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如何确定性取向?
答:首先,人类的性取向的确定并不能通过对哪个性别更有性冲动来判别,其中还包括了
1.对哪个性别更有爱情,心跳上头的感觉
2.对于那个性别更有情感上亲密的愿望
综合以上考量即可得出结论。
Q2:同性恋、双性恋等是病吗?
答:不是病。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变异。早在 1973 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1500+的物种都有同性性行为。
例:倭黑猩猩全员都和双性发生性行为。
Q3:性取向是天生的吗?
答:是天生的。
早在我们母亲的子宫内发育阶段,性取向就已经形成,而且以后也不会发生改变。目前研究已经证明,性取向的形成受到大脑多个部位和神经机制的综合影响。
例:下丘脑,杏仁核,大脑双半球的不对称性,某些脑区的灰质和白质的体积都被研究发现和性取向有关系,性取向的形成很复杂,不是单一的某个基因或区域就能决定的。
Q4:同性恋的盛行率每个国家都是多少呢?
1. 美国:4.5%
2. 英国:6%
3. 中国:5%
Tips:由于各种因素(文化因素、部分无法确定个人性取向等)的影响下,实际盛行率应当比上文所给比例更高。
Q5:性取向是否可以扭转?
答:性取向不是病,不用治,想治也治不好。
2009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发表了一篇很严厉的报告,明确了改变同性恋所有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
文中提到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阉割、对大脑进行电休克刺激、判刑等
治疗不会扭转性取向,反而会让接受治疗的人得上抑郁症,甚至自杀。
Q6:虚假的基因论:同性恋基因由于不利于繁衍,必然会被淘汰?
答:错误。异性恋也有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只要异性恋不消失,同性恋就不会消失。
借由一本书《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Long Reachof the Gene》中的一段话引出:“有位作者好心寄给我一本内部流传的同性恋主义者小册子,小册子散漫无章地总结了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有’男同性恋者‘呢?为什么演化没有在几百万年前就消灭’同性恋习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明白:
1. 真实情况中,一个性状由相应基因组,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所以谈论一个给定基因的绝对的,与环境无关的表型效应是毫无意义的。
也就是说,基因的表型“效应”是一个概念,只有当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境得到确定,且“环境”被理解为包含基因组中的所有其他基因时,这个概念才有意义,这是逻辑层面而非基因层面的不言自明之理。
即:
环境X中,“以A为目标”的基因很有可能在环境Y中变为“以B为目标”的基因。
2. 在理解上文的基础下,我来带领大家一起研读一篇论文(改论文以“Genomic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antagonistic pleiotropy may help explain theevolutionary maintenanc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s” 为题,发表在 Nature Human Behavior 杂志上。):

在 Zietsch 教授等人看来,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同性恋相关基因在其他人群中同样存在,并且会赋予这些人群生殖优势,因而才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Zietsch 教授等人首先对英国生物银行 358426 位异性恋人群的遗传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以检测数百万个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异性恋人群伴侣数量的关联。随后,研究人员在一组独立样本人群中进行了验证,以确定同性恋相关基因突变与异性恋人群伴侣数量的相关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约 7% 的异性恋女性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而 9% 的异性恋男性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与研究人员的假设一致,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终生伴侣的数量往往会更多。
Zietsch 教授解释到,“拥有更多的伴侣是求偶成功的标志,我们的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性恋相关基因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因为,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人群,往往拥有更多的伴侣和后代,因而在进化中更受青睐。”
这一发现与此前的拮抗基因多效性假说一致,即同性恋相关基因会增加异性恋人群交配优势。不过这其中的具体关联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研究人员假设,同性恋相关基因可能会改变异性恋人群的性格。随后的分析发现,部分同性恋相关基因会让异性恋人群更具冒险性和开放性,表明这两种性格特征可能帮助异性恋人群获取更多的交配优势。
对于这一研究结果,Zietsch 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同性恋相关基因同样存在于异性恋人群中,帮助他们获得交配优势。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尤其是没有避孕措施之前,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异性恋人群往往拥有更多的伴侣生育更多的后代,因而将同性恋相关基因保存了下来。”
以上内容包含B站up主”北大又竹说心理“的视频,以及腾讯网内容贡献者”学术头条“在相关词条下的内容。
论文所在地:https://www.nature.com/arti
cles/s41562-021-01166-whttps://www.na
ture.com/articles/s4156
2-021-01168-8
答:首先,人类的性取向的确定并不能通过对哪个性别更有性冲动来判别,其中还包括了
1.对哪个性别更有爱情,心跳上头的感觉
2.对于那个性别更有情感上亲密的愿望
综合以上考量即可得出结论。
Q2:同性恋、双性恋等是病吗?
