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英国造无畏一鸣惊人,其他国家如梦初醒纷纷跟进”的戏剧化现实,进而也不存在“天不生无畏,诸国三十年点不出火控科技”的狗血剧情。
统一火炮口径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火控,假设如楼主所说,“没有点出无畏号”,那么再进一步:原因是什么呢?
A、交战距离不再提升,各国不需要火控——你信吗?
B、需要火控,但不同口径的炮弹能砸出同样的水柱——物理学不存在了
C、钝角
。
历史位面有一条比较清晰的甲弹对抗逻辑线:
1、从速射炮+苦味酸的组合开始,小口径速射炮能迅速削弱敌舰战斗力,成为主流,特别是硬化装甲出现后,能有效应对12寸炮,使得速射炮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但是甲午海战的结果证明,仅用速射炮,无法对铁甲舰取得决定性战果,于是速射炮的口径增大至彼时传动机构和装填方式能支持速射的上限——8-10寸,即二级主炮时代。
3、火控技术基于观测落点水柱要求其匹配的火力必须统一口径,加之液压传动等技术进步,舰炮口径向上统一至一级主炮水平
。
武器装备=需求牵引+技术支持,无畏舰的出现是海洋战略需求与工业技术发展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
最后,无畏号不仅是全重炮战列舰这么简单,她首先是主力舰远洋化的阶段性标志。无畏号的背后,是蒸汽动力将商路争夺/保护的纷争延续至远洋,是鱼雷水雷让港口封锁/歼敌的战术破产,是钢铁、化工乃至先进组织方式批量生产高干舷的舰船,是人类将全球化生产的血管——庞大的商船队和巡洋舰——撒遍天涯海角。
。
你能想象两支带着先进的轮机、通讯设备、硬化装甲、被冒穿甲弹的舰队,航行至世界的尽头,比如拉普拉塔河口或者丹麦海峡,然后用6-18寸口径不等的火炮,在平射距离上相互扔大大小小的“雪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