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回看完了,正为晴雯难过呢!
有一个数字一直感觉奇奇怪怪的!
找红学家们解惑!
我首先声明不是针对晴雯!书中除了黛玉我最喜欢晴雯了。纯粹是针对数字!
这时候贾府已经没有钱了。
说好好笑,王熙凤的那对金项圈。第一次贾琏躲起来了,是一个太监要四百两,说道,“平儿,把我的金项圈当400两”
第二次是王熙凤找鸳鸯忽悠了贾母一千两,被王夫人知道,也要200两。王熙凤没办法,“平儿,把我的金项圈当200两”。贾琏说,不如当400两,还有200两他们自己用。王熙凤不肯,怕400两赎不回来了,只当了200两。
说回正题,晴雯,声明我对晴雯没意见,看我这强烈的求生欲,比那些批注说与外事无关还强烈。
晴雯去后,他哥嫂换的钱。(王夫人啥也没给,宝玉让袭人偷偷打点送回给晴雯的的)
一两金子古代差不多十两银子。
三四百金?是不是有三四千两银子?
袭人一个月例银是2两,按姨娘算。
晴雯应该是一个月一两。三四千年只存不花才有三四百。是不是过分了?
当然也有赏的!不过晴雯就只是一个丫头,光宝玉屋子里这样的起码也有三四个袭人,晴雯,麝月,秋纹?
红学家天天说贾府穷?贾家亏空了。王熙凤天天缺钱!其实他们根本不差钱,只是朱门酒肉臭。维持不了以前的奢侈罢了。
当然,可能只是王熙凤的官中没钱了而已!
还有那个赖大家,贾家人去赖大家园子,何尝不是一个小荣国府!
还有给王熙凤办寿宴,那些个老嬷嬷意思比王夫人刑夫人少一些,大家都说好。贾母很奇怪,非但不体恤她们这些下人,还说她们有的是前,要跟王夫人刑夫人一样。这是不是八佾舞于庭,过分了?
这些笔,我不信曹雪芹误笔,肯定是有深意的。官中没钱,肥了底下人。不得不想起了那个可怜巴巴的崇祯凑不了军饷。或许吧,一个家族,一个朝代只是同理相似罢了。
我写这些主要还是在晴雯,写晴雯去后,还有三四百金?不是三四百两?是无意,还是意味深长?

有一个数字一直感觉奇奇怪怪的!
找红学家们解惑!
我首先声明不是针对晴雯!书中除了黛玉我最喜欢晴雯了。纯粹是针对数字!
这时候贾府已经没有钱了。
说好好笑,王熙凤的那对金项圈。第一次贾琏躲起来了,是一个太监要四百两,说道,“平儿,把我的金项圈当400两”
第二次是王熙凤找鸳鸯忽悠了贾母一千两,被王夫人知道,也要200两。王熙凤没办法,“平儿,把我的金项圈当200两”。贾琏说,不如当400两,还有200两他们自己用。王熙凤不肯,怕400两赎不回来了,只当了200两。
说回正题,晴雯,声明我对晴雯没意见,看我这强烈的求生欲,比那些批注说与外事无关还强烈。
晴雯去后,他哥嫂换的钱。(王夫人啥也没给,宝玉让袭人偷偷打点送回给晴雯的的)
一两金子古代差不多十两银子。
三四百金?是不是有三四千两银子?
袭人一个月例银是2两,按姨娘算。
晴雯应该是一个月一两。三四千年只存不花才有三四百。是不是过分了?
当然也有赏的!不过晴雯就只是一个丫头,光宝玉屋子里这样的起码也有三四个袭人,晴雯,麝月,秋纹?
红学家天天说贾府穷?贾家亏空了。王熙凤天天缺钱!其实他们根本不差钱,只是朱门酒肉臭。维持不了以前的奢侈罢了。


还有那个赖大家,贾家人去赖大家园子,何尝不是一个小荣国府!
还有给王熙凤办寿宴,那些个老嬷嬷意思比王夫人刑夫人少一些,大家都说好。贾母很奇怪,非但不体恤她们这些下人,还说她们有的是前,要跟王夫人刑夫人一样。这是不是八佾舞于庭,过分了?
这些笔,我不信曹雪芹误笔,肯定是有深意的。官中没钱,肥了底下人。不得不想起了那个可怜巴巴的崇祯凑不了军饷。或许吧,一个家族,一个朝代只是同理相似罢了。
我写这些主要还是在晴雯,写晴雯去后,还有三四百金?不是三四百两?是无意,还是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