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根据这大半年的入坑经历写了一篇鉴定文章,抛砖引玉,希望各路大神指导补充,小弟再收录校准修订后公布与贴吧,给新手朋友们一个入门鉴定指导,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以下为正文:
古钱币真伪鉴定方法与判别标准(行用钱)
第一部分:鉴定方法
一、核心:大量过手、眼,从书法、雕工的角度培养“感觉”
二、步骤:
1.以“假”心态切入,找对的地方
2.看“包浆”状态判断钱币存于世的状态,继而看是否符合存世状态的标准
3.看“制式”,其中包括“铜质”“文字”、“地章”、“外郭”、“穿口”五大项
4.看“磨损”程度,重点在穿口、边道
第二部分:判别标准
一、钱币存于世的状态
1.传世:特指从未入土过的钱,长期与空气、人接触,包浆状态应是温润的、自然的、深色的污垢状态,如果传世状态钱币的包浆看起来“扎眼”,那么大概率是做假的包浆,判别“扎眼”只需找几枚正常流通的90年代1元硬币观察包浆即可。例:藏家收藏钱、祖上传承钱、毽子钱、垫桌角钱等等。
2.生坑:特指出土时间不久的钱,生坑根据埋的地区不同状态不同、根据所埋深度不同状态不同,核心判别根据是所埋地的水分含量,越深水分越大、越浅水分越少,水分大则锈大、色彩更鲜艳、甚至有结晶状态,水分少则锈小、呈干巴枯色。
3.熟坑:特指生坑钱币出土了一段时间的钱,是为生坑锈与空气、人接触过一段时间,氧化后又经人流传,锈色呈黑色、深褐色、褐色,包浆状态与传世一样。
4.房梁:特指旧时放在房梁上的钱,最大特征在于阴阳面,一面尘土、包浆积厚为黑色、一面原色。老房梁钱上面钱文基本看不太清,因为尘土和油烟在日积月累中填满了钱文的缝隙。
5.柜钱:特指旧时在柜子锁口处的钱,最大特征第一是阴阳面,第二穿口磨损厉害,漏裂风险大。
6.水坑:特指沉水钱币,根据钱币所待水底环境不同呈现状态不同,大致分为淤泥底、硬石底和水速缓慢水底、水速较快水底,根据在水中放置形态不同呈现状态不同,大致分为淤泥全覆盖状态、半覆盖状态、半插淤泥状态、被冲刷漂流状态,结合多种水域状态,水流速度快、钱币总被冲刷漂流的钱币呈水表金状态,出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有白色粉末析出,漂流导致的磕碰问题不在这里分辨。水流速度慢、长期存在于淤泥底的钱币呈现褐色,一半插入淤泥一半裸露水中则插入淤泥部分为褐色,裸露水中部分颜色偏原色。水坑统一特征为干净,无污垢包浆。
二、制式与制作标准
以清钱雍正通宝为例
1.文字:古钱币制作工艺为先由书法大家书写钱文,再由雕刻大家用刻刀将优质铜料依照钱文刻制成母钱,再用翻砂铸币法浇筑成行用钱,所以文字第一具备当时大家书法的美感,第二具备当时雕刻大家的工艺美感,第三具备刀削般立体的钱文特征。
2.地章:翻砂法铸币采用细腻的砂子由母钱压印成浇筑模型,所以钱币地章处第一具备平整的形,第二具备细砂的纹理。
3.外郭:由于母钱是雕刻而成的,制作砂型细腻,所以外郭要看三个方面:饱满度、立体度、力量度,外郭整体应像打饱气的轮胎,与地章衔接处,斧削一般的断层。
4.穿口:其一与外郭一致,正而有型,与地章衔接处斧削一般的断层。其二,古代行用钱是用麻绳穿串口使用,所以串口内侧四角可见明显的麻绳磨损痕迹。未流通的钱币不具备此特征。
5.铜质:雍正年间,各铸钱局的铜料有多有少,例如江苏省的宝苏局前期铜料充足,制作铜钱肯用料肯用好料,所以宝苏局前期铜钱铜质精良。后期铜料欠缺,但宝苏局后期铸钱用铜从日本进口,所以宝苏局的优质铜钱几乎贯穿始终。而宝云局则相反,云南缺铜,又是从未关停的钱局铸了大量的铜钱,所以大量铜料由京城调用铸钱,再加上宝云局制造工艺粗糙,宝云局的雍正通宝量最大、工艺最差,铜料也一般。这需要深入考察调研钱币所处的年代和大概的社会经济情况。
总结:除了战乱、分裂等特殊年代外,任何一个朝代,官方在铸钱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体现在用料、工艺上。
三、“火气”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种形,也是一种需要长期观察接触钱币养成的“感觉”。
在科学上,铜不是惰性金属,与空气、水、二氧化碳、氯、硫等常见物质发生反应,在足够长的时间里,铸钱的新铜的表面氧化形成氧化铜,形成一个薄膜,新铜/纯铜是亮黄色,而氧化铜薄膜是暗黄色/熟黄色/暖黄色/温黄色。
在视觉上,可以简化为“包浆”+“铜的氧化程度”的综合体。
在文字上,火气大是如下的标准:
火气大:铜料氧化时间短、包浆漂浮。可定性为做假,有些假币师回收老铜进行铸币,在火气上可以以假乱真,这时需要以包浆状态鉴定,假如假币师以老铜为料、以雕刻大家模仿、以翻砂法铸币、以科技养包浆,那么鉴定的难度将会非常大。

以下为正文:
古钱币真伪鉴定方法与判别标准(行用钱)
第一部分:鉴定方法
一、核心:大量过手、眼,从书法、雕工的角度培养“感觉”
二、步骤:
1.以“假”心态切入,找对的地方
2.看“包浆”状态判断钱币存于世的状态,继而看是否符合存世状态的标准
3.看“制式”,其中包括“铜质”“文字”、“地章”、“外郭”、“穿口”五大项
4.看“磨损”程度,重点在穿口、边道
第二部分:判别标准
一、钱币存于世的状态
1.传世:特指从未入土过的钱,长期与空气、人接触,包浆状态应是温润的、自然的、深色的污垢状态,如果传世状态钱币的包浆看起来“扎眼”,那么大概率是做假的包浆,判别“扎眼”只需找几枚正常流通的90年代1元硬币观察包浆即可。例:藏家收藏钱、祖上传承钱、毽子钱、垫桌角钱等等。
2.生坑:特指出土时间不久的钱,生坑根据埋的地区不同状态不同、根据所埋深度不同状态不同,核心判别根据是所埋地的水分含量,越深水分越大、越浅水分越少,水分大则锈大、色彩更鲜艳、甚至有结晶状态,水分少则锈小、呈干巴枯色。
3.熟坑:特指生坑钱币出土了一段时间的钱,是为生坑锈与空气、人接触过一段时间,氧化后又经人流传,锈色呈黑色、深褐色、褐色,包浆状态与传世一样。
4.房梁:特指旧时放在房梁上的钱,最大特征在于阴阳面,一面尘土、包浆积厚为黑色、一面原色。老房梁钱上面钱文基本看不太清,因为尘土和油烟在日积月累中填满了钱文的缝隙。
5.柜钱:特指旧时在柜子锁口处的钱,最大特征第一是阴阳面,第二穿口磨损厉害,漏裂风险大。
6.水坑:特指沉水钱币,根据钱币所待水底环境不同呈现状态不同,大致分为淤泥底、硬石底和水速缓慢水底、水速较快水底,根据在水中放置形态不同呈现状态不同,大致分为淤泥全覆盖状态、半覆盖状态、半插淤泥状态、被冲刷漂流状态,结合多种水域状态,水流速度快、钱币总被冲刷漂流的钱币呈水表金状态,出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有白色粉末析出,漂流导致的磕碰问题不在这里分辨。水流速度慢、长期存在于淤泥底的钱币呈现褐色,一半插入淤泥一半裸露水中则插入淤泥部分为褐色,裸露水中部分颜色偏原色。水坑统一特征为干净,无污垢包浆。
二、制式与制作标准
以清钱雍正通宝为例
1.文字:古钱币制作工艺为先由书法大家书写钱文,再由雕刻大家用刻刀将优质铜料依照钱文刻制成母钱,再用翻砂铸币法浇筑成行用钱,所以文字第一具备当时大家书法的美感,第二具备当时雕刻大家的工艺美感,第三具备刀削般立体的钱文特征。
2.地章:翻砂法铸币采用细腻的砂子由母钱压印成浇筑模型,所以钱币地章处第一具备平整的形,第二具备细砂的纹理。
3.外郭:由于母钱是雕刻而成的,制作砂型细腻,所以外郭要看三个方面:饱满度、立体度、力量度,外郭整体应像打饱气的轮胎,与地章衔接处,斧削一般的断层。
4.穿口:其一与外郭一致,正而有型,与地章衔接处斧削一般的断层。其二,古代行用钱是用麻绳穿串口使用,所以串口内侧四角可见明显的麻绳磨损痕迹。未流通的钱币不具备此特征。
5.铜质:雍正年间,各铸钱局的铜料有多有少,例如江苏省的宝苏局前期铜料充足,制作铜钱肯用料肯用好料,所以宝苏局前期铜钱铜质精良。后期铜料欠缺,但宝苏局后期铸钱用铜从日本进口,所以宝苏局的优质铜钱几乎贯穿始终。而宝云局则相反,云南缺铜,又是从未关停的钱局铸了大量的铜钱,所以大量铜料由京城调用铸钱,再加上宝云局制造工艺粗糙,宝云局的雍正通宝量最大、工艺最差,铜料也一般。这需要深入考察调研钱币所处的年代和大概的社会经济情况。
总结:除了战乱、分裂等特殊年代外,任何一个朝代,官方在铸钱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体现在用料、工艺上。
三、“火气”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种形,也是一种需要长期观察接触钱币养成的“感觉”。
在科学上,铜不是惰性金属,与空气、水、二氧化碳、氯、硫等常见物质发生反应,在足够长的时间里,铸钱的新铜的表面氧化形成氧化铜,形成一个薄膜,新铜/纯铜是亮黄色,而氧化铜薄膜是暗黄色/熟黄色/暖黄色/温黄色。
在视觉上,可以简化为“包浆”+“铜的氧化程度”的综合体。
在文字上,火气大是如下的标准:
火气大:铜料氧化时间短、包浆漂浮。可定性为做假,有些假币师回收老铜进行铸币,在火气上可以以假乱真,这时需要以包浆状态鉴定,假如假币师以老铜为料、以雕刻大家模仿、以翻砂法铸币、以科技养包浆,那么鉴定的难度将会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