答:不是病。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变异。早在 1973 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1500+的物种都有同性性行为。
例:倭黑猩猩全员都和双性发生性行为。
Q3:性取向是天生的吗?
答:是天生的。
早在我们母亲的子宫内发育阶段,性取向就已经形成,而且以后也不会发生改变。目前研究已经证明,性取向的形成受到大脑多个部位和神经机制的综合影响。
例:下丘脑,杏仁核,大脑双半球的不对称性,某些脑区的灰质和白质的体积都被研究发现和性取向有关系,性取向的形成很复杂,不是单一的某个基因或区域就能决定的。
Q4:同性恋的盛行率每个国家都是多少呢?
1. 美国:4.5%
2. 英国:6%
3. 中国:5%
Tips:由于各种因素(文化因素、部分无法确定个人性取向等)的影响下,实际盛行率应当比上文所给比例更高。
Q5:性取向是否可以扭转?
答:性取向不是病,不用治,想治也治不好。
2009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发表了一篇很严厉的报告,明确了改变同性恋所有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
文中提到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阉割、对大脑进行电休克刺激、判刑等
治疗不会扭转性取向,反而会让接受治疗的人得上抑郁症,甚至自杀。
Q6:虚假的基因论:同性恋基因由于不利于繁衍,必然会被淘汰?
答:错误。异性恋也有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只要异性恋不消失,同性恋就不会消失。
借由一本书《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Long Reachof the Gene》中的一段话引出:“有位作者好心寄给我一本内部流传的同性恋主义者小册子,小册子散漫无章地总结了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有’男同性恋者‘呢?为什么演化没有在几百万年前就消灭’同性恋习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明白:
1. 真实情况中,一个性状由相应基因组,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所以谈论一个给定基因的绝对的,与环境无关的表型效应是毫无意义的。
也就是说,基因的表型“效应”是一个概念,只有当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境得到确定,且“环境”被理解为包含基因组中的所有其他基因时,这个概念才有意义,这是逻辑层面而非基因层面的不言自明之理。
即:
环境X中,“以A为目标”的基因很有可能在环境Y中变为“以B为目标”的基因。
2. 在理解上文的基础下,我来带领大家一起研读一篇论文(改论文以“Genomic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antagonistic pleiotropy may help explain theevolutionary maintenanc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s” 为题,发表在 Nature Human Behavior 杂志上。):

在 Zietsch 教授等人看来,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同性恋相关基因在其他人群中同样存在,并且会赋予这些人群生殖优势,因而才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Zietsch 教授等人首先对英国生物银行 358426 位异性恋人群的遗传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以检测数百万个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异性恋人群伴侣数量的关联。随后,研究人员在一组独立样本人群中进行了验证,以确定同性恋相关基因突变与异性恋人群伴侣数量的相关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约 7% 的异性恋女性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而 9% 的异性恋男性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与研究人员的假设一致,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终生伴侣的数量往往会更多。
Zietsch 教授解释到,“拥有更多的伴侣是求偶成功的标志,我们的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性恋相关基因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因为,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人群,往往拥有更多的伴侣和后代,因而在进化中更受青睐。”
这一发现与此前的拮抗基因多效性假说一致,即同性恋相关基因会增加异性恋人群交配优势。不过这其中的具体关联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研究人员假设,同性恋相关基因可能会改变异性恋人群的性格。随后的分析发现,部分同性恋相关基因会让异性恋人群更具冒险性和开放性,表明这两种性格特征可能帮助异性恋人群获取更多的交配优势。
对于这一研究结果,Zietsch 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同性恋相关基因同样存在于异性恋人群中,帮助他们获得交配优势。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尤其是没有避孕措施之前,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异性恋人群往往拥有更多的伴侣生育更多的后代,因而将同性恋相关基因保存了下来。”
以上内容包含B站up主”北大又竹说心理“的视频,以及腾讯网内容贡献者”学术头条“在相关词条下的内容。
论文所在地:https://www.nature.com/ar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