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ziasilazixiutai吧 关注:135贴子:53,226

【好好学习】大学物理拓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介观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应用于物理学中的一种体系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介观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种体系。处于介观的物体在尺寸上已是宏观的,因而具有宏观体系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中电子运动的相干性, 会出现一系列新的与量子力学相位相联系的干涉现象,这又与微观体系相似,故称“介观”。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项目已经探究到这个领域。中文名介观外文名mesoscopic定 义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状态定义人Van Kampen定义时间1981年应用学科介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介观尺度在纳米和毫米之间目录
1简介
▪词汇释义
▪研究进展
2介观物理学
▪两种散射弱局域电性
▪普适电导涨落
▪库仑阻塞
▪超晶格中的量子隧穿
简介播报编辑词汇释义“介观(mesoscopic)”这个词汇,由VanKampen于1981年所创,指的是介乎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状态。因此,介观尺度就是指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尺度;一般认为它的尺度在纳米和毫米之间。介观尺度常常在介观物理学中被提到,而且在凝聚态物理学近年来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研究进展介观体系一方面它们有我们熟悉的微观属性,表现出量子力学的特征;可另一方面,它的尺寸又几乎是宏观的。一般来说,宏观体系的特点是物理量具有自平均性:即可以把宏观物体看成是由许多的小块所组成,每一小块是统计独立的,整个宏观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各小块的平均值如果减小宏观物体的尺寸,只要还是足够大,测量的物理量,例如电导率,和系统的平均值的差别就很小。当体系的尺寸小到一定的程度,不难想象,由于量子力学的规律,宏观的平均性将消失。人们原以为这样的尺寸一般是原子的尺寸大小,或者说晶体中一个晶格的大小,最多不过几个晶格的尺寸大小。但是80年代的研究表明,这个尺度的大小在某些金属中可以达到微米的数量级,并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还会增加,它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之外,属于宏观的尺寸大小。因此,介观物理是一个介于宏观的经典物理和微观的量子物理之间的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物体的尺寸具有宏观大小,但具有那些我们原来认为只能在微观世界中才能观察到的许多物理现象。因而介观物理涉及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和经典物理的一些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从应用的角度看,介观物理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给出现有器件尺寸的减小的下限,这时候原来的理论分析方法如欧姆定律已经不再适用;另一方面,新发现的现象为制作新的量子器件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也许会成为下一代更小的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 [1]介观物理学播报编辑介观物理学是物理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指的是介乎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尺度。介观物理学所研究的物质尺度和纳米科技的研究尺度有很大重合,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常被称为“介观物理和纳米科技”。对于微观粒子,原则上可以对薛定谔方程进行严格地或近似地求解。对于宏观物质的研究,则应用统计力学的方法,考虑大量粒子的平均性质。处于介观尺度的材料,一方面含有大量粒子,因而对无法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另一方面,其粒子数又没有多到可以忽略统计涨落的程度。这种涨落称之为介观涨落,是介观材料的一个重要特征。除了试验和技术上的重要应用外,介观尺度在理论上是探索量子混沌现象的重要场所。混沌现象是宏观经典力学中的普遍现象,但在量子世界中,还不能观测到低激发态量子系统的混沌现象。介观物理研究的物质处于量子体系的高激发态,其微观性质和对应的宏观力学性质有很大关联。对应的宏观力学系统行为不同的话(可积系统或是混沌系统),材料的微观性质也会不同。这使得介观物理成为研究量子混沌以及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过渡关系的重要领域。下面来简要地介绍一下介观物理的特征和介观物理的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两种散射弱局域电性我们都知道,在量子力学中,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波函数由振幅乘以一个相因子所组成,波函数与经典的波函数一样,满足叠加原理。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由薛定谔方程所描述。因面微观粒子有类似于波的一些现象:干涉、衍射等。为什么通常的物理测量中,与相位相关的相位特征没有被观测到呢?这是因为通常的宏观系统由大量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空间的尺度远大于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因此,这些粒子的波函数之间就缺乏足够的相干性。于是,测量结果就是它们的平均值。例如,电子在原子内的运动满足玻尔的量子化规律,即电子的动量与电子绕核的旋转半径的乘积只能是的整数倍,或者说电子绕原子核一周时电子相位的改变只能是的整数倍。这就是原子的玻尔量子化现象。但是,考虑一个导线绕成的一个圆环中运动的电子,由于电子在导线中运动时受到各种散射,电子在比圆环尺寸小得多的尺度上就已经失去了相干性,当然也就观测不到类似于原子理论中玻尔的量子现象了。当量子理论应用到固体中后,发展成了所谓的固体量子论。固体量子理论的一个历史性的成功就是正确地指出晶体的电阻是因为晶体中无规则分布的杂质所引起的。这些杂质可以是晶体中的掺杂和缺陷、固体中的晶格振动(称为声子)。虽然,对每一个电子的散射是波的散射,但是由于杂质的分布是无规则的,所以一般不考虑散射波之间的相干性,从而可以把电子当作有一定动量和位置的经典粒子来处理,描写晶体的电阻一般是用相空间中的玻尔兹曼方程。在电子的输运过程中,把一个波矢为的电子散射为的粒子称为背向散射。背向散射在电子的输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对于具有时间反演性的散射势而言,尽管各次散射是无规的,但是在波矢空间中,散射途径与的散射振幅却总是相干的。两个相干的波函数的叠加的绝对值的平方总是大于各自的绝对值的平方相加。因而这时如果不考虑电子的散射的相位的相干性就会导致与实验不一到的结果。因而这种背向散射将对传统的电导以及输运理论作出修正。维度越低,背向散射越重要。研究导体中载流子波函数相位相干性,特别是上述涉及一对时间反演对称的无规行走的闭合路径的干涉对输运过程的影响,常称为弱局域化的研究。弱局域化的研究,特别是弱局域化电性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弹性散射与非弹性散射的本质区别。如果载流子经过弹性散射,如杂质散射,尽管散射过程很复杂,但是散射击前后散射波的相位还有确切的关系。因而保存了原来的相位记忆,或者说弹性散射不破坏波函数的相干性。非弹性散射则不同,非弹性散射前后,能量改变,我们知道,能量是和相位(频率)相联系的,因而非弹性散射带来了波函数相位的无规变化,从而破坏了散射波的相干性。这样,载流子的非弹性散射的平均距离定义了一个有物理意义的尺度,称为相位相干长度。在文献上,把尺度相当于或小于相位相干长度的小尺寸体系称为介观体系。普适电导涨落80年代中期,实验发现小的金属样品,在低温下电导作为磁场的函数呈现非周期的涨落。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结果。其中,a和b分别为电导随磁场的变化的涨落,c为电导随栅压的涨落。在金属性介观样品中所观察到的这种涨落具有如下特征:1)这是与时间无的非周期涨落,因而它们不是由于热噪声。2)这种涨落是样品特有的,每一特定的样品有自身特有的涨落图样,而且,对于给定的样品,在保持宏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涨落图样是可以重现的。因此,样品的涨落图样被称为样品的指纹。3)电导涨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浇落的大小是量级为的普适量。它与样品质的材料、尺寸、无序程度、电导平均值的大小无关。只要样品是介观大小的,并处于金属区。理论研究还表明,电导涨落的大小与样品形状及空间维数只有微弱的依赖关系。正是由电导涨落的这种间适性,所以才称之为普适电导涨落。从物理上看,普适电导涨落来源于介观体系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根据Laudauer理论,电导正比于总透射几率。从样品一边到另一边的透射几率是由许许多多的费曼路径的相应的几率幅之和。在金属区电子通过样品时经历多次与杂质散射,其费曼路径是无规行走的准经典的轨道。不同的费曼路径之间的相位差是不规则的,导到随机干涉效应,使电导呈现非周期性的不规则涨落。同时,电导涨落的大小是,这是明显不符合统计力学的规律的。库仑阻塞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在多体带电体系中,由于库仑作用,带电粒子处于两种电场中:一是形成定向运动的外电场,二是粒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考虑分立的多体带电系统,这时形成电流是由于带电粒子的隧道效应,从分立的一部分到达分立的另一部分。理论预言,电流一定条件下会中断。这就是所谓的库仑阻塞。这是一种带电粒子的关联现象。只要电荷达到阈值理,库仑阻塞就会发生。考虑一个外结电源,只要电源能够提供足够的电荷,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电荷会再次超过阈值,从而隧道又得以导通,接着又达到阈值,阻塞又发生,如此往复,就会产生所谓的直流音电子隧道振荡。从而可望获得对单电子的控制。超晶格中的量子隧穿隧穿现象是一种垂直于因品格异质结界面的电子输运过程,它是超品格中电子态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隧穿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双势垒谐振隧穿效应。所谓谐振隧穿是指当电子接连隧穿过两个靠得很近的势垒时,隧穿几率随入射电子能量的变化会出现致个极大值。对于具有对称双势垒结构,发生谐振时的电子最大隧穿几率等于1,即对称双势垒对某些能量的入射电于是完全透明的、发生谐振睡穿的物理机制来自于两个势垒之间的势阱内电子能量的量子化。当入射电子能量等于势阱中电子的量子化能级时,谐振现象发生。谐振隧穿二极管中的电子输运一个典型的谐振隧穿二级管是由两个极薄势垒和一个势阱构成的双势垒异质结构。在实际的器件中、入射电子的能量是固定的、它决定于发射区中电子的状态,量子阱中的量子能级也具有确定的值。为了使谐振隧穿发生,可在器件上加一电压,此时势垒上的电压降改变了量子阶中量子能级与发射区费米能级之间的相对高度、于是在器件的J一丫持性曲线上便可反映出谐振隧穿的存在。在器件上加一电压后便有隧穿电流产生.当电压正好使得入射电子的能量等于势阱中的量于能级时,谐振现象发生,隧穿电流出现极大值。如果外加电压进一步增大.对应于量于阱中能量更高的量子能级,有可能再次发生谐振隧穿,J—v曲线上会再次出现电流的峰值。这种典型的负微分电阻效应.是电子垂直于双势垒层作一维运动时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负微分电导现象向人们展示了谐振隧穿二极管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谐振隧穿三级管中的电子输运如同普通晶体管一样,谐振隧穿三级管也是一种具有电流和电压放大作用和功率增益的高速逻辑器件,谐振隧穿NPN双极型三级管是一种典型的谐振隧穿器件。其中基区为P型掺杂,发射区和集电区为N型掺杂,基极和发射极间的电压用于调节发射区中电子能量与量子阱中量于能级之差。以控制从发射区穿过双势垒流向收集区的电流。由于谐振隧穿三级管是弹道型输运器件,即电子隧穿势垒的过程是弹道式的,运动电荷所具有的速度是电子的群速度。它比普通晶体管中电子的漂移速度要大得多。因而谐振瞪穿器件的响应时间也要小得多。这种器件的电流增益已超过了60。另一种谐振隧穿器件是只有一种载流于的单极型谐振隧穿三级管。在这种结构中、基区处于双势垒区外侧,在基区与收集区之间有一个低势垒层,三个区域都是N型材料,这种器件在液氮温度下显示了很高的峰谷比和高额特性。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多重态三极瞥,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发展多种逻辑线路,从而使得电子线路大为简化,即用少数几个器件就能代替较复杂的线路来完成某种功能,因而可以大大简化线路的复杂性,缩小电路尺寸,提高运算速度。在这种瞪穿器件中,对应于量子阱中的多个量子能级。在J—V待性曲线上将出现多个谐振峰。超品格器件中的电子输运超品格器件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待征则是,在电流传播方向上具有由多个量子阱层和势垒层构成的周期性结构,隔开各阱层的势垒层很薄,具有较大的电子隧穿几率,电子在沿垂直超品格平面的方向连续穿过多个周期势垒运动。在超品格中,电子在单个量子阱中形成一定的量子能级。超品格内相邻量子阱中的量于能级通过它们之间的薄势垒层有一较弱的耦合,因而每一量子能级扩展成一个能带。由于耦合很弱,形成的能带较窄,称作于能带。设电子的能量为Eb超。品格周期为d,于能带宽度为D。电场强度为E,平均漂移速度有极大值。当E进一步增大时,速度反而减小。即使有散射存在,在超品格的J—v曲线中,最初电流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当电压使得电场达到阈值时,电压的进一步增加反而使电流减小。出现负的动态电阻。随着电压不断增大,还可能出现多个电流峰值和多个负阻区间。从理论上讲,如果完全不存在散射,电子的运动无沦在速度空间或动量空间都可能表现出振荡行为。这一现象称为布洛赫振荡,对应于布洛赫振荡的电子输运过程也是一种负微分电导现象。在超品格器件中还存在著另一种负微分电导机制,即扩展态——局域态转变。它所描述的物理意义是,在沿着其周期方向足够强的外电场中,超品格在一个周期上的电位差将大于于能带宽度。此时相邻量子阱中的量子能级彼此错开。一个量子阱中量子能级的能量处于相邻量子阱的能隙中,电子在各量子阱中的量子能级变成高度为Eed的wannier—Stark阶梯。在这种情况下,相邻量子阱的量子能级状态之间的耦合很弱,电子波函数变得定域化了,电子隧穿过势垒的几率很小,因而超晶格的电导变得很小;当沿着超晶格方向所加的电场由小变大时。由于电子的状态由扩展态转变成定域态,使电导由大变小,即出现负的微分电导。新手上路


IP属地:广东1楼2024-09-24 09:05回复
    等离子体物理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物理学学科名称展开2个同名词条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应用前景集中在轻核聚变方面,即利用磁约束等离子体进行持续的核聚变反应。中文名等离子体物理性质1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性质2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应 用轻核聚变方面目录
