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a吧 关注:507贴子:3,564
  • 14回复贴,共1

东亚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印记:来自Q1a1a-M120修正的系统地理学视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日(2024年9月25日),韦兰海、李辉等在《Annals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了论文《Traces of Bronze Age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Y染色体单倍群Q1a1a-M120的研究,从系统地理学的角度探索青铜时代全球化在东亚的遗传印记,并确定早期中国和古代华夏民族形成的关键人口变化过程。
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从单倍群Q1a1a-M120中收集了347条Y染色体的序列。这些序列被用来分析和重建一个高度修改的系统发育树,并估计年龄。并对Q1a1a-M120 9个主要分支的地理分布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观察到Q1a1a-M120从青铜时代开始在东亚的扩张,以及其分支在东亚人群中的持续传播。
结果
我们认为,某些分支在中国国家和早期文明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在古代华夏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夏人是汉族人口的直系祖先。总之,我们认为Q-M120单倍群在青铜时代文化传入东亚中部地区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因此,是单倍群Q-M120,而不是西欧亚父系,扩大并贡献了东亚人群的基因库。
结论
综上所述,青铜器时代的全球化导致了欧亚大陆各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更替和混合;我们的研究结果突出了东亚在这一时期发生的独特的人口变化过程。
论文链接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hg.12580


IP属地:江苏1楼2024-09-27 11:02回复
    论文《Traces of Bronze Age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的发表,或许能为该论文7位作者中的某辉、某开军过往臭名昭著、水平低劣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生涯挽回一点声誉!


    IP属地:江苏2楼2024-09-30 10:35
    回复

      早在2018年11月25日中午,我在新浪博客写下了以上一段话,记录了我当时对中国男性中人口最多的几大单倍群与农耕作物类型和冶金术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的思考。今日看来,6年前我就已敏锐捕捉到了中国几大单倍群的族属特征,极具前瞻性。短文的标题为《稻O、粟N、黍C、青铜Q》,其中C主要指的是C2南,N现在看来主要指的是N1b,而Q自然指向的是中国第一大Q系单倍群Q1a1a-M120。该文链接地址: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867b67f30102zz19.html,但新浪博客后来已强制将其设为私密博文,除我本人外,他人不能查看。彼时的思考尚显肤浅,今日我更觉得粟黍旱作农业或都与C2南有关。


      IP属地:江苏3楼2024-10-01 11:02
      回复
        在写下《稻O、粟N、黍C、青铜Q》这篇小短文之前更早的2018月6月25日晚间,我在新浪博客发表过《初论黄帝是Q-M120单倍群的可能性》一文(链接地址: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867b67f30102z87a.html),当时我即已指出,出土石范和青铜刀并与黄帝部族有关的石峁遗址应与铸造青铜Q系而非锻造红铜R系有关。但是,我明确指出中国的Q系对应青铜冶金术是在五个月后发表的这篇《稻O、粟N、黍C、青铜Q》的短文中。
        三年多前的2021年1月9日,资质平庸的蒙古族分子人类学爱好者、“塞北淫王”永谢布(网名基因人王冰)发表了《蒙古国青铜期一哥何时进入中原?》(链接地址:http://www.jiyinrenwangbing.com/index.php/2021/01/09/%e8%92%99%e5%8f%a4%e5%9b%bd%e9%9d%92%e9%93%9c%e6%9c%9f%e4%b8%80%e5%93%a5%e4%bd%95%e6%97%b6%e8%bf%9b%e5%85%a5%e4%b8%ad%e5%8e%9f%ef%bc%9f/,网页已不能打开)。永谢布所言的“青铜期一哥”指的正是我的父系祖先Q1a1a-M120,“青铜期一哥”的称谓不过是对我六年前诸多文章表达观点的抄袭和发挥。彼时,在QQ群中看到群友转发的永谢布的这篇文章后,我开玩笑说,“好吧,‘青铜一哥’,我代表M120笑纳了”。
        由此可见,近日发表的论文《Traces of Bronze Age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不过仍然是在拾我六年前的牙慧。须知,七位作者中“闻名遐迩”的复旦大学某辉教授多年来一直大肆宣传庙底沟遗址与黄帝有关,红山和夏家店文化与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关,之前他可是从来都不愿正眼看一看陕北的石峁遗址和我Q1a1a-M120单倍群的(更多延伸阅读,请参阅本吧主贴《易刀卜:举报中南大学张野学术不端和公然数据造假问题》,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8656658401)。


