”并“在切近的未来不会发生”。2010年6月,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一项亚努科维奇提议的法案,将“融入欧洲—大西洋安全与北约成员国身份”的目标从国家安全战略中排除。这一法律阻止乌克兰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但是允许与北约等联盟的合作。
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逃离乌克兰,被乌克兰议会免除职位。俄罗斯出兵占领克里米亚——这一事件被视为至今已经10年的俄乌战争的开始。
2014年3月:俄罗斯在一项公投之后吞并克里米亚。
2014年4月:俄罗斯支持的武装分子夺取了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城镇,宣布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的国家,顿巴斯战争开始。
2014年12月:乌克兰议会废除了乌克兰的不结盟地位。它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谴责。
2017年6月:乌克兰议会采取立法,恢复了将北约成员国的身份作为一项战略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目标。
2019年2月:一项相应的乌克兰宪法的修正案开始生效。
综上所述,“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因此俄罗斯进攻了乌克兰”的说法在时间上是错误的。相反的说法更加正确:是俄罗斯先发动了对乌克兰的进攻,乌克兰才寻求加入北约。出于北约避免冲突的意图,乌克兰在战争结束前加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一个国家加入北约,并不是出自北约的决定,而是这个国家自身的选择。加入北约是一件艰难的事,需要很多的政治意愿和改革,需要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鉴于北约成员国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30余个,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难(参考2022年5月提出申请的芬兰和瑞典,其中芬兰直到2023年4月才加入,瑞典直到2024年3月才加入)。这导向了一个问题:为何这些国家——其中很多曾经是苏联阵营的成员——如此渴望加入北约?在过去三十年中,俄罗斯在三个国家制造了军事冲突: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与此同时,北约成员国从未遭受俄罗斯入侵,比如曾经是苏联加盟国的波罗的海三国。这难道不能说明北约的作用吗?作为民主国家的联盟,一个国家加入北约的决定是有坚强的民意基础的。在2012年亚努科维奇掌权期间,只有28%的乌克兰人想要加入北约。在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9%。芬兰与瑞典在2022年2月前后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