    1学科简介
    2发展历史
    3研究方法
    4前景
    5图书介绍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学科简介播报编辑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宇宙间的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例如:太阳中心区的温度超过一千万度,太阳中的绝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也处于等离子体状态。发展历史播报编辑19世纪以来对于气体放电的研究、20世纪初以来对于高空电离层的研究,推动了等离子体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利用轻核聚变反应解决能源问题,促使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图书信息研究方法播报编辑教科书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内容丰富的新兴分支。由于等离子体种类繁多、现象复杂、而且应用广泛,对这一物质状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从实验、理论、数值计算三个方面,互相结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实验研究 用实验方法研究等离子体有如下特点。对于天然的等离子体,即天体、空间和地球大气中出现的等离子体,人们不可能用地面上实验室中的一般方法主动地调节实验条件或加以控制,而主要只能通过各种日益增多的天文和空间观测手段,如光学、射电、X射线以及现代的高空飞行器和人造卫星──“空间实验室”,来接收它们所发射的各种辐射(包括各种粒子)。根据大量的观测结果,并在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的认识基础上,依靠已建立的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和已有的各项基本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方能深入地认识这些天然等离子体的现象、本质、结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要研究或利用各种人造的等离子体,必须先把它们制造出来;而要制造任何一种新的等离子体或者扩展它的性能参量,又往往必须对它先有一定的认识。由此可见,对于人造等离子体,只能采取边制造边研究,研究和制造循环结合、逐步前进的办法。例如,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的研究,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实验装置,来产生具有特定性能的等离子体,逐步提高它们的温度和约束程度。而每一代装置的设计,又必须在已有等离子体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方面的外推和定量演算,加以确定。特别是较大类型装置的建造,必须立足于各项经过试验的、成熟的工程技术,辅之以必需和能够及时开发出来的单项新技术,例如强流电子束和离子束技术。装置建成后,实验的第一步是使用各种仪器手段,对装置中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测量;测量数据要按照已有的理论进行处理,以得出装置中等离子体具体形成过程和现象细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的结果,这些就是等离子体诊断学的内容。对实验条件的调节和控制也必需有测量诊断的结果作为依据,然后方可接上现代的信息和控制技术,构成闭环的操作,从而推进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要同参量条件相对应的理论分析进行对比校验,以判定实验及理论的前进方向。等离子体实验的因素复杂多变,难度大,精确度不高,而理论描述又远未完善;实验中意料之外的结果常会出现,而成为理论创新的前导。(2) 理论描述 包括近似方法和统计方法。粒子轨道理论和磁流体力学都属于近似方法。粒子轨道理论是把等离子体看成由大量独立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集体,只讨论单个粒子在外加电磁场中的运动特性,而略去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近似地求解粒子的运动方程。这种理论只适用于研究稀薄等离子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稠密等离子体,通过每种粒子轨道的确定,也可对等离子体运动作适当的描写,也能提供稠密等离子体的某些性质。不过,由于稠密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集体效应,粒子间耦合得很紧,因此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很大。磁流体力学不讨论单个粒子的运动,而是把等离子体当作导电的连续媒质来处理,在流体力学方程中加上电磁作用项,再和麦克斯韦方程组联立,就构成磁流体力学方程组,这是等离子体的宏观理论。它适用于研究稠密等离子体的宏观性质如平衡、宏观稳定性等问题,也适用于研究冷等离子体中的波动问题。然而,由于它不考虑粒子的速度空间分布函数,因此,它无法揭示出波粒相互作用和微观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细致和重要的性质。等离子体按其本性是一个含有大量带电粒子的多粒子体系,所以严格的处理方法就是统计方法,即求出粒子分布函数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这种理论就是等离子体动力论,也称为等离子体的微观理论。对于波动和微观不稳定性,动力论采用符拉索夫方程来研究。对于弛豫过程和输运问题,动力论采用福克-普朗克方程。微观理论可以得到宏观理论所得不到的许多知识。例如在波动问题方面,只有动力论才能导出朗道阻尼。至于微观不稳定性,主要讨论速度空间中偏离平衡态所引起的不稳定性,这类问题是宏观理论无法研究的。从动力论方程出发,可以导出磁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3) 数值计算 现有的理论描述中,磁流体力学、符拉索夫方程、福克-普朗克方程都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包含很多参量,为了求出解析解,物理模型往往过分简化以至无法精确和全面地包罗各种效应,因此数值计算在等离子体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外,由于高温等离子体的实验和诊断都较难进行,所以自70年代以来,发展了一种数值实验的方法。就是在大容量的计算机上,用大量粒子来模拟等离子体的运动,以研究它的宏观和微观不稳定性等问题。这已成为一种有力的研究方法。前景播报编辑自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来,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在实验上,已经建成了包括一批聚变实验装置在内的很多装置,发射了不少科学卫星和空间实验室,从而取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观测资料。在理论上,利用粒子轨道理论、磁流体力学和动力论已经阐明等离子体的很多性质和运动规律,还发展了数值实验方法。半个多世纪来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对等离子体的认识大大深化;但是一些已提出多年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非线性问题如反常输运等尚未得到完善解决,而对天体和空间的观测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受控热核聚变和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的发展,又必定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等离子体物理学将继续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图书介绍播报编辑基本信息书 名: 等离子体物理作 者:郑春开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7-1ISBN: 9787301154731开本: 16开定价: 25.00元内容简介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描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书中着重突出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也有必要的数学描述和推导。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聚变能利用和研究进展、等离子体基本性质及相关概念、单粒子轨道理论、磁流体力学、等离子体波、库仑碰撞与输运过程和动理学方程简介。这些内容都是从事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所必需的,也是进一步学习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为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方便,本书编有附录和习题,供查阅选用。本书适合于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以及基础和应用等离子体物理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使用。图书目录第1章 聚变能利用和研究进展1.1 聚变反应和聚变能1.聚变反应的发现2.聚变的燃料资源丰富3.聚变反应是巨大太阳能的来源1.2 聚变能利用原理1.聚变能利用的困难2.受控热核反应条件——劳森判据与点火条件1.3 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途径1.磁约束——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2.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1.4 磁约束原理及其发展历史1.磁镜装置2.环形磁场装置3.托卡马克装置进展1.5 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1.激光核聚变发展历史2.激光核聚变基本原理3.激光核聚变劳森判据4.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的研究进展1.6 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计划1.ITER计划形成的历史过程2.ITER计划目标和主要设计参数第2章 等离子体基本性质及相关概念2.1 等离子体与等离子体物理学1.等离子体2.等离子体物理学2.2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1.电荷屏蔽现象与等离子体准电中性2.等离子体振荡与等离子体振荡频率3.等离子体的碰撞4.等离子体的定义5.等离子体辐射2.3 等离子体参量与分类1.等离子体参量2.等离子体分类2.4 等离子体的描述方法1.单粒子轨道描述法2.磁流体描述法3.统计描述法4.粒子模拟法第3章 单粒子轨道理论3.1 带电粒子在均匀恒定磁场中的运动3.2电场引起的漂移1.电场引起的漂移2.其他外力引起的漂移3.3 带电粒子在缓慢变化的电场中的运动3.4 带电粒子在不均匀磁场中的漂移1.梯度漂移2.曲率漂移3.5 浸渐不变量及其应用1.磁矩不变性与磁镜约束原理2.磁镜约束原理3.纵向不变量J与费米加速4.地球辐射带与磁通不变量3.6 带电粒子在环形磁场中的运动1.带电粒子在简单环形磁场中的漂移2.磁场的旋转变换3.托卡马克装置磁场位形和约束原理第4章 磁流体力学4.1 速度矩及矩方程1.速度矩2.速度矩方程4.2 等离子体的双流体力学方程1.连续性方程2.运动方程3.能量方程4.等离子体双流体力学方程组4.3 磁(单)流体力学方程1.磁流体力学方程……第5章 等离子体波第6章 库仑碰撞与输运过程第7章 动理学方程简介附录习题主要参考书 [1]


    IP属地:广东2楼2024-09-24 11:11
    回复
      2025-08-29 12:52: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软凝聚态物质物理学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以复杂流体、液晶、多层膜、蛋白质的折叠等为研究对象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软凝聚态物理以复杂流体、液晶、多层膜、蛋白质的折叠等为研究对象。软凝聚态物理学的诞生,以法国著名物理学家P.G.de Gennes 199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标志。当年,P.G.de Gennes提出软物质的概念,以后每年发表于各类物理学杂志的有关软物质的论文逐年增加。从此软物质研究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文名软凝聚态物质物理学外文名Soft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研究对象复杂流体、液晶、多层膜诞生时间1991年创立人P.G.de Gennes研究内容低维纳米材料等目录
      1概念
      2种类
      3研究内容