        IP属地:江苏4楼2024-10-01 11:55
        收起回复

          QQ群“中华源流探寻”2021年1月9日部分聊天记录的截图


          IP属地:江苏5楼2024-10-01 12:52
          回复

            附一张我最新整理的Q1a1a-M120古DNA样本汇总表,目前与我父系关系最近的古样本是我国中原地区的郑州市荥阳市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官庄遗址GZM19-2G样本,他的父系是Q1a1a-M120-F1626-Y560-Y542-F4528-Y551-Y557,与我的共祖时间在3000~3240年前的周朝初年。官庄遗址所处的位置在当时属西周时期的东虢国和东周时期的郑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是纯正的姬姓诸侯国,前者出自周文王的弟弟虢仲,后者出自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王子友。虽然官庄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铸币作坊,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可以证明姬姓周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Q1a1a-M120。原因有三:首先,官庄遗址并非国君墓地;其次,官庄遗址还测得一例C2南-F845,两例N1a,一例O-M134;再次,官庄遗址另一例与我父系关系远的Q1a1a-M120-F1626-MF1647-ACT5308样本发掘于H2266探方,而“H”代表的是灰坑,丧葬等级不高。当然,与我父系最近的GZM19-2G样本发掘于M19探方,为墓葬。官庄遗址测得所谓的“商朝周族”所在支系N1a2a的样本GZW29erc发掘于W29探方,“W”代表的应是瓮棺,丧葬等级也不高,可能是个夭折的孩子。


            IP属地:江苏6楼2024-10-14 14:23
            回复
              (我将石峁吧与主楼同名帖的回复贴搬到本帖,石峁吧同名帖《东亚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印记:来自Q1a1a-M120修正的系统地理学视角》将删除。)
              作为Q1a1a-M120对应轩辕氏族观点最重要的倡议者,我对论文《Traces of Bronze Age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的发表持欢迎态度。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分子人类学界关于Q1a1a-M120单倍群的研究取得今日的认识,离不开以易刀卜、兵策儒剑等Q1a1a-M120家族中杰出研究者的努力。以李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其早期错误观点的扬弃,令Q1a1a-M120宗亲们感到欣慰。


              IP属地:江苏7楼2025-02-09 16:05
              回复
                与石峁吧活跃甚至疯狂的癫痫病患者“天枰小爸爸123”之流不同,论文《Traces of Bronze Age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的作者们明确指出“是单倍群Q-M120,而不是西欧亚父系,扩大并贡献了东亚人群的基因库”。显然,他们认为我Q1a1a-M120单倍群不是西欧亚的欧罗巴人种,而是东亚的蒙古人种,不排除他们的这一看法受到我《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的10例线粒体样本检测结果》和《马斯克基因数据遭黑客泄露,单倍群类型为O2b1-F1150》两篇帖子中严谨论证观点的影响。
                石峁吧精华帖《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的10例线粒体样本检测结果》的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7865416840
                本吧精华贴《马斯克基因数据遭黑客泄露,单倍群类型为O2b1-F1150》的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8639362242


                IP属地:江苏8楼2025-02-09 16:07
                收起回复
                  且不说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的10例线粒体样本清一色属蒙古人种母系单倍群,即便是石峁吧走火入魔的癫狂拉飒“天枰小爸爸123”言必称之并与石峁文化有着惊人相似性的奥库涅夫文化,其居民的人种属性也主要是蒙古人种。更多详情,请参阅本吧精华贴《奥库涅夫文化古DNA集锦》23楼,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7920185104


                  IP属地:江苏9楼2025-02-09 16:08
                  回复
                    2017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部考古(第14辑)》中,邵晶团队发表有论文《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后阳湾地点出土人骨硏究》,确认后阳湾地点墓葬中出土的头骨显示其族属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龋齿少发说明石峁居民的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较小,从而揭示了石峁先民较大可能属牧业族群。更多详情请参阅石峁吧主帖《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8218276583
                    2022年5月27日,付巧妹团队发表了论文《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10例样本的母系检测结果都属东欧亚蒙古人种线粒体谱系。更多详情请参阅石峁吧精华帖《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的10例线粒体样本检测结果》,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7865416840
                    两篇论文分别从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两个人类学维度将石峁先民的族属锁定为东亚蒙古人种,并从食性角度可初步确定他们是牧业族群。说石峁先民是白种人,没有任何人类学依据,可以肯定是无稽之谈!


                    IP属地:江苏10楼2025-02-09 16: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