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1,131贴子:2,725,520

重磅。最新的山东地区人群遗传历史论文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以前论文大方向差不多,但从基因遗传来说大致还是贾湖裴李岗磁山仰韶龙山系。也是现代北方汉的大体大致遗传主脉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7-18 12:09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7-18 12:48
    收起回复
      2025-08-29 13:25: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科学院付巧妹团队研究表明:现代汉族人群里携有古北方人群成分比例最高的群体显示位于山东,这里也正是本研究古北方人群的代表个体样本的遗址所在地,由此反映出山东地区人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传连续性。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21个古人基因组,也支持付巧妹团队的研究结论,并非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IP属地:北京4楼2024-07-18 13:07
      收起回复

        如果2024年复旦大学检测的这些F代号(《公元前3600 年至公元 317 年的 24 个古山东人DNA》)的标本又是来自傅家遗址的,纯属重复检测,只不过是细分下游,检测常染而已。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这些F代号的标本DNA单纯,父系归类为N1b1-CTS962,共祖年龄6780年,母系清一色也都是D5b1b,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
        .
        根据这些数据而作出粗略推测,在上面的全国各省常染遗传距离图中标出相应的位置。

        从上表中看出,这些F代号的E11常染构成,没有马来、傣族成分。聂村商代平民墓测出的常染成分,导入微基因结果为99.7%北汉成分。通过两者比较,可以发现北汉常染含有6.7%的类傣成分,但傅家人群没有类傣成分,可以说是相对纯正的东亚北方人群。北方汉族的产生和形成,历史上可能受过古淮河人群及其长江古人的影响,类傣成分增多了。
        .
        与陕西内蒙古仰韶相比,河南仰韶、中原龙山的常染成分更接近古山东人,见证大汶口文化向中原迁徙扩张,因为龙山文化陶器造型与大汶口文化基本一致,但与仰韶文化明显不同,所以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形成了现代北汉人群。


        IP属地:北京5楼2024-07-18 13:27
        收起回复
          说明山东o2来自安徽江苏移民,这个早已经意料中事,苏皖北上建立龙山文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18 13:34
          收起回复
            这个事包括山东人北方人在刘开军群里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公开发表论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18 13:39
            回复

              目前23魔方的检测人数,达到了数十万级,检出了Y染色体K-M526根部野生型(不含下游支系)一人,位于山东;K2-根部三人,分别位于山东临沂、江苏南京、辽宁本溪;N-M231根部两人,分别位于北京、吉林磐石;O1-F265根部一人,位于河南郑州;O2-M122根部一人,位于安徽安庆。

              与N-M231的年龄23530年、O2-M122年龄29460年相比,O1-F265年龄32690年偏大,明显是中原最早的第一批先民。从上面的O1支系分布图来看,O1-F265确实起源于黄淮海平原。O1a-M119和O1b-M268从中原O1-F265突变分化,可能是被黄淮O2-M122冲散了,并且O1b1-PK4和O1b2-P49,被华北N-M231从中间冲散了,导致O1b2-P49被迫北上迁到东北,O1b1-PK4南下迁到长江流域,再突变分化出华南O1b1a1-M95。之后,O2-M122和N-M231在黄淮海平原既合作又竞争。最后,O2-M122强势壮大,N1a-F1206不得不北上迁到北亚,而N1b-F2930融入了O2-M122群体。


              N-M231系人群率先到达黄河流域北岸,开创了粟作农业。N1a-F1206北上迁徙到西伯利亚,和北欧亚人群混血,形成了北亚蒙古人种。N1a的另一支和西欧亚人群混血,形成了乌戈尔人-斯拉夫人种。O-M175在淮河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地带开创了稻作农业。O2-M122早在2.9万年前就在淮河一带诞生,和N1b1、N1b2先民进行文化基因交流,常染血统高度一致,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从事稻粟混作,后来引进了小麦,致力于在黄淮海大平原推广小麦种植,奠定了黄河农业文明的基础。O2-M122强烈人口扩张的Y染色体支系在中国东部的广泛分布,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形成现代东亚人种。O1-F265从长江下游南下迁徙,传播稻作文化,与南欧亚人群(Onge古人、和平文化人群、澳棕人群)混血,形成了东南亚蒙古人种。
              山东人N-M231占比居于全国第一,O2-M122占比居于全国第二,基本符合大汶口文化NO分布特征,来源出处也是一起的,无疑就是大汶口-龙山人后裔。NO-M214毕竟是同一组先,当初体质血统几乎相同。汉族独有的N1b1,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早期山东人,是藏缅语族/东部沿海N1b2的兄弟,属于汉藏语系奠基者人群。距今6000~5000年的鲁北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男性则有多样化的Y染色体序列,实际测到K*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大汶口文化N、O并存的现象,清晰表明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N-M231与O-M175共生共存。不难看出:黄淮海平原N-M231与O-M175交叠共存,下游分支多样齐全,多样性极高,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NO早期分化地点可能是中国东部。


              IP属地:北京9楼2024-07-18 14:25
              回复
                基因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突变体迅速进化,占绝大数,而野生型越来越稀少,变成了珍贵的活化石标本,作为祖先起源的证据。同理,鲎、肺鱼、鳄鱼、鲨鱼起源于亿年前,体形性状至今几乎没有进化,就是罕见又珍贵的活化石。