      概念播报编辑软物质是指其某种物理性质在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很大变化的凝聚态物质,典型的例子包括液晶、高分子体系、胶体、微乳液等。软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主要不是由内能,而是由熵来决定。文章较通俗地介绍了软物质的概念。仔细分析了熵在软物质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聚合物体系、胶体及生物膜等几种典型的软物质。通过硫化橡胶和无管虹吸等十分有趣的例子,说明了聚合物对流变性质的影响;通过分析硬球胶体的相变及相分离等行为说明了熵力的概念;仔细分析了电稳定胶体的相互作用。并介绍了DLVO理论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对这一理论的偏离,特别是约束条件下同号带电胶球的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及其对此现象的一些解释;对生物膜也作了初步介绍。人们对软物质的研究和理解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阶段,深入研究和理解软物质的各种性质必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简言之,软物质是处于固体与理想流体的复杂态物质,软物质对于外界微小扰动的敏感性、非线性相应、自组织行为等特征,决定了此类物质与通常的固体、气体和液体大不相同。软物质具有流体热涨落和固态的约束共存的新行为。体现了其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软物质的丰富内涵和广泛的应用背景引起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兴趣,是具挑战性和迫切感的重要研究方向,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软物质领域广阔、内容丰富,涉及几乎所有的现代探测手段,如: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低温电镜、X射线、中子散射、单分子操纵与检测、荧光技术等等。目前,对其研究已从宏观水平深人到分子级水平,尤其对其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由于相应体系的极端复杂性,人们对于软物质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1]种类播报编辑胶体与高分子软物质材料胶体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设计与控制在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软物质”概念的提出使胶体物质和软性高分子材料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两者的科学内容在‘软物质’的大框架内相互渗透;在纳米科技需求的驱动下,两者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高分子胶体是由单体通过乳液或微乳液聚合得到的,如今通过已有聚合物的自组装构建具有规则结构的软物质,已成为高分子和胶体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和有很好前景的主题。“软物质”的“弱扰动引起大变化”特征在材料制备和结构构筑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体系中的软物质软物质在生物体系中无处不在。生物膜、细胞中蛋白质的聚集态结构、蛋白质的折叠等均是软物质特性的反映。经过自然进化和选择,生物体系中软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具有最优化特性。生物体系中的一些现象至今尚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复现,实现仿生一直是材料学家的梦想。探讨生物体系中的一些软物质现象和问题将对了解生命现象、生命遗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以及对新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内容播报编辑低维物理和介观物理以量子阱、量子线、量子点、纳米环等为代表的低维结构,由于它们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尺寸小到纳米尺度范围,故电可称为低维纳米结构。低维物理的研究对象当前以量子点最为活跃和最受关注,而“量子点结构”与当前正在兴起的‘‘纳米结构”有着几乎相同或相近的范围和含义。纳米结构指尺度在1~100 nm范围内的原子集合体,它的大小介于分子和微米结构之间。所以可以说,低维物理同纳米结构物理有着某种平行和共生的关系。在低维物理中,量子点研究的进展非常迅速,表明它已成为低维材料科学与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前沿。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将对新一代量子功能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2]低维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当前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关键是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获得较窄的粒度分布。所需的设备也尽可能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制备要求一般要达到表面洁净,粒子的形状及粒径、粒度分布可控(防止粒子团聚),易于收集,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产率高等几个方面。磁学与磁性材料目前磁性材料的发展以跃进的态势进行。仅以磁存储材料为例,其存储信息密度以每30年1000倍的速度在增加。永磁体的磁能积也在急剧增加。因为相关性能的跳跃增加,因此每每发现的新磁性材料,冠以“巨”字词头,如巨磁矩材料、巨磁电阻材料、巨磁光偏转材料、巨磁致伸缩材料,等等。


      IP属地:广东3楼2024-09-24 11:13
      回复
        目 录第1章 信息光学的数学基础1.1 光学中常用的非初等函数1.2 光学中常用的初等函数1.3 函数的变换1.4 δ函数1.5 周期函数1.6 复数和复值函数习题1第2章 空域的傅里叶变换2.1 一维函数的傅里叶变换2.2 二维函数的傅里叶变换2.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2.4 傅里叶变换的MATLAB实现2.5 卷积和卷积定理2.6 相关和相关定理2.7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定理习题2第3章 线性系统和光场的傅里叶分析3.1 线性系统的概念3.2 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3.3 光场解析信号表示3.4 光场的复振幅空间描述3.5 光场的空间傅里叶分析3.6 函数抽样与函数复原习题3第4章 标量衍射理论4.1 从矢量电场到标量电场4.2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4.3 衍射在空间频域的描述4.4 衍射的菲涅耳近似和夫琅禾费近似4.5 菲涅耳衍射的计算4.6 夫琅禾费衍射的计算习题4第5章 光学系统的成像分析5.1 成像系统概述5.2 透镜的结构及变换作用5.3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5.4 透镜的空间滤波特性5.5 光学系统的一般模型5.6 衍射受限系统成像的空域分析习题5第6章 光学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6.1 光学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6.2 光学传递函数概述6.3 衍射受限相干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6.4 衍射受限系统非相干成像的传递函数6.5 线扩散函授和刃边扩散函数6.6 相干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的比较习题6第7章 部分相干光的干涉和衍射7.1 概述7.2 互相干函数和相干度7.3 空间相干性7.4 时间相干性7.5 准单色条件下的干涉和互强度7.6 互相干函数的传播和广义惠更斯原理7.7 范西泰特—策尼克定理及其应用习题7第8章 光学全息8.1 全息术概述8.2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8.3 基本全息图8.4 其他几种类型的全息图8.5 全息记录介质8.6 计算全息习题8第9章 光学信息处理技术9.1 引言9.2 相干光信息处理9.3 相干光信息处理的应用9.4 非相干光信息处理9.5 部分相干光信息处理9.6 非线性光信息处理习题9参考文献作者简介播报编辑余向阳,教授,博士,现在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工作,兼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超快过程、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信息光学、激光物理学和非线性光学理论与实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量子光学”、“光谱学”和“信息光学”等。在国内外刊物、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被EI收录50余篇。


        IP属地:广东4楼2024-09-24 11:18
        回复
          傅立叶光学(傅里叶光学)是现代光学的一个分支,将电信理论中使用的傅里叶分析方法移植到光学领域而形成的新学科。在电信理论中,要研究线性网络怎样收集和传输电信号,一般采用线性理论和傅里叶频谱分析方法。在光学领域里,光学系统是一个线性系统,也可采用线性理论和傅里叶变换理论,研究光怎样在光学系统中的传播。两者的区别在于,电信理论处理的是电信号,是时间的一维函数,频率是时间频率,只涉及时间的一维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在光学领域,处理的是光信号,它是空间的三维函数,不同方向传播的光用空间频率来表征,需用空间的三维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中文名傅里叶光学外文名Fourier optics类 别光学术语,现代光学的分支领 域空间滤波、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内容线性网络怎样收集和传输电信号方 法傅立叶分析方法目录
          1主要内容
          2应用领域
          3现代光学
          4变换关系
          5原理发展
          6参考书籍
          主要内容播报编辑60年代发明了激光器,使人们获得了新的相干光源后,傅里叶光学无论在理论和应用领域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傅里叶光学运用傅里叶频谱分析方法和线性系统理论对广泛的光学现象作了新的诠释。其主要内容包括标量衍射理论、透镜成像规律以及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光学系统性质等;应用领域播报编辑其应用领域包括空间滤波、光学信息处理、光学系统质量的评估、全息术以及傅里叶光谱学的研究等。现代光学播报编辑20世纪中叶,光学领域中发生了三件大事。那就是1948年全息术的诞生、1955年“光学传递函数”概念的提出和1960年激光的诞生。它们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波动光学出现突破性进展,一门新的前沿学科信息光学,又称傅立叶光学,从传统的经典波动光学中脱颖而出,并渗透到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傅立叶光学是现代光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之一。现代光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强光光学,又称非线性光学。变换关系播报编辑光栅衍射和傅立叶变换傅立叶光学是光学和通信学在信息论范畴内的统一,它们共同的数学基础是傅立叶分析。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复杂振动可以分解为许多简谐振动的叠加。一个复杂的波也可以分解为许多简谐波的叠加,完成这种分解并计算出各个简谐成分的振幅的数学方法叫做傅立叶分析,也称为傅立叶变换。可以利用光栅夫琅和费衍射来实现光信号的傅立叶变换。由光栅公式可知,光栅衍射一级主极大的衍射角sinφ=λ/d=λ·ν光栅衍射与傅立叶变换式中d为光栅常数;v=1/d表示光栅每毫米上有多少条线,称为光栅的空间频率。我们看到,光栅上刻痕越密(即d越小),v就越大,其一级主极大的衍射角越大,它会聚于光栅后面的透镜的焦平面上时,离中心的距离也越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设想一块光栅由d各不相同的几部分组成,利用夫琅和费衍射就可以将透过光栅中不同空间频率区域的光信号分开。事实上,光栅可以看为一种最简单的图像,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像可以看成是不同方位、不同空间频率的无数个光栅的组合,这就是光学傅立叶分析的基本思想。如果以复杂图像(物)作为衍射屏,用单色平行光照射,我们就可以在光栅衍射装置透镜Lz的后焦面上得到按物体的空问频率分开的衍射图样。接收屏上不同位置处的衍射图样对应屏的一定的空间频率。接收屏中心处与衍射屏上空间频率为零的成分,或称“直流”成分相对应,离中心距离越远处对应衍射屏上空间频率越高的成分。同时,衍射图样的光强分布与衍射屏各方位上不同空间频率成分的含量成正比。零频部分表示图像的平均亮度,低频率部分表示缓慢变化的背景及尺寸较大的轮廓,这些成分基本上决定了物体图像的形状和布局,而高频成分代表物体图像中急剧变化的部分和细节。也就是说,夫琅和费衍射装置是一个衍射屏空间频率函数的频谱分析器.我们以复杂图像作为衍射屏进行夫琅和费衍射实验,就在接收屏上实现了对复杂图像的光信息的傅立叶变换 [1]。原理发展播报编辑傅里叶光学原理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 1893 年阿贝(Abbe)为了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所做的努力。他提出一种新的相干成象的原理,以波动光学衍射和干涉的原理来解释显微镜的成像的过程,解决了提高成像质量的理论问题。 1906 年波特(Porter)用实验验证了阿贝的理论。 1948 年全息术提出, 1955 年光学传递函数作为像质评价兴起, 1960 年由于激光器的出现使相干光学的实验得到重新装备,因此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古老的光学进入了“现代光学”的阶段,而现代光学的蓬勃发展阶段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由于阿贝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考虑到光学成像系统与电子通讯系统都是用来收集、传递或者处理信息的,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起电子信息论的结果被大量应用于光学系统分析中。两者一个为时间信号,一个是空间信号,但都具有线性性和不变性,所以数学上都可以用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将光学衍射现象和傅立叶变换频谱分析对应起来,进而应用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分析中,不仅是以新的概念来理解熟知的物理光学现象,而且使近代光学技术得到了许多重大的发展,例如泽尼克相衬显微镜,光学匹配滤波器等等,因此形成了现代光学中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分支学科—傅里叶光学。


          IP属地:广东5楼2024-09-24 11:19
          回复
            “夹缝”中的太赫兹波,到底有多“宝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5日
            【字体:大 小】
              
              胡旻团队和三星堆修复研究室同行讨论交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晨 通讯员 罗莎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熟知的电磁波。而在电磁波光域中的红外频段和微波域中的毫米波频段之间,还有一种频谱范围在0.1~10太赫兹(THz)、波长在0.03~3毫米之间的电磁波,名为太赫兹波。
              曾经,它在电磁波家族里并不起眼儿,“左邻右里”分别是微波和红外线,相当于处于电子学和光子学的交叉领域。在“夹缝”中生存的太赫兹波,有一点“尴尬”。
              尤其当“邻居们”都在医学治疗、遥控、通信等领域“大展拳脚”之时,太赫兹波段更显“落寞”。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太赫兹波终于获得研究者的青睐,逐步在军事、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通信方面“小试牛刀”。
              近些年,出于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目的,原位、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越发被推崇和重视。继X射线、超声波、红外等电磁波技术后,太赫兹应用的主要关键技术——太赫兹成像和成谱技术,在给文物无损做“体检”,包括内部探测和材料成分分析上展现出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特殊“指纹”,分辨不同物质成分
