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历史吧 关注:19贴子:5,424

耄耋老人冯永谦的“三燕”情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讲述冯素弗墓的发掘过程。这位年逾九旬、身体健朗,思维缜密、侃侃而谈的老人便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他曾于上世纪60年代参与冯素弗墓的发掘工作。


IP属地:辽宁1楼2024-11-03 06:07回复
    意外惊现北燕宰相“大墓”
      时间回溯到1965年,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村附近一座名叫“将军山”的山旁偶然发现的一座晋代大墓,震惊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在考古工作抢救性发掘中,一座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古墓被清理出来。一段位于中国北方、距今1600余年的北燕历史也因这座大墓里的珍贵文物而揭开神秘面纱,闻名于世。


    IP属地:辽宁2楼2024-11-03 06: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抢救性考古发掘过程中,冯永谦等人在墓室中发现了一副木棺,并且棺外有彩绘的羽人,显得异常精美。考古人员在棺内找到了一枚印章,上面篆刻有“范阳公章”几个字,随后又发现了“辽西公章”“大司马章”“车骑大将军”三枚鎏金铜印。他们通过这四枚印章并结合史料综合判断,最终得出结论:大墓的主人是北燕时期宰相、宗室大臣、政治家冯素弗。根据史料记载,冯素弗死于公元415年,所以墓中发掘出土的470余件文物都有年代可考。


      IP属地:辽宁3楼2024-11-05 06:11
      回复
        北燕,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之一,定都在今天的朝阳市。虽然北燕政权存在不到30年的时间,但作为继前燕、后燕之后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北燕对朝阳乃至辽西地区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墓中的文物丰富且珍贵,如今耳熟能详的“鸭形玻璃注”“鎏金双马镫”“金步摇冠饰”等国宝级文物便出土自这座大墓中。2006年,冯素弗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P属地:辽宁4楼2024-11-05 06:11
        回复
          史海钩沉,转瞬即逝。5月16日,在冯素弗墓遗址前,作为当年发掘工作的亲历者,冯永谦谈起当年的发掘过程,至今仍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历史上记载的‘三燕’并不是详细具体的,没有冯素弗墓的发现,讲‘三燕’只能停留在历史文献上,但是通过冯素弗墓的发现与发掘,我们再讲‘三燕’就具体了,而且通过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让人们了解到三燕时期很多未知的史实资料。”冯永谦说。


          IP属地:辽宁5楼2024-11-05 06:11
          回复
            世界上最早的双马镫出自北票
              冯永谦告诉记者,因为当时有人盗掘了古墓,等到考古人员赶到时,主墓室已被盗空。于是,考古人员将没被盗走的较大文物,如陶罐、石砚、铜虎子等文物取了出来。
              在清理墓葬时,考古人员在棺尾部的泥土里发现了已经散落成碎片的盔甲。按照发掘计划,冯永谦做清理工作,在盔甲碎片中,他发现了一对铜鎏金木芯马镫。
            铜鎏金木芯马镫


            IP属地:辽宁6楼2024-11-05 06:12
            回复
              因为在墓中埋藏时间太长,这对马镫已经出现了腐蚀和残断,体形也收缩变小,木芯和外包的鎏金铜片分离,但整体形状并未改变。冯永谦意识到这是个重要发现,于是马上画图记录,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包装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它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最完整的双马镫。
                在冯素弗墓出土双马镫实物之前,世界各地均未出土过成对的马镫实物。从没有马镫,到单个马镫,再到双马镫,这个看似简单的马具历史沿革,却跨越了上千年。


              IP属地:辽宁7楼2024-11-05 06:12
              回复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冯永谦表示,自50多年前在北票冯素弗墓中发现双马镫后,考古人员相继在东北、中原地区的一些墓葬中,发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铜片或皮革包裹木芯的马镫,这其中既有单马镫,也有双马镫。在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古代墓葬中,还曾发现随葬的陶俑上刻画有马镫的形象。这就说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国各地已经普遍使用双马镫。
                  虽然冯素弗墓出土的这对马镫结构简单、造型普通,但是它和墓葬中出土的盔甲、马具等实物一起,共同反映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战场上“甲骑具装”的盛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对马镫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


                IP属地:辽宁8楼2024-11-06 06: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冯素弗墓内出土双马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对距今1600多年的马镫所揭示的“双马镫时代”,还对中世纪欧洲“骑士时代”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了北燕时期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频繁的重要历史,也揭示并还原了当时已经鲜卑化了的汉人的生活面貌。


