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420,497贴子:3,317,206

【概念澄清】解读英国甲弹对抗资料时的常见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谈论英国甲弹对抗资料时,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没有把衡量标准讲清楚。

按照带英自己的说法,装甲板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分别是:
(1) 保护舰船的水密完整性。装甲板的穿孔极限越高,这方面的表现就越好。
(2) 磕碎来袭炮弹,阻止其穿透装甲并在舰体内部爆炸。
对于前一种情况,带英自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要求更高的穿孔极限。海军造舰局编写的各类报告中,通常都更关注穿孔极限,而非穿透极限。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显然更看重水密完整性。
对于后一种情况,则要求炮弹穿透装甲板并能有效起爆。这本身也是炮弹验收的基本规则。军械委员会编写的各类报告中,讲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谈论相关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搞清楚原文作者的立场,才能更客观准确的理解其文字的意义。


IP属地:上海1楼2024-08-12 13:41回复
    举例来说,在【ADM 281-40 英国新老装甲的性能对比】中,原文给出的结论是:就穿孔极限而言,1923年的罗德尼号所使用的渗碳硬化装甲与现代装甲之间并没有显著的性能差距。但现代装甲的测试结果的离散度较小,体现出了更好的一致性。
    但实际上,这只是基于《保护舰船的水密完整性》的角度的观点,毕竟这份报告是造舰局的人写的。
    如果站在《磕碎来袭炮弹,阻止其穿透装甲并在舰体内部爆炸》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话,就会发现,罗德尼号所使用的渗碳硬化装甲,在有效起爆穿透极限上,要大大低于现代装甲。事实上,二战后期的弗斯-布朗公司的15英寸穿甲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2英寸渗碳硬化装甲时,在1,645英尺/秒的速度下有失败案例。而同款炮弹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对抗罗德尼号的装甲时,在1,300英尺/秒的速度下就实现了有效起爆穿透,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巨大。


    IP属地:上海2楼2024-08-12 13:49
    回复
      除了新老款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之外,穿孔极限接近但有效起爆穿透极限差距极大的情况,在其他类型的装甲对比中同样会出现。并且这个现象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英国,而是可以拓展到全世界。
      例如:在使用穿孔极限,或者美国海军弹道极限作为衡量标准时,二战时期的大厚度均质装甲,很可能会取得比同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更好的数值。甚至可以说,如果在这个标准下,均质装甲不如渗碳硬化装甲的话,可以将其判断为性能不佳。
      但如果衡量的是有效起爆穿透极限的话,渗碳硬化装甲还是很有机会胜过均质装甲的。不过,如果面对的是高性能的、不容易被磕碎的炮弹的话(例如二战后期的美国炮弹,或者二战后期的哈德菲尔德14英寸炮弹),那么即便按有效起爆穿透极限衡量,渗碳硬化装甲也未必占得到优势。


      IP属地:上海3楼2024-08-12 14:05
      回复
        上面讲的是衡量装甲性能时,由于标准不同而产生的认知误区
        接下来,再来讲一下衡量炮弹性能时,由于标准不同而产生的认知误区,这个问题可以细分为三方面:
        (1) 衡量标准不一样。英国海军在衡量穿甲弹的性能时,使用的标准是《穿透装甲,并且能有效起爆》。但其他国家的资料,在衡量穿甲弹的性能时,则有不同的标准,例如美国海军的资料中,有些是按有效起爆穿透来衡量的,但也有许多是按海军弹道极限来衡量的。德国海军则有破碎穿透和完整穿透两套标准。日本海军的资料既有弹道极限,也有有效起爆穿透。在对比这些资料时,当然不能糊里糊涂的混为一谈。
        (2) 装甲性能不一样。二战时期的英国海军大厚度渗碳硬化装甲,整体来说拥有同时代最强的抗弹性能,实测表明其性能优于德国渗碳硬化装甲,也优于美国渗碳英国装甲。所以在跨国比较时,将英弹穿英甲的数据和德弹穿德甲,或美弹穿美甲的数据进行直接对比,显然是不对的。
        (3) 初速衡量标准不一样。英国海军的射表,普遍都是按照旧炮初速计算的,而其他国家的射表,通常都是按新炮初速计算的。此外,每个国家的射表,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而温度又会影响初速,所以在严谨的对比中,这个因素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接下来,我们会就以上三个因素,逐一举例说明。