              “与紫外、红外光相比,太赫兹辐射对很多介电材料和非极性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如陶瓷、木材、泥土、纸板等,而且对金属物体具有强烈的反射性。”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负责人胡旻表示,太赫兹辐射的光子能量只有X射线的百万分之一,对人体无害,更不会引起电离反应,破坏被检测的物体。
              相较于X射线,太赫兹对物体分层较为敏感。太赫兹脉冲辐射拥有皮秒级脉宽,能有效地进行时间分辨研究。无须切开所要探测的物体,研究者便可根据不同物质层次间反射回的信号,获得内部层位信息实现层析成像。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太赫兹波来说,物体也有专属的“指纹”,且能被它“识别”。
              太赫兹波频段覆盖了大量物质分子的转动能级与振动能级,不同的物质分子在太赫兹光谱上所呈现的吸收特征也不一样,具有指纹般的唯一性,所以被研究者称为“指纹谱”。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成谱技术鉴定和区分壁画上的脂类涂层,或者绘画作品上的颜料成分。”胡旻告诉《中国科学报》。
              与拉曼和红外波谱类似,很多染料或颜料成分在太赫兹波段都会“原形毕露”,因为各自分子结构于太赫兹波段有不同的反应,且振动频率不同,呈现在光谱上的共振吸收峰亦不同。
              除了成谱技术,在文物考古界,太赫兹成像技术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科学家利用Mini-Z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器对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献祭维斯塔》进行扫描成像分析后,在画作表层下发现了一处痕迹。
              经对比,其与戈雅以往的签名一致。研究者推断,这是画家用铅笔留下的,后被颜料、涂层和时间覆盖。相较于其他电磁波探测技术,太赫兹对物质分子组成较为敏感,所以铅笔字和周围画布以及颜料的结构,在反射成像中分别有了不同的“表达”,在画作完成的240年之后,被世人辨认了出来。
              “这是太赫兹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国外,特别是法国、意大利,将太赫兹技术用于古代画作检测较为常见。”同时胡旻认为,在国内,这项技术潜在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漆器、壁画、泥塑……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多样,太赫兹技术定能大显身手。
              借一双“透视眼”,看穿文物的秘密
              2019年,胡旻团队与浙江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展开交流,后续就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达成合作。其中一项合作内容就是对青铜器锈层的无损检测。
              青铜器由于埋藏环境影响,表面会覆盖复杂的锈蚀层。锈层多厚、成分如何、分层结构怎样,都可以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器进行测定。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中国科学报》见到了发射太赫兹脉冲的终端——控制着检测探头的机械臂,其内部程序由研究中心自主开发完成。
              系统启动后,机械臂会根据算法规划路径,沿着下方文物样品的法线,进行非接触式逐点扫描。“为了精准测定锈层厚度,或分层信息,机械臂会一直保持‘发射端-接收头’与样品表面的垂直。”胡旻介绍。
              “锈层厚度测量和激光测距的原理类似。”胡旻解释,不同点在于太赫兹波有穿透性,同一束波在样品内部不同界面都有相应的反射信号,并在时域太赫兹光谱上体现出不同的峰值。“采集两个峰值之间的延迟时间,结合光速、锈层折射率等信息,即可计算出锈层的厚度。”
              在三星堆3号坑中,研究者发现青铜器的锈蚀层上出现了罕见的嫩黄色,经化验确定其成分为罕见的铅锡黄。根据已知信息,14世纪初才出现人工制备的铅锡黄作为颜料用于珐琅器和油画。
              但铅锡黄的制备工艺复杂,对温度要求极高。研究人员不禁好奇,距今大约5000至3100年前的三星堆青铜器上,这抹黄从何而来?为此,研究中心对样品上铅锡黄的厚度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黄色锈层分布很均匀。“但谜底仍未揭晓。我们只能初步判断这抹黄的形成,可能是人为干预。”胡旻说,但其到底是作为颜料而制备的,还是在自然腐蚀中产生,都有待考古专家、历史学者进一步的讨论和研判。
              对青铜器锈层成分的检测,是研究中心承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铜锈层中氯化铜的成分对文物有腐蚀性,而氧化铜则会形成“保护膜”,延缓青铜器的腐蚀。因此,测定锈层性质,对文物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当机械臂将一束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光波打到锈层后,我们通过返回信号得到分子结构的指纹谱信息,就能反推其是无害锈还是有害锈。”研究中心成员、博士后张晓秋艳表示,研究中心目前也在收集和采买各种标准化的化合物样品,一一检测后逐步创建物质成分太赫兹指纹谱数据库,为鉴别工作提供参考。
              应用场景丰富,太赫兹技术未来可期
              除了对三星堆文物锈层进行无损检测外,研究中心还计划针对绘画类文物颜料成分老化进行监测研究。但要观察到颜料微观结构的变化,看透微纳米的世界,必须提高设备的分辨率。
              传统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技术受波长的衍射极限影响,成像分辨率只有几百微米,意味着太赫兹波在应用中只能“看清”300微米尺寸的物体,连头发丝都很难识别,更别说细如尘埃的颜料颗粒。
              基于长期的太赫兹技术理论和器件研究,2021年,胡旻和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套基于真空器件大功率辐射源的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显微系统,将太赫兹系统与原子力显微镜结合,利用原子力纳米级针尖将样品表面太赫兹近场散射出来,从而实现样品的太赫兹近场成像,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别。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研究者不仅轻松“拿捏”颜料颗粒物,还能“捕捉”单个蛋白质、单细胞、细菌,为生物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细菌辨识方法,也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张晓秋艳介绍,当医生怀疑患者被细菌感染时,一般会根据经验开药,但为了保证抗生素用药的准确性,还会采集疑似感染部分的标本,如血液、体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当长出致病菌后,再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便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用药。
              “但这项检测工作耗时久,因为细菌培养需要过程。”目前,张晓秋艳和团队成员针对这一问题,正在进行单细菌成像及识别,提高临床检测效率。
              另外,在口腔疾病诊断上,胡旻团队利用太赫兹技术也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他们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合作,正在研制太赫兹口腔早期龋齿检测仪器。
              “现在对龋齿患者的诊疗,可以由器械辅助,凭经验对牙齿表面的改变进行初步判断,或者利用X射线影像学手段进行查看,但对于早期轻度的、刚出现的早期龋变,X线片可能就不会显影。”胡旻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就能一窥患者龋齿早期状态,以及牙齿龋坏的深度,让患者免受拔牙之苦。
              除了上述的细菌成像、口腔医学外,胡旻认为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太赫兹技术应用场景,目前自己和团队,乃至整个研究领域对这一方面的探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正在从科学研究向产业化迈进,技术应用的挑战性和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而对于未来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言,太赫兹波所创造的可能性是不可预估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4-09-26 06:28
            回复
              什么是太赫兹波?太赫兹波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023-06-06 09:47 发布于:河南省
              太赫兹技术是一种利用太赫兹波进行通信、探测、成像、光谱等应用的技术。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 THz到10 THz范围的电磁波,波长大概在0.03 mm至3 mm之间。太赫兹波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如时尚性、安全性、光谱分辨能力等,使得它在医疗、安检、通信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来说明太赫兹技术是否对人体有害,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估。但是,根据一些已有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太赫兹技术对人体的可能影响。
              太赫兹辐射是一种非电离辐射,其光子能量低于可见光和紫外线,不会像X射线那样破新人体细胞和DNA结构,因此不会引起病变或遗传变异。这是太赫兹技术相对于X射线技术的一个优势,也是太赫兹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被视为一种潜在替代方案的原因之一。

              太赫兹辐射可以穿透一些非金属和非极性材料,如衣服、纸张、塑料等,但是对水分子、金属和强极性时尚等有强烈的吸收和反射。由于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太赫兹辐射很难穿透人体深层组织,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皮肤表面1-3mm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太赫兹技术在安检领域可以用来发现行人身上隐藏的违禁物品,但是在医疗领域无法用来时尚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
              太赫兹辐射对皮肤表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即太赫兹辐射被皮肤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导致皮肤温度升高。这种热效应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取决于太赫兹辐射的功率密度、持续时间、频率、波形等参数,以及人体皮肤的青春度、耐受度、恢复能力等因素。一般来说,如果太赫兹辐射的功率密度低于国际安全标准(如ICNIRP或IEEE),并且持续时间不长,那么太赫兹辐射对人体皮肤的热效应是可以忽略的或者是可逆的。但是,如果太赫兹辐射的功率密度过高或者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太赫兹辐射可能会导致人体皮肤的灼伤、水肿、红斑、炎症等不良反应。
              除了热效应外,太赫兹辐射是否还有其他的生物效应,如电效应、化学效应、激发效应等,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和结论。一些实验室研究表明,太赫兹辐射可能会影响人体细胞膜的通透性、电位和功能,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等过程。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如实验条件与实际环境的差异、实验结果与生理意义的关联、实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的有效性等。因此,太赫兹辐射对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非热效应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和严谨评估。
              我们可以认为,在合理控制太赫兹辐射的参数和条件下,太赫兹技术对人体的危害是可以降低或者避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太赫兹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加强相关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工作。


              IP属地:广东7楼2024-09-26 06:31
              回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超低成本电池阴极材料研发成功2024-09-25
                通过操纵光子动量 纯硅光学性能提升四个数量级2024-09-25
                新一代植物绝缘油通过13项型式试验2024-09-25
                德拟推出全球首台移动量子计算机2024-09-24
                紧凑型“基因魔剪”实现高效编辑2024-09-24
                量子物理学赝能隙难题获突破2024-09-24
                研究发现绿叶蒸腾可诱导水伏发电2024-09-23
                自制“橡皮泥”可读取人体电信号2024-09-23
                我国稳态强磁场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2024-09-23
                可靠逻辑量子比特的规模化计算创建2024-09-20
                4.1万亿次!类脑设备运算能效创新纪录2024-09-20
                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发布2024-09-20
                医用同位素镭-223和锕-225分离制备获重要进展2024-09-19
                英着手设计全球最大暗物质探测器2024-09-19
                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2024-09-19
                植物R基因抗病性新机制揭示2024-09-18
