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厕文化的发展,“厕妹”“投厕”等词在各种平台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所谓“厕妹”突破了其原有的属性,在微博之外的地方以一种诡异而扭曲的面貌飞速扩张,作为一种新的标签,一种梗,一种“时尚单品”,变成了短视频平台跟风小孩们的模仿对象。
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网络厕所的历史发展和社群氛围,不明白微博土著厕妹的小圈子规矩,只是像她们见到的其他人一样把其作为自己攻击他人的借口,“来个人把ta投了[捂脸]”,一枚“免死金牌”,一个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标签。
她们在种种方面与土著厕妹是不同的,甚至会和后者打起来,被与其他普通人一同称为“萌萌人”。比起土著厕妹,她们的攻击性在网络厕文化扩散的过程中变得泛对象化,因为微博土著厕妹是一个个封闭的圈子,在每个相对独立圈子的规矩中,集中嘲讽的对象和不允许嘲讽的对象是被明确或不明确划分出来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明面上维护这个规则;而短视频平台的“厕所”是开放式的。所有人都可以因为一时不爽大喊“投厕”然后呼朋唤友,招来五湖四海的“同志”一同攻击,然后转头又与人切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经常出现一群人互挂互骂几十楼的现象;同样情况下,土著厕妹的圈子会主动排斥屏蔽无休止的互骂现象,私人恩怨不会上升到圈层。
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网络厕所的历史发展和社群氛围,不明白微博土著厕妹的小圈子规矩,只是像她们见到的其他人一样把其作为自己攻击他人的借口,“来个人把ta投了[捂脸]”,一枚“免死金牌”,一个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标签。
她们在种种方面与土著厕妹是不同的,甚至会和后者打起来,被与其他普通人一同称为“萌萌人”。比起土著厕妹,她们的攻击性在网络厕文化扩散的过程中变得泛对象化,因为微博土著厕妹是一个个封闭的圈子,在每个相对独立圈子的规矩中,集中嘲讽的对象和不允许嘲讽的对象是被明确或不明确划分出来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明面上维护这个规则;而短视频平台的“厕所”是开放式的。所有人都可以因为一时不爽大喊“投厕”然后呼朋唤友,招来五湖四海的“同志”一同攻击,然后转头又与人切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经常出现一群人互挂互骂几十楼的现象;同样情况下,土著厕妹的圈子会主动排斥屏蔽无休止的互骂现象,私人恩怨不会上升到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