        IP属地:上海4楼2024-08-12 15:37
        回复
          (1) 衡量标准不一样导致的认知误区。举例来说:
          按照海军炮术史里的给出的资料进行计算的话,可以得出的数据是:长门的41cm火炮,在20km距离上能击穿462mm厚的VC装甲,在25km距离上则能击穿385mm厚度的VC装甲。
          作为对比,按照炮弹验收数据和旧炮初速计算的话,狮级的16英寸火炮,大约能在24,500码距离上击穿14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乍一看,好像前者的穿甲能力要远强于后者,但实际上,由于日本数据是弹道极限,英国数据则是有效起爆穿透极限,因此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双方在装甲性能和初速衡量标准上的也存在差异,因此并不能得出长门炮的穿深优于狮炮的结论。


          IP属地:上海6楼2024-08-12 15:53
          收起回复
            那均质装甲也可以这么分析吗
            比如91弹那惊人的水平穿深,光看数据,410L45在20km能击穿KGV/狮子动力舱,太吓人了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12 15:59
            收起回复
              (2) 装甲性能不一样导致的认知误区。举例来说:
              按照炮弹验收数据和旧炮初速计算的话,二战后期的弗斯-布朗公司的15英寸6crh炮弹,大约能在22,000码距离上击穿12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而二战后期的哈德菲尔德公司的14英寸炮弹,大约能在26,500码距离上击穿12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作为对比,俾斯麦级的38cm穿甲弹,可以在大约27,500米(30,074码)距离上,完整击穿299mm(既英国标准下的12英寸)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
              乍一看,好像英国火炮的穿甲能力要远弱于德国火炮,但实际上,这里面有许多未统一的变量。
              在这个比较中,双方的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但差异至少不大,都要求炮弹能有效起爆。初速衡量标准也不同,英国是按80华氏度下的2400英尺/秒的旧炮初速计算射表,德国则是按15摄氏度(59华氏度)下的新炮初速计算射表。但更重要的是,双方的装甲性能是不一样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但基于英国海军穿甲弹对德国装甲的实测结果,重新进行计算后,两款英国火炮的数据就会变成:
              二战后期的弗斯-布朗公司的15英寸6crh炮弹,大约能在26,000码距离上击穿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带装甲(315mm)。而二战后期的哈德菲尔德公司的14英寸炮弹,大约能在28,500码距离上击穿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带装甲(315mm)。
              作为对比,俾斯麦级的38cm穿甲弹,可以在大约26,250米(28,707码)距离上,完整击穿315mm厚度的德国渗碳硬化装甲。虽然还是比英国15英寸炮弹强一些,但与英国14英寸炮弹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了。


              IP属地:上海8楼2024-08-12 16:06
              收起回复
                (3) 初速衡量标准不一样导致的认知误区。举例来说:
                按照美国测试结果和旧炮初速计算的话,二战后期的哈德菲尔德公司的14英寸炮弹,大约能在24,500码距离上击穿13.5英寸厚度的美国渗碳硬化装甲。
                作为对比,按照新炮初速计算的话,二战后期的美国14英寸炮弹(Mark 16 Mod 8型),大约能在25,000码距离上击穿13.5英寸厚度的美国渗碳硬化装甲。
                乍一看,两者的穿甲性能相差无几,但问题在于,英国火炮是按80华氏度温度下的2,400英尺/秒的旧炮初速计算的,而美国火炮是按90华氏度下的2,700英尺/秒的新炮初速计算的。在90华氏度下,英国14英寸火炮的新炮初速会达到2,503英尺/秒左右,大约能在26,000-26,500码距离上击穿13.5英寸厚度的美国渗碳硬化装甲。