                两种医用同位素分离纯化效率显著提高2024-09-18
                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有了新方法2024-09-18
                火眼金睛!清华大学团队研发新型超级显微镜2024-09-14
                我国首个脑血管病大模型问世


                IP属地:广东8楼2024-09-26 06:32
                回复
                  2025-08-29 12:46: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科学家发现未知磁性超导态2024-09-12
                  能解码运动意图的假肢问世2024-09-12
                  多功能碳纤维结构电池研制成功2024-09-12
                  镍钛合金“变身”为超坚固弹性材料2024-09-11
                  分子工程新技术造出复杂类器官2024-09-11
                  超表面元件加神经网络创建多维“视野”相机2024-09-11
                  宇宙深空黑暗程度精确测得2024-09-10
                  “新明珠39”号整船“披挂”国产碳纤维材料下水2024-09-10
                  “既强且柔”的奇异金属研制成功2024-09-10
                  研究人员首次构造产生光学能流斯格明子2024-09-09
                  科学家成功展示核钟所有关键技术2024-09-09
                  可移植人类血液干细胞在实验室制成2024-09-09
                  天津大学:半导体装备关键耗材国产化获技术突破2024-09-06
                  解码“基因宝藏”:最完整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出炉2024-09-06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2024-09-06
                  利用“原子积木”他们首次搭建拓扑量子磁体2024-09-05
                  超宽带太赫兹偏振复用器问世2024-09-04
                  AI工具精准描述细胞代谢状态2024-09-04
                  纯度99.99995%以上石墨产品开发成功2024-09-04
                  新材料可延长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制氢寿命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利用蜘蛛丝特性改进蚕丝蛋白结构 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柔软“贴身”不怕水2024-09-03
                  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生物打印设备发布2024-09-03
                  五万个人类结状DNA现“真容”2024-09-02
                  真菌和计算机组合机器人问世2024-09-02
                  太阳低层大气爆发式快磁重联触发机制揭示2024-09-02
                  生物衍生风力涡轮机叶片制成2024-08-30
                  地球存在双极电场首次证实2024-08-30
                  全球首个月球专业大模型亮相2024-08-30
                  非常规界面超导体研制成功2024-08-29
                  事件视界望远镜实现地表最高分辨率观测2024-08-29
                  热带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背后的气候密码解开2024-08-29
                  纳米超表面实现对热辐射精确调控2024-08-28
                  新催化剂一步将甲烷转化为甲醇2024-08-28
                  我科研人员开发出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火星电池”2024-08-28
                  新技术可高速大面积沉积纳米薄膜2024-08-27
                  自展开能降解脑电极面世2024-08-27
                  3D生物打印复合材料完美修复骨组织及软组织2024-08-27
                  自供电“虫子”可掠过水面探测数据2024-08-26
                  微型二维材料调控平台面世2024-08-26
                  展现人脑如何处理信息 神经元产生“共同涟漪”过程揭秘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新技术实现全方位DNA数据存储和计算功能2024-08-23
                  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研制成功2024-08-23
                  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又有新发现 一吨月壤有望生产超五十千克水2024-08-23
                  突破时间分辨率极限 阿秒显微镜可抓拍运动电子图像2024-08-22
                  核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三电荷钍-229离子衰变寿命测得2024-08-22
                  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2024-08-22
                  量子信息和传统数据实现同一光纤传输2024-08-21
                  新方法唤醒大脑休眠干细胞2024-08-21
                  天地协同探索合金“混溶”奥秘2024-08-21
                  纳米镀膜给电子产品穿上防水“外衣”2024-08-20
                  叶状聚光器可大幅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2024-08-20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存储2024-08-20
                  新显微镜从细胞层面实时观察神经元活动2024-08-19
                  为微米级设备供电的锌空气电池面世2024-08-19
                  中心黑洞是星系形成演化重要“推手”2024-08-19
                  室温下打印金属氧化物薄膜实现2024-08-16
                  我科学家发明新型“热发射极”晶体管2024-08-16
                  植物性状变化对湿地碳汇功能的调控作用发现2024-08-16
                  超冷原子传感技术成功检测太空环境变化2024-08-15
                  硅光子芯片让“量子罗盘”更小更精确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大脑推理神经过程首次阐明2024-08-15
                  中俄合作研发出新型制氢催化剂2024-08-14
                  新发现可延长水系电池使用寿命2024-08-14
                  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关键技术指标实现突破2024-08-14
                  人体蛋白质折叠质控调节器找到2024-08-13
                  新能源测量装置破解宽频振荡难题2024-08-13
                  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团队:用微生物修复岩土文物2024-08-13
                  大脑神经元能在梦中继续演练2024-08-12
                  5纳米分辨率荧光显微镜面世2024-08-12
                  高性能超导导线制成2024-08-12
                  我科学家开发出面向低功耗芯片的绝缘材料2024-08-09
                  多组学研究识别出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2024-08-09
                  一种全新高频声子源参量锁定技术提出2024-08-09
                  对肿瘤突变作用特殊环状RNA成癌症诊疗研究新热点2024-08-08
                  “太极-Ⅱ”光芯片首次实现大规模光训练2024-08-08
                  “Real+”技术炫酷呈现“岩壁上的芭蕾”2024-08-08
                  科研人员成功分离培养新型产甲烷古菌2024-08-07
                  人工智能新模型可解码DNA隐藏“语言”2024-08-07
                  抗衰老治疗研究获突破 再生基因移植恢复干细胞活力2024-08-07
                  超声波空化技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
                  3D打印制出“心脏创可贴”2024-08-06
                  生物系统量子模拟首次实现2024-08-06
                  具明亮基态激子的半导体纳米晶体发现2024-08-05
                  捕获原子充当晶体管 新型纳米光子电路显示量子网络潜力2024-08-05
                  离子管理膜可抑制锂金属阳极锂枝晶生长2024-08-05
                  向金属“借位错”让陶瓷可拉伸2024-08-02
                  吸光率达99%的超黑木材制成2024-08-02
                  极紫外光刻新技术问世2024-08-02
                  非侵入性设备首次记录迷走神经活动2024-08-01
                  应对未来数据传输挑战 适合量子技术应用的特种光纤问世2024-08-01
                  我科学家发现可能蕴含第一代恒星的候选星系2024-08-01
                  微波辐射方法提供新解决方案 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瓶颈获突破2024-07-31
                  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地震波大模型“谛听”发布2024-07-31
                  首个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2024-07-31
                  新型软机械手实现毫米级控制精度2024-07-30
                  “跳舞分子”能快速修复软骨细胞2024-07-30
                  “改造”后的弓形虫有妙用2024-07-30
                  “基因魔剪”将B细胞变成抗体工厂2024-07-29
                  “时空元表面”可调控光束频率和方向2024-07-29
                  新方法制备出大面积长效稳定钙钛矿电池


                  IP属地:广东9楼2024-09-26 06:41
                  回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世界首个原子级量子传感器问世2024-07-26
                    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热电材料研发成功2024-07-26
                    我科学家观测到宇宙最高能量伽马谱线2024-07-26
                    新方法造出目前重量第三的元素2024-07-25
                    移植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有了“近道”2024-07-25
                    云南天文台探测到超新星激波突破信号2024-07-25
                    新技术用磁场调控大脑特定回路2024-07-24
                    我学者构建新型人工肝脏和肝脏组织模型2024-07-24
                    月壤中发现富含水分子的矿物2024-07-24
                    木星大红斑形状变化部分原因揭示2024-07-23
                    调节细胞衰老的RNA分子发现2024-07-23
                    无溶剂干电极可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2024-07-23
                    蚂蚁视觉系统助力微型机器人自主导航2024-07-22
                    基因组编辑方法成功治疗小鼠遗传性耳聋2024-07-22
                    科学家成功观测双光子空间波函数动力学演化2024-07-22
                    迄今最精确顶夸克质量值测得2024-07-19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2024-07-19
                    世界最轻最小纯自然光供能微型飞行器研制成功2024-07-19
                    μ子编组技术将带来更强粒子加速器2024-07-18
                    国内首个内置式转向架产品发布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我国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2024-07-18
                    新型谐振器能高效生成纠缠量子对2024-07-17
                    世界最小尺寸斯格明子赛道器件单元制备成功2024-07-17
                    我科研团队实验揭示碳酸钠是控制稀土迁移与富集关键因素2024-07-16
                    AI模型可提供快速可靠的心脏健康评估2024-07-16
                    新太空服可将体液回收成水2024-07-16
                    我科研团队首创程序化交流电合成新技术2024-07-15
                    新型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在-60℃工作2024-07-15
                    星地异构移动性管理技术获新进展2024-07-15
                    最大规模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构建2024-07-12
                    新材料兼具出色塑性变形能力与优异热电性能2024-07-12