                  IP属地:辽宁9楼2024-11-06 06:05
                  回复
                    鸭形玻璃注见证“草原丝路”畅达
                      说起冯素弗墓的发掘过程,“鸭形玻璃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谈起这件国宝级文物的传奇发现历程,这位九旬老人在冯素弗墓遗址现场刻意提高了声调,娓娓道来。
                    鸭形玻璃注


                    IP属地:辽宁10楼2024-11-06 06:05
                    回复
                      “当时我们赶到现场时,墓中的部分文物已被农民拿回了家,其中就包括这件‘鸭形玻璃注’。”冯永谦说。当年,是当地农民无意中发现了冯素弗墓,并私自盗挖,其后闻讯而来的考古工作者才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经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做工作,农民将文物上交,并回到墓葬现场指认文物出土位置。而经过指认,这件“鸭形玻璃注”原本放置在冯素弗墓木质棺材内,墓主人胳膊旁边。由此可以断定,冯素弗生前十分喜欢它,是心爱之物。
                        据了解,这枚“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造型别致,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目前,“鸭形玻璃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国务院规定的禁止出国文物之一,被当作“镇馆之宝”收藏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


                      IP属地:辽宁11楼2024-11-06 06:05
                      回复
                        冯永谦告诉记者,对这件玻璃器物的研究目前已有部分结论,而且专家与学者在多个方面取得共识:它产自古罗马帝国,采用吹制工艺制作而成,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从古罗马地区一路向东来到北燕。
                          对于这件器物,冯永谦及当时的考古人员经过查阅相关史料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欹器”。“欹器”称奇之处在于它内空时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就会翻倒。冯永谦说,根据文献记载,“欹器”是古代为官者放在案头上的器物,就好比今天法庭上悬挂的法徽一样,象征着公平公正,表示为官清正廉明。古代的为官者通过在办公场所放置“欹器”这一物件,预示着“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公平公正的意思,进而提醒为官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谦虚,维护公平正义。


                        IP属地:辽宁12楼2024-11-06 06:06
                        回复
                          而古时“欹器”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青铜、黄金等金属,以玻璃制造的“鸭形玻璃注”,目前全球仅此一件,其珍贵程度非同一般。在古代中国,是否有生产此类玻璃器皿的工艺条件?它是不是咱们老祖先制作的工艺品呢?
                            “根据文献记载,玻璃在我国古代叫做琉璃,根据近些年来出土的文物判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以配饰的形式出现。”冯永谦表示。通过科学考证,这个“鸭形玻璃注”属于钠钙玻璃制品,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掌握钠钙玻璃的制造工艺,尚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所制的玻璃器质量不精,达不到冯素弗墓出土的这批玻璃器的制作水平。除了“鸭形玻璃注”,冯素弗墓还出土了其他4件玻璃器,分别是碗、杯、钵和残器座,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


                          IP属地:辽宁13楼2024-11-07 06:04
                          回复
                            冯永谦认为,这批玻璃器来自古罗马帝国,而且根据出土文物并结合史料判断,还极有可能是“定制版”的玻璃器,经由柔然国的草原通道传入北燕帝国,这说明早在1600年前的北燕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就已经与欧洲经贸往来频繁,“鸭形玻璃注”见证了“草原丝路”畅达,堪称研究古代草原丝路的重要器物凭证。
                              “对于‘鸭形玻璃注’的命名,是当时抢救性考古发掘过程中根据出土文物的象形所命名,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近些年来不断地考证,叫做‘玻璃欹器’更准确些。”冯永谦对记者说。


                            IP属地:辽宁14楼2024-11-07 06: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60年来与朝阳北票的不解情缘
                                “当年在西官营镇住了3个月之久,和北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次重回故地,明显地感觉到镇村的环境有了大变化,同时冯素弗墓遗址也被保护得很好,我十分欣慰。”5月16日,再次踏上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冯永谦对记者说道。多年来,冯永谦曾先后10余次到访朝阳北票,每次来到“第二故乡”,他都颇为感慨。
                                作为目前东北考古界健在的元老级人物,冯永谦从事考古工作近70年,著作等身,声名卓著,他的传奇生平与治学精神,令人钦佩。在他长达近70年的考古生涯中,冯素弗墓的发掘对于他的考古学术研究来说是独特的,是记忆深刻的。


                              IP属地:辽宁15楼2024-11-07 0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