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励事件没写好
激励事件是指主角因为一件事产生了某种欲望,主角一开始的激励事件是主角想死守这个阵地,然后被下属强行撤走,成为了逃兵。但是这烂片的导演居然只是放了几个我军战败日军越战越勇的镜头,我的天,这个时候就要大聪明跟我杠了,说导演不是放了几个我军悲壮的镜头吗?难道编剧你就只能想到这几个,就不能用几集乃至十集去写主角参加过北伐战争还在十年国工内战里的头三年剿过共,后来成为军统特工,后来因为通共被共产党救下,后来在路上又跑了,跑到了某个县城当上了在某个人的提拔下连长 ,他当上连长后虽然参加过淞沪会战但也是小规模战斗,类似于斩首日军军官。然后几年过去了,来到了43年的广西战场上。就像梦一样,这你都不会吗?然后就可以切国军在广西屡战屡败的镜头了吗?
第二个激励事件是主角思想发生了转变决定回他自己的家里,路上被土匪追杀,还在日本间谍的策划下冤枉成了杀人犯。这里我觉得还可以在路上再设立一支土匪,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把逃兵当到底,然后再成立一支武装杀鬼子。可是这个时候主角的想法已经产生了,公路遭到土匪这一段就很多余啊,你既然想写还不如再加一支土匪武装,救下了主角,然后和主角一起打国军败兵救百姓,后来主角以看爸爸的名义被土匪放走了,这不也可以吗?
2.剧情陈词滥调 战昆仑还有一个弊病,那就是陈词滥调。比如说收石匠那段,是因为主角吃饭忘了带钱,被石匠以为是大户人家在欺负老百姓。这里大家不觉的很陈词滥调吗?如果像我上面说的,再设一个土匪,是义匪,杀富济贫的,铁匠是二挡失散多年的二当家,被主角当上了,后来大当家出面化解了两个人的恩怨,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个陈词滥调的剧情呢?
还有一处就是土匪老大居然是我弟弟,我的天,编剧你就不能想想别的吗?如果让我写这部剧,我压根就不会弄这一出,太陈词滥调了吧。除非编剧能把场景写的非常花,比如说可不可以是日本女间谍故意培养他,明知道他是主角的弟弟,然后故意把他培养成一个毁天灭地的大坏蛋,然后主角还爱上了这个日本女间谍,后来被主角杀死。这么设计至少让人感觉还有那么一丢丢的新鲜感。
陈词滥调的剧情在本片还有很多,譬如开头那一段,就是主角在两个小弟撤退的路上被百姓抬着,当百姓知道这两个人居然是逃兵后,就不抬了。你看看,多么俗套啊。
3.战争场面如同儿戏 我们来看看这部剧是怎么塑造日本军官的?鬼子军官看上去虽然很正宗,但是整部剧居然满口流利的普通话。我的天,导演,你这投资钱都出了,哪怕你请不来会日语的演员,你总可以在后期配音成日语吧,再不行你就用百度翻译就算是塑料日语,也能让观众认为你这个人很良心啊。那就有人杠了,人家是没钱啊。没钱你可不可以把它变成国共内战啊,没钱又不是你拍烂片的理由。毕竟当年解放战争国军队伍里也有很多日本人。
然后就是有一集石匠不小心看到了鬼子的轻机枪,拿在打仗的时候去研究。我的天,大哥,你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玩的。可不可以设计成打完仗后石匠看到了这把枪,在研究的时候不小心让枪走火了,崩死了一个起来要偷袭主角的鬼子。既然你想写这个角色贪玩,那就让这个时候证明啊。
还有就是最后一集就是一个女的看到了日军偷袭,士兵站出来给他挡子弹,不说这桥段多俗,你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不知道鬼子来了?你让观众信个鬼,鬼子这普通话那么标准?这一集鬼子的暗堡被我军占领了,你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对话啊?就不能多却我军的人杀鬼子的片段。
好了,这就是这部剧的弊病,但是这部剧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节奏感、人物设计不合理等等。
激励事件是指主角因为一件事产生了某种欲望,主角一开始的激励事件是主角想死守这个阵地,然后被下属强行撤走,成为了逃兵。但是这烂片的导演居然只是放了几个我军战败日军越战越勇的镜头,我的天,这个时候就要大聪明跟我杠了,说导演不是放了几个我军悲壮的镜头吗?难道编剧你就只能想到这几个,就不能用几集乃至十集去写主角参加过北伐战争还在十年国工内战里的头三年剿过共,后来成为军统特工,后来因为通共被共产党救下,后来在路上又跑了,跑到了某个县城当上了在某个人的提拔下连长 ,他当上连长后虽然参加过淞沪会战但也是小规模战斗,类似于斩首日军军官。然后几年过去了,来到了43年的广西战场上。就像梦一样,这你都不会吗?然后就可以切国军在广西屡战屡败的镜头了吗?