                    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成功搭建2024-07-12
                    中国科学家首创晶体制备新方法2024-07-11
                    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首次构建2024-07-11
                    传感器能在3D生物打印组织内定位2024-07-10
                    新方法解决超高温极端环境应变场测量难题2024-07-10
                    新技术首次实现以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2024-07-10
                    韦布首次在宇宙中发现“悬空”冰2024-07-09
                    首个全功能免疫系统动物模型创建2024-07-09
                    复旦大学研制出一种功能型光刻胶
                    氮气与烯烃首次直接合成烷基胺2024-07-08
                    科学家成功解码“材料基因组”2024-07-08
                    我学者提出新型类脑计算方案2024-07-08
                    首个可开源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开发成功2024-07-05
                    我国空间站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2024-07-05
                    中国散裂中子源高分辨中子衍射仪出束2024-07-05
                    科学家提出“时光动画”新方法?揭示银河系暗物质晕形状2024-07-04
                    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低且性能佳2024-07-04
                    我国空间站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2024-07-04
                    四种新工具全力“捕捉”引力波2024-07-03
                    AI系统绘出“多彩”大脑布线图2024-07-03
                    超快网络流算法问世2024-07-03
                    声波阵列用“声镊”精准移动物体2024-07-02
                    飞行中分辨率最高伽马射线传感器制成2024-07-02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全环贯通2024-07-02
                    首个多人细胞大脑3D模型问世2024-07-01
                    标准商用光纤数据传输创纪录2024-07-01
                    太阳磁场起源有新说2024-06-28
                    骨髓转化白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2024-06-28
                    首台实用型芯片级钛宝石激光器问世
                    一体化海水直接制氢新模式构建成功2024-06-27
                    新平台可绘制亚细胞精度的组织3D图2024-06-27
                    “RNA桥”实现下一代基因组设计2024-06-27
                    复杂灵芝多糖实现高效合成2024-06-26
                    最大活跃DNA转座子数据集构建2024-06-26
                    利用血液发电并测量电导率 新型芯片可快速监测健康情况2024-06-26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2024-06-25
                    超越CRISPR 精确切割靶点插入序列 新基因编辑工具SeekRNA面世2024-06-24
                    新型组合食品实现“米肉合一”2024-06-24
                    我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2024-06-24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风车型”三通道LED诱导荧光探测器2024-06-21
                    集成数千原子量子比特的半导体芯片问世2024-06-21
                    新材料“玻璃凝胶”既坚硬又可拉伸2024-06-21
                    3D打印真空系统或能“捕捉”暗物质2024-06-20
                    新技术增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功能2024-06-20
                    高性能铝合金导线研发获突破2024-06-20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创建虚拟动物模型2024-06-19
                    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首次实现2024-06-19
                    新型辐射冷却织物可抵御城市高温2024-06-18
                    顶夸克间存在量子纠缠首获证实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9-26 06:41
                    回复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我学者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新模式2024-06-18
                      自主研发新型氧化钌温度计起测温度刷新纪录2024-06-17
                      新研究破译昆虫嗅觉“密码”2024-06-17
                      我国科学家创造出“无摩擦力”的冰2024-06-17
                      新技术平台实现人脑半球完整成像2024-06-1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获极大提升2024-06-14
                      “羲和号”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2024-06-14
                      科学家突破复杂糖链制备难题2024-06-13
                      光子芯片上掺铒波导激光器面世2024-06-13
                      两种液态金属间热电效应首次测到2024-06-13
                      运用计算机视觉新方法 电子材料筛选速度提升八十五倍2024-06-12
                      科学家用AI造出最强铁基超导磁体2024-06-12
                      反铁磁多层膜全电学调控实现2024-06-12
                      “折纸细胞”极端变形能力揭秘2024-06-11
                      希格斯机制获“磁颤”概念全新诠释2024-06-11
                      太阳黑子本影波驱动源揭示2024-06-1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实现医学数据在生物DNA分子中存储2024-06-07
                      细胞用量大幅减少 新技术提升单分子DNA测序水平2024-06-07
                      磁性大质量恒星“现身”麦哲伦星系2024-06-07
                      制备耐高温超强铝合金有了新方法2024-06-06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科研人员为多倍体基因组组装另辟蹊径—— 用量子计算破译“生命密码”2024-06-06
                      神经机器模型能翻译200种语言2024-06-06
                      清华大学研制出世界首款具仿生三维架构电子皮肤2024-06-06
                      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首次形成 有望催生新型量子计算机2024-06-05
                      大模型时代,开拓人工智能“新蓝海”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查2024-06-05
                      临床专家携手药企的一次胜利——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小分子靶向药获批上市2024-06-05
                      新成像技术“透视”晶体内部结构为开发新光子材料开辟新路2024-06-04
                      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实现2024-06-04
                      我团队在随机激光中观察到光子霍尔效应和光子磁阻2024-06-04
                      嫦娥六号月背软着陆背后的硬技术2024-06-03
                      双中子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2024-06-03
                      我科学家研发出毫瓦级超低功耗类脑芯片2024-06-03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2024-05-31
                      我实现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2024-05-31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编织晶界2024-05-31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2024-05-30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2024-05-30
                      新“访问”方式让人脑活动可视化2024-05-30
                      1.2克微型机器人可“爬”出复杂轨迹2024-05-30
                      可重构4D打印领域取得新进展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我国首次实现鸡冷冻卵巢组织活体复原2024-05-29
                      新方法制备出高品质二维晶体薄膜2024-05-29
                      新型光控脑细胞“开关”问世2024-05-28
                      爱因斯坦的预测又对了 黑洞周围存在“暴跌区域”首次证实2024-05-28
                      新型室温磷光材料可持续发光49秒2024-05-28
                      山西大学团队用图调控网络实现高性能点云分割2024-05-27
                      首个室温拓扑量子模拟器问世2024-05-27
                      神经与精神疾病单细胞水平研究结果重磅发布2024-05-27
                      X射线激光器发射有史以来最强脉冲2024-05-24
                      “防护衣”保障锂电池-79℃低温环境高效放电2024-05-24
                      国产扫描探针显微镜获得六角冰原子级分辨图2024-05-24
                      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2024-05-23
                      识别情绪的大脑回路发现2024-05-23
                      我首次实现任意量子时序关联选择性测量2024-05-23
                      二维材料可在室温下保存量子信息2024-05-22
                      拥有全功能血脑屏障的“迷你”大脑问世2024-05-22
                      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发布2024-05-22
                      较高温度下超导性起源研究获突破2024-05-21
                      科学家揭示蛋白质折叠构象过程2024-05-21
                      我科研团队应用卫星影像实现地质灾害精准预测
                      国产量子计算机核心部件实现突破2024-05-20
                      韦布望远镜定格最遥远黑洞合并事件2024-05-20
                      掺杂空气可让有机半导体更导电2024-05-20
                      蓝藻中关键酶可“吞噬”二氧化碳2024-05-17
                      脑机接口新设备实时解码脑内语音信号2024-05-17
                      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成功构建2024-05-17
                      软体机器人能轻松爬过环路和弯道2024-05-16
                      太阳能热捕集装置获得超1000摄氏度高温2024-05-16
                      城域量子计算机网络实现突破2024-05-16
                      小型激光设备创质子加速能量新纪录2024-05-15
                      新研究探讨听觉与行动的关联2024-05-15
                      我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晕里存在巨大磁环2024-05-15
                      新型生物抑菌剂可防治“植物癌症”2024-05-15
                      深圳先进院自主研发多视角4D人脸成像系统2024-05-14
                      修复受损肝脏的新型细胞发现2024-05-14
                      新策略可提升无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024-05-14
                      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驱动机制被揭示2024-05-13
                      海藻与细菌“内共生”出新细胞器2024-05-13
                      新型声学材料让无线设备更小更高效2024-05-13
                      两个空穴自旋量子比特间作用实现可控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9-26 06:41