                目前23魔方的检测人数,达到了数十万级。O-L127.1有两大分支:O-F1876与O-JST002611。根据现有的数据,O-L127.1根部不包含下游支系,共检出两人,均是汉族,分别是商丘市和曲靖市。O-F1876根部不包含下游支系,共检出45人,在地图上标注各省人数,如上图三所示。O-IMS-JST002611根部不包含下游支系,共检出28人,如上图四所示。O-F1876与O-IMS-JST002611的分布区域交集,结果为淮河流域,但曲靖市没有这两支系根部,可以排除这两支系根部发源于西南的可能性,由此推测O-L127.1最早分化地点最可能是中国东部,O-IMS-JST002611的发源地最可能是淮河流域。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7-18 14:29
                回复
                  2025-08-29 13:19: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7-18 18:18
                  回复
                    你说的是这个么,北汉没有么,有论文么我瞧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7-18 18:49
                    收起回复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只是感觉时间对不上,假设的迁徙路线有漏洞,就拿这个所谓东南浅肤突变来说,如果日韩高比例,日韩跟东南最容易联系的可能就是o1系了,可是分开也有30000年了,搞不好差到东南西北去了,而这个突变基因发现说是15000年,如果o1b2等到15000后,经过山东沿海去的日韩,沿途应该有点蛛丝马迹,如果15000年前,就去的日韩,倒是可能有什么古黄海大陆,那这个突变时间还要提前,又或者直接没经过山东,海上去的,可能性太多了,想找找古样本筛选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7-18 20:11
                      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7-18 20:19
                        收起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7-18 20:20
                          回复


                            东亚人群His615Arg(蓝色)和Ala481Thr(橙色)等位基因频率分布:(1);(2)达斡尔族;(3)汉族;(4)赫哲族;(5)日语;(6)拉胡族;(7)苗族;(8)蒙古族;(9)纳西族;(10)鄂伦春族;(11)畲族;(12)土族;(13)土家族;(14)维吾尔族;(15)锡伯族;(16)雅库特人;(17)彝族;(18) 柬埔寨。

                            北方的Ala481Thr与南方的His615Arg虽然同属于OCA2基因的等位基因,但性质与色素密度有所不同,如His615Arg似乎比Ala481Thr更抗晒,Ala481Thr似乎比His615Arg更纯白,这可能就是造成同样浅肤色人之间的肤色差异的原因。
                            .
                            OCA2基因上的一个氨基酸替代突变(His615Arg)在汉族人群中频率很高(59%),在南亚语系人群中相对较低(14%),而非洲人和欧洲人群中却没有此突变。该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人群的肤色变浅是由于色素相关基因在东亚人群中受到了正向选择。并且,在东亚人群中受到选择的色素基因与欧洲人群中报道的基因不同,表明东亚人群与欧洲人群的肤色变浅是独立发生的趋同进化事件。

                            亮岛人2号距今7590-7530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具有rs1800414衍生等位基因的古人。比她早几百年的亮岛人1号未能测出是否具有这一衍生等位基因,另一些与他们年代更早或年代相仿的东亚古人则被确认没有这个衍生等位基因,这也意味着这些古人的肤色比现代东亚人要深。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这个衍生等位基因不代表这些古人就一定是深肤色,他们的肤色也有可能是中间色。关于那些东亚古人的肤色,只能说他们拥有中等至深的肤色。
                            .
                            新石器早期山东人是古东亚北方人群的典型代表,含有部分的南岛常染成分,考古体质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头骨形态最接近波利尼西亚人,属于波利尼西亚类型。基因研究发现,96%的波利尼西亚人mtDNA与三分之一的Y染色体,均源于东亚。AM01847/B451的一个分支在波利尼西亚人相对集中,而AM01847这一支系的共同祖先预计不超过8000年前,推测南岛人的AM01847可能是8000年以内从中国东部外迁的,AM01822早期分化地点可能是中国东部。值得注意的是,rs1800414在太平洋岛屿的波利尼西亚人中都几乎稀缺。

                            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在大坌坑文化之后发展出的区域文化是后来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所以大坌坑文化是中国台湾已知的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文化。Kenneth.Kidd等人的论文中给出的数据显示台湾的泰雅族、阿美族属于rs1800414衍生等位基因较高频的族群(频率63-75%与汉族相仿)。



                            汤加王室成员、选美小姐大部分时间都搞室内活动,免受阳光暴晒,肤色较浅,与欧洲人差不多。还有,汤加留欧学生,在欧洲生活数年,肤色变浅。
                            .
                            由此推测,古波利尼西亚人约在8000年前从中国东部外迁,比亮岛人2号要早数百年,并且比台湾小马洞人、大坌坑文化更早几千年离开台湾,迁到太平洋群岛。所以,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并没有接触rs1800414基因携带者群体,可能具有其他浅肤色突变。古东亚北方人可能没有携带rs1800414基因,却可能像波利尼西亚人的肤色不深,并且现代北汉并非全部携带rs1800414基因,其中现有40%的部分人群不含rs1800414基因。


                            IP属地:北京21楼2024-07-18 20:31
                            收起回复
                              2025-08-29 13:13: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吾尼乡窝宁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7-19 03: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