第二个激励事件是主角思想发生了转变决定回他自己的家里,路上被土匪追杀,还在日本间谍的策划下冤枉成了杀人犯。这里我觉得还可以在路上再设立一支土匪,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把逃兵当到底,然后再成立一支武装杀鬼子。可是这个时候主角的想法已经产生了,公路遭到土匪这一段就很多余啊,你既然想写还不如再加一支土匪武装,救下了主角,然后和主角一起打国军败兵救百姓,后来主角以看爸爸的名义被土匪放走了,这不也可以吗?
2.剧情陈词滥调 战昆仑还有一个弊病,那就是陈词滥调。比如说收石匠那段,是因为主角吃饭忘了带钱,被石匠以为是大户人家在欺负老百姓。这里大家不觉的很陈词滥调吗?如果像我上面说的,再设一个土匪,是义匪,杀富济贫的,铁匠是二挡失散多年的二当家,被主角当上了,后来大当家出面化解了两个人的恩怨,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个陈词滥调的剧情呢?
还有一处就是土匪老大居然是我弟弟,我的天,编剧你就不能想想别的吗?如果让我写这部剧,我压根就不会弄这一出,太陈词滥调了吧。除非编剧能把场景写的非常花,比如说可不可以是日本女间谍故意培养他,明知道他是主角的弟弟,然后故意把他培养成一个毁天灭地的大坏蛋,然后主角还爱上了这个日本女间谍,后来被主角杀死。这么设计至少让人感觉还有那么一丢丢的新鲜感。
陈词滥调的剧情在本片还有很多,譬如开头那一段,就是主角在两个小弟撤退的路上被百姓抬着,当百姓知道这两个人居然是逃兵后,就不抬了。你看看,多么俗套啊。
3.战争场面如同儿戏 我们来看看这部剧是怎么塑造日本军官的?鬼子军官看上去虽然很正宗,但是整部剧居然满口流利的普通话。我的天,导演,你这投资钱都出了,哪怕你请不来会日语的演员,你总可以在后期配音成日语吧,再不行你就用百度翻译就算是塑料日语,也能让观众认为你这个人很良心啊。那就有人杠了,人家是没钱啊。没钱你可不可以把它变成国共内战啊,没钱又不是你拍烂片的理由。毕竟当年解放战争国军队伍里也有很多日本人。
然后就是有一集石匠不小心看到了鬼子的轻机枪,拿在打仗的时候去研究。我的天,大哥,你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玩的。可不可以设计成打完仗后石匠看到了这把枪,在研究的时候不小心让枪走火了,崩死了一个起来要偷袭主角的鬼子。既然你想写这个角色贪玩,那就让这个时候证明啊。
还有就是最后一集就是一个女的看到了日军偷袭,士兵站出来给他挡子弹,不说这桥段多俗,你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不知道鬼子来了?你让观众信个鬼,鬼子这普通话那么标准?这一集鬼子的暗堡被我军占领了,你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对话啊?就不能多却我军的人杀鬼子的片段。
好了,这就是这部剧的弊病,但是这部剧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节奏感、人物设计不合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