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c有一点超过了大部分动画,那就是他做到了表达思想,不是每一部动画都能表达些什么出来,比如少女终末旅行不仅表达了,还表达了很多思想,比如反战思想,比如人生的意义等等,比如玲音,对社会的洞悉,对人类的预言,都无愧于神作之名,而gbc没有它们那么厉害,它只表达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也就是大部分人口中的摇滚精神。
众所周知,摇滚从来不是主流,那么一部表达摇滚精神的动画怎么能成为主流呢?当我们拿出一首圈内封神的摇滚歌曲在大街上放,得到的评价往往也是好坏参半,gbc也是这样,它的人物塑造很有特色,尤其是主角的塑造充满了夸张化表达和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极端性塑造注定是吸引一部分人排斥另一部分人,而这样的塑造放在主角这个动画最核心的位置又会影响到整个动画在大众眼里的形象,讨厌主角的人不用看就能知道自己不喜欢这部番,也没必要骂这种人是云观众,不配评价,因为按着他头让他看完最后也是相同的评价。
然而gbc优秀的制作,丰富的表情包,让人惊叹的歌曲和live表现又确确实实的吸引了不少的圈外人,听说dy上的总播放量已经赶上了孤独摇滚。这显然不是这部番适合面对的聚光灯,我想这个性质就像当年推荐千本樱之类的v家歌曲一样,当时没多少人习惯这种声音,当他人吐槽机械音,没感情,难听的要死时,作为粉丝除了徒劳的解释这是虚拟歌姬以外,什么都做不到。
现在gbc也是这样,大众接触到了这部番,泼水,拦卡车,退出事务所,这些本该属于小圈子欣赏的剧情设计被大众的看法所拷打,到头来除了解释一句这就是摇滚以外什么也做不到。
当然,摇滚如今也成了某种时尚单品,这也是gbc火的一部分原因,有一部分人人不懂什么叫摇滚,不愿意和人理性讨论,只会用摇滚精神结束话题,好在大部分网民也不是很懂摇滚精神是什么,除了笑话这些人用摇滚精神堵嘴以外也不能多批判什么。这波啊,这波是双向奔赴。
本来,如果gbc确实没有如今的热度,那么粉丝们建个小群,每周聊聊天,看看那个乐队小哥从专业视角分析发的视频,最后在评分网站上打个没什么样本量的高分,听起来确实比现在要好不少。
但我不觉得现在这样就不好,有了热度,就有了二创,在动画完结之后的当下,粉丝还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分享和欣赏,有了热度,就有了销量,刺团的live能越办越大,第二季的希望也能增加。
我知道这很不摇滚,但就像很多观众希望在动画里看到的那样,给刺团一个配得上她们水平的销量,让更多的人听到她们的声音,让动画里没能做到的事情在现实里将其实现。
从理名的川崎live表现来看,音乐道路上是没什