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城隍庙,古名邠州城隍庙,创建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前后。宣德四年(1429)、弘治元年(1488)及清乾隆十一年(1746)均重修过。1982年、1991年县拨经费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和彩绘。有宽敞的献殿、高大的戏楼、小巧的钟鼓楼等殿宇15座,还有结构奇特、精雕细刻的木门楼和气势恢宏的石牌楼等建筑。整体结构对称,布局合理。
城隍庙戏楼位于庙宇中轴线的主要位置上,为三层重檐式二层建筑,整个戏楼呈“冖”形,主楼两侧均有一斜翼形高台建筑钟鼓楼与戏楼紧密相连。架梁采用五架梁,九脊式屋顶采用推山作法,屋面施灰布板,筒瓦,檐施勾滴,外檐有斗拱,明间补间为如意斗拱,有龙斗及象鼻昂,苏式彩绘。总面阔10.6米,进深7米,连通道7.8米。
钟鼓楼位于戏楼东西两侧,现为卷拱与戏楼相连,采用一斗三升,无昂,用苏式彩绘和格扇门窗进行了装修。
据县志载,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邠乾镇守使署,1937年为彬县师范附属小学。解放后是彬县城关第二小学。现在是彬县城关小学所在地。
1993年以来,为了建城关小学教学楼,相继拆除了厢房、寝宫神阁等建筑,现尚存戏楼、钟鼓楼、献殿,其他古建筑已废。彬县是一个历史和人文底蕴十分丰厚的县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城隍庙是县上保留不多县极为重要的古建筑,是彬县历史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戏楼位于庙宇中轴线的主要位置上,为三层重檐式二层建筑,整个戏楼呈“冖”形,主楼两侧均有一斜翼形高台建筑钟鼓楼与戏楼紧密相连。架梁采用五架梁,九脊式屋顶采用推山作法,屋面施灰布板,筒瓦,檐施勾滴,外檐有斗拱,明间补间为如意斗拱,有龙斗及象鼻昂,苏式彩绘。总面阔10.6米,进深7米,连通道7.8米。
钟鼓楼位于戏楼东西两侧,现为卷拱与戏楼相连,采用一斗三升,无昂,用苏式彩绘和格扇门窗进行了装修。
据县志载,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邠乾镇守使署,1937年为彬县师范附属小学。解放后是彬县城关第二小学。现在是彬县城关小学所在地。
1993年以来,为了建城关小学教学楼,相继拆除了厢房、寝宫神阁等建筑,现尚存戏楼、钟鼓楼、献殿,其他古建筑已废。彬县是一个历史和人文底蕴十分丰厚的县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城隍庙是县上保留不多县极为重要的古建筑,是彬县历史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