                      回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我学者实现金属团簇“油到水”相转移的荧光调控2024-05-11
                        我国首台专用于行星际闪烁监测的望远镜建成2024-05-11
                        大脑“信息高速公路”类器官模型面世2024-05-10
                        新研究克服量子隐形传态中的环境噪声2024-05-10
                        人脑皮层片段纳米级分辨率重建图发布2024-05-10
                        光镊阵列成功操控单个多原子分子2024-05-09
                        科学家制成世界上最纯净的硅2024-05-09
                        法国托卡马克装置创下聚变反应新纪录2024-05-09
                        我国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2024-05-08
                        国内1000兆帕级高强钢引水钢岔管研制成功2024-05-08
                        新型激光雷达:清除飞行中的“隐形杀手”2024-05-08
                        心脏微血管实现亚毫米分辨率成像2024-05-07
                        他们让光子跳出霍尔舞步2024-05-07
                        神经形态人工触角实现“蚂蚁级”感知2024-05-07
                        耐600℃高温存储器问世2024-05-06
                        量子模拟突破:原子间距缩小至50纳米2024-05-06
                        日珥精细结构和动力学研究获进展2024-05-06
                        新研究让万亿害虫难逃“天眼”2024-04-30
                        让A型血、B型血变成O型血 能转换血型的组合酶问世2024-04-30
                        新型原子钟为船舶精确校时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冷冻电镜粒子筛选新算法获国际认可2024-04-29
                        以水和盐为介质的人造突触面世2024-04-29
                        我国推力最大液体动力点火试验成功2024-04-29
                        动物实验表明:合成神经回路恢复大脑功能有希望2024-04-28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亮相2024-04-28
                        新大模型可根据文本生成高清视频2024-04-28
                        新型二维材料能高精度低损耗操纵光2024-04-26
                        拥有DNA的人造细胞支架合成2024-04-26
                        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人“通通”亮相2024-04-26
                        太空中一种新分子“现身”2024-04-25
                        首台量子气体显微镜可对单个锶原子成像2024-04-25
                        科学家创造出新型一维超导体2024-04-25
                        我科研团队提出约束公共不变子空间新概念2024-04-24
                        “太空飞毯”二维展开关键技术完成攻关2024-04-24
                        研究发现高效提取宇宙学信息新途径2024-04-24
                        多个单光子间量子干涉获证2024-04-23
                        科学家为黑洞做“断层扫描”2024-04-23
                        我科研人员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2024-04-23
                        铌三锡超导电子加速器首次实现稳定载束2024-04-22
                        能识别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小分子 AI将帕金森病药物设计提速十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量子互联网关键连接首次实现2024-04-22
                        我科学家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2024-04-22
                        纳米缝合让复合材料更轻更坚韧2024-04-19
                        最大神经形态计算机研制成功2024-04-19
                        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问世2024-04-19
                        双光梳光声光谱共振探测研究取得进展2024-04-18
                        基于声波能构建可重构光计算模块2024-04-18
                        单原子层薄金片首次制成2024-04-18
                        微型植入式脑刺激器仅豌豆大小2024-04-17
                        迄今拍照速度最快相机面世2024-04-17
                        科研人员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新方法2024-04-17
                        研究捕捉到银河系棒共振的化学和运动学信号2024-04-16
                        无线通信新型超材料天线问世2024-04-16
                        新型敷料能快速导出伤口黏液2024-04-16
                        绕开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限制 超灵敏热探测器精确读取量子比特2024-04-15
                        人类中心粒组装实现可视化2024-04-15
                        “中国天眼”发现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高度随机2024-04-15
                        新的力控装置可调节多种分子释放2024-04-12
                        新技术实现太赫兹波“绕障”传输2024-04-12
                        W玻色子宽度获迄今最精确测量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9-26 06:42
                        回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新型组织工程支架助软硬组织界面一体化再生2024-04-11
                          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2024-04-11
                          激光诱导非磁性材料室温下产生磁性2024-04-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2024-04-10
                          绿色新法用杨树制造扑热息痛2024-04-10
                          肌肉驱动机器人有了柔软灵活的“骨骼”2024-04-10
                          日本开发在磁场下实现电阻开关效应的半导体器件2024-04-09
                          人类神经元研究新模型面世2024-04-09
                          高速量子光载射频通信研究取得进展2024-04-09
                          国内首例多基因编辑猪肾成功移植人体2024-04-08
                          我科研人员在番茄中发现作物高产“开关”2024-04-08
                          中国科大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2024-04-08
                          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获突破2024-04-07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2024-04-07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智能穿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研制...2024-04-07
                          有破有立:科学家揭示记忆形成机制2024-04-03
                          科学家实现光介导细胞内大分子合成2024-04-03
                          “语音引擎”可从15秒样本复制原声2024-04-02
                          迄今世界最强激光器启动2024-04-02
                          我自研高精度温盐深仪完成深海比测试验
                          新方法“近乎完美”控制单原子2024-04-01
                          调控车厘子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找到2024-04-01
                          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热亚矮星形成机制2024-04-01
                          新技术实现电子相位信息直接观测2024-03-29
                          真菌中发现进化“临界点”2024-03-29
                          “特殊望远镜”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2024-03-2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型无液氦式绝热量热仪研制成功2024-03-28
                          科学家探测到迄今已知最微小“星震”2024-03-28
                          质子对撞中首次观察到光子变陶子2024-03-28
                          量子点源产生近乎完美纠缠光子对2024-03-27
                          基于量子干涉的单分子晶体管面世2024-03-27
                          我科研人员发现高速火星离子逃逸现象2024-03-27
                          超小型编辑器实现高效编辑动物基因2024-03-26
                          新方法使纠缠实验触及众多纠缠度量2024-03-26
                          我科研团队找到对抗耐药结核病“新武器”2024-03-26
                          迄今最详细人类血液干细胞图谱出炉2024-03-25
                          我团队发现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损伤的“子弹”2024-03-25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2024-03-25
                          人工纳米流体突触可实现存内计算2024-03-22
                          探索土卫二的蛇形机器人问世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单个颗粒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实现2024-03-22
                          “类脑”无线网络可处理数千微芯片数据2024-03-21
                          “量子龙卷风”吹开黑洞研究之门2024-03-21
                          最小资源消耗的量子态分辨实现2024-03-21
                          太空培育类器官或带来疾病新疗法2024-03-20
                          迄今最大三维宇宙地图发布2024-03-20
                          开放光量子行走的高效机器学习成功实现2024-03-20
                          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2024-03-19
                          新方法鉴别出两种极端微生物2024-03-19
                          最新研究挑战宇宙暗物质存在理论2024-03-19
                          将三维材料变二维 合成新型极薄材料的方法问世2024-03-18
                          DNA纳米机器为血栓精准给药“探路”2024-03-18
                          膨润土固沙和生态治理新技术研发成功2024-03-18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2024-03-15
                          人工智能将喉部肌肉运动转为语音2024-03-15
                          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发现电子和声子的强相互作用2024-03-1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一种高强度多功能生物组织贴片2024-03-14
                          研究人员破解蛋白质测序难题2024-03-14
                          我国重型车辆液氢储供关键技术获突破2024-03-14
                          俄提出描述伤口愈合的数学模型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类器官成功模拟孕晚期发育2024-03-13
                          科学家开发出生命的“人造构件”2024-03-13
                          我国高校研发能够精准识别血栓的纳米递药机器2024-03-12
                          新方法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2024-03-12
