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出于隐秘的目的,对中国游泳队进行了猛烈的诋毁,其实它们之间也并非心心相印,美国与澳大利亚同样渴望成为世界游泳领头羊,去年的世界锦标赛便曾爆发激烈的言辞冲突。在巴黎奥运会前夕,美国媒体《SWIMSWAM》的编辑布雷登-基思揭露称,今年大多数澳大利亚顶尖运动员的药检次数为零。
根据国际泳联的统计,今年中国的泳将们平均接受了21次药检,远超美国的6次和澳大利亚的4次。一方面,美国坚称中国运动员药检频繁是理所当然的,基于他们的兴奋剂阳性历史,必须加以区分对待。另一方面,美国却感到不公,为何澳大利亚的检测次数却低于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泳联公布的数据只是国际层面的检测记录,运动员还需通过国内的反兴奋剂组织进行检测,比方美国选手需受到美国反兴奋剂局和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的监督,澳大利亚运动员则需接受澳洲体育诚信组织的检测,中国选手则需经过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的检查等等……

美国媒体《SWIMSWAM》曝光,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兴奋剂系统近乎停摆,免除了顶尖运动员的药检。澳洲顶级运动员今年的药检数据如下:凯莉·麦基翁(0次),艾玛·麦基翁(0次),拉尼·帕利斯特(0次),勃朗特·坎贝尔(0次),梅格·哈里斯(0次),布里安娜·思罗塞尔(0次),阿里亚妮·蒂特姆斯(1次),莫莉·奥卡拉汉(1次),莎娜·杰克(1次),山姆·肖特(0次),伊利亚·温宁顿(0次),扎克·库克(0次),马修·坦普尔(0次),布拉德利·伍德沃德(0次)。
美国记者布雷登-基思痛斥道:“美国的自查比国际泳联对美国运动员的检查还要严格,这表明了自我监督的严密性。我原本以为澳大利亚运动员至少在澳大利亚奥运选拔赛上会接受国内的检测,但在澳洲体育诚信网站上却找不到任何检测数据。”
事实上,去年的游泳世锦赛期间,美国与澳大利亚因为奖牌统计方式不同而发生了争执,美国媒体以奖牌总数而非金牌总数进行排名,与国际通行做法不符,原本排在第一位的澳大利亚因此降至第二位。澳大利亚著名选手坎贝尔强烈批评美国不肯接受失败,嘲笑美国国歌不悦耳,美国选手莉莉·金在社交媒体上也进行了回击。此次巴黎奥运,美澳双方暂时联手对抗中国队,虽然暂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但这些分歧终究是难以完全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