                IP属地:上海9楼2024-08-12 16:14
                收起回复
                  还有个衡量误区:战前和战中战后弹混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8-12 19:09
                  收起回复
                    请问一下这个旧炮初速该怎么定义呢大概相当于原来新炮初速的多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8-12 20:10
                    收起回复
                      在甲弹对抗中单纯强调装甲厚度是片面的,舰体强度对战舰的防御也至关重要。炮弹仅仅击穿装甲但是没有造成足够的舰体破坏是没有意义的。


                      IP属地:墨西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8-12 22:51
                      回复
                        整理资料辛苦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8-12 23:26
                        回复
                          穿孔极限,和穿透极限到底区别是啥啊?
                          穿孔极限就是指炮弹打个洞,穿透极限是指炮弹整个穿进去这种的?
                          pierce 和 penetrate的区别?


                          IP属地:山东14楼2024-08-12 23:58
                          收起回复
                            既然有人对长门炮那段有异议,那么不妨在尽量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算一算
                            岛国41cm 91式穿甲弹的验收规格,是20度入射角下,以480米/秒的速度,穿透380mm厚度的VH装甲,并能有效起爆。这个速度要比弹道极限高40米/秒左右。由于我本贴中计算的英国炮穿深,都是按有效起爆穿透极限算的,也就是临界速度(Critical Velocity)。所以计算日本炮穿深时,也应该采用临界速度。考虑到临界速度是介于弹道极限和验收规之间的,这里假设岛国41cm 91式穿甲弹的临界速度是460米/秒。
                            基于这个临界速度计算的话,长门的41cm火炮,可以在23.7km(25,918码)距离上击穿380mm(英国规则下的15.26英寸)厚的VH装甲。不过在这个距离上,其落角已经达到了22.7度,很接近这种炮弹的25度/0.9倍板厚的碎弹特性了。
                            作为对应,按照炮弹验收数据和旧炮初速计算的话,狮级的16英寸火炮,大约能在24,500码距离上击穿14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但考虑到英国火炮是按80华氏度温度下的2,400英尺/秒的旧炮初速计算的,而日本火炮是按21摄氏度(70华氏度)下的785米/秒的新炮初速计算的。在70华氏度下,英国14英寸火炮的新炮初速会达到2,463英尺/秒左右,大约能在25,500码距离上击穿14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在基本统一了衡量标准后,最后剩下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VH和英国大厚度渗碳硬化装甲的性能差异。但这个因素比较复杂。在英美两国的测试中,VH既有1个抗弹性能比英国装甲还好的例子,也有1个比美国装甲好的例子,但更多的例子,是不如美国装甲。考虑到性能比较好的那2个例子,装甲的各方面指标都超过了日方的生产规格,所以可以认为是特别优秀的例子,而不是常规水准。至于常规水准的VH,一般都认为其抗弹性能≤美国Class A装甲。而英国大厚度渗碳硬化装甲,一般都认为其性能优于美国Class A装甲。但没有办法明确算出,多少厚度的英甲相当于多少厚度的日甲。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法继续计算下去了,哪个好哪个差,已经不取决于事实,而是取决于屁股的位置了。


                            IP属地:上海17楼2024-08-13 13:31
                            收起回复
                              针对上一层补充:
                              如果双方都按验收规格计算,也是可以的,这种衡量标准下,长门炮可以在22km(24,059码)距离上击穿380mm(英国规则下的15.26英寸)厚的VH装甲。
                              作为对应,在验收规格计算的话,英国16英寸火炮,在70华氏度和新炮初速下,大约能在23,500码距离上击穿14英寸厚度的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IP属地:上海18楼2024-08-13 1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