                          我国大口径沉积物柱状取样技术取得新突破2024-03-11
                          萤火虫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被揭开2024-03-08
                          科学家报告电子在液态水中的实时运动2024-03-07
                          多尺度浸入式新策略实现3D打印心脏2024-03-06
                          科学家首次利用羊水培育出类器官2024-03-06
                          新型固体材料可取代液体电解质2024-03-06
                          用AI“复刻”消失的气味2024-03-05
                          我科学家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2024-03-04
                          迄今最重超大质量黑洞对发现2024-03-04
                          纳米粒子“纠缠”突破量子极限2024-03-04
                          我学者首次提出移动催化概念2024-03-01
                          新型锂电池在-70℃到60℃环境下“充放自如”2024-03-01
                          世界最轻头戴式荧光显微镜问世2024-03-01
                          纳米“光镊”可捕获和操纵噬菌体2024-02-29
                          空气环境中制备钙钛矿电池技术获突破2024-02-29
                          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通过验收 模拟装置把空间站“搬”到地球上


                          IP属地:广东13楼2024-09-26 06:42
                          回复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人造蜘蛛腺纺出“自然丝”2024-01-24
                            集成元件技术可用于人工神经网络2024-01-24
                            我学者首次大规模揭示小细胞肺癌蛋白组学图谱2024-01-23
                            氪原子首次捕获并形成一维气体2024-01-23
                            量子半导体器件实现拓扑趋肤效应2024-01-23
                            锡基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提升至11.6%2024-01-22
                            我团队找到二维双层扭角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制备新方法2024-01-22
                            DNA“手”组装先进纳米粒子材料2024-01-22
                            研究发现一种更健康的肉类脂肪替代物2024-01-19
                            新型双功能催化剂有望高效生产绿氢2024-01-19
                            新探针可高清记录深脑活动2024-01-19
                            二维重费米子材料首次创建2024-01-18
                            我科研团队成功合成秋水仙碱前体2024-01-18
                            我学者用超表面实现平面内纳米位移光学感测2024-01-18
                            新软体机器人可同时进行三种行为2024-01-17
                            长寿固态量子比特实现有新法2024-01-17
                            我学者观测到一类高阶非厄米奇异点结构2024-01-17
                            新技术在水溶液中精确掺杂有机半导体2024-01-16
                            世界首批光动力酵母菌株闪亮登场2024-01-16
                            电解水制氢将有高稳定性析氧催化剂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国产新型传感器助力作物育种2024-01-15
                            新方案实现信号传输中光学损耗补偿2024-01-15
                            超高强度陶瓷材料可耐2000℃高温2024-01-15
                            新仪器可研究氨生产催化反应机理2024-01-12
                            透明植入物可读取大脑深层神经活动2024-01-12
                            我国科学家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2024-01-12
                            胎儿脑组织首次在体外生长出脑类器官2024-01-11
                            血红蛋白作催化剂的电池原型面世2024-01-11
                            新型固态电池充满电仅需几分钟2024-01-11
                            新一代碱基编辑器问世2024-01-10
                            先导编辑系统可恢复动物部分视力2024-01-10
                            我国动车组海量数据车地协同分析技术获突破2024-01-10
                            绿色水基化纳米农药创制成功2024-01-09
                            新技术让水下机器人拥有“触觉”2024-01-09
                            在光子芯片上减慢光速新方法找到2024-01-09
                            重原子核内胶子结构研究获进展2024-01-08
                            我科研人员找到天然强效胆固醇降解剂2024-01-08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2024-01-08
                            过度氧化诱发的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研究获进展2024-01-05
                            我国科学家用气凝胶织出“北极熊毛衣”
                            科学普及
                            科技前沿
                            科学博览
                            科普活动
                            科普影视
                            美研究人员合成能杀死细菌的新型聚合物2024-01-04
                            新电极材料可助力海水高效电解2024-01-04
                            神经元调控大脑血流新路径揭示2024-01-04
                            科研人员开发新型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2024-01-03
                            我科研团队发现黄瓜成株期耐热性新基因2024-01-03
                            无须手术,体内自组装系统有效连接神经末梢2024-01-02
                            兰州大学研发“华羊芯”绵羊育种芯片2024-01-02
                            我观测到非厄米复合量子系统在奇异点纠缠相变2024-01-02
                            世界首台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建成 实现蓝黄红三通道同时出光2023-12-29
                            新研究解析人脑多区域时空发育转录组图谱2023-12-29
                            新型超快光脉冲原位表征技术问世2023-12-29
                            全光开关处理器比传统芯片快千倍2023-12-28
                            新算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量子语言2023-12-28
                            人工智能展示类脑记忆形成过程2023-12-28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极地装备结构冰载荷数值仿真软件发布2023-12-27
                            科学家提出“鼻内口罩”新策略2023-12-27
                            新技术将太赫兹波放大3万多倍2023-12-27
                            科学家合成第二硬材料2023-12-26
                            人工智能带来数学新发现2023-12-26
                            红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最大外量子效率刷新纪录
                            我科研人员制备出全天候人体热管理系统2023-12-25
                            固态钠电池实现创纪录金属循环率2023-12-25
                            几分钟成功复现诺奖成果 人工智能科研机器要来了?2023-12-25
                            气凝胶织就轻薄超保暖“北极熊毛衣”2023-12-22
                            中高熵合金单原子3D图首次创建2023-12-22
                            新工具低成本快速创造合成染色体2023-12-22
                            阳光驱动的新型个人体温调节衣物系统问世2023-12-21
                            人鼻中发现新型抗生素物质2023-12-21
                            新型类脑晶体管模仿人类智能2023-12-21
                            最具希望高温超导二极管或出现2023-12-20
                            我母乳结构脂肪生产关键技术获突破2023-12-20
                            茶多酚新材料可有效清除耐药菌感染2023-12-20
                            俄研究提高替代能源效率新法2023-12-19
                            “吞吐氢气”材料可作核聚变防火墙2023-12-19
                            科学家揭示一种致癌蛋白的秘密2023-12-19
                            中国天眼巡天成果上新2023-12-18
                            中国科学家在纳米金属领域取得新突破2023-12-18
                            量子计算首次使用单分子作为量子位2023-12-18
                            基于调频的光子探测新技术面世2023-12-15
                            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知识新途径 大语言模型对著名数学问题有“新见解”2023-12-15
                            首页
                            28/272
                            尾页
                            主办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IP属地:广东15楼2024-09-26 06:43
                            回复
                              2025-08-29 12:40: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北斗”发力 动态厘米级定位来了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字体:大 小】
                                科技日报上海5月17日电 (记者高博)导航软件将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在左转车道。5月16日晚,“天音计划”星地一体高精度时空服务(以下简称“天音计划”)在上海发布。误差只有几个厘米的动态高精度定位服务,即将在全球推广。
                                “天音计划”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实时无缝的高精度时空服务,是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中国方案。它包括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星基增强系统、星地一体融合能力和千寻位置的全球站网系统。
                                16日晚的发布现场,一台自动割草机器人沿着两米见方的框架行走,会场大屏幕上,其卫星定位点组成了清晰的正方形轨迹。一段录像显示,汽车使用千寻定位,轨迹平滑,看不出误差;相比之下,传统导航定位轨迹摆动幅度达十几米。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表示,其基于星地一体技术的FindCM定位服务,精度是2—5厘米,而行业最重视的“首次定位时间”被缩短到了5秒。可以预见,新一代定位服务,将成为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等领域变革的基础。
                                千寻位置副总经理李戈杨说,之所以大大缩短首次定位时间,主要因为国内建设了2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这些站点配合卫星,为用户提供信号。
                                千寻位置还在全球建设和接入了120个海外地基增强站点。“天音计划”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互联网双路播发,将为全球包括沙漠、海洋、高空等无网络覆盖区域、网络覆盖断续的区域提供7×24小时高可用的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预计服务将在2021年覆盖全球。


                              IP属地:广东16楼2024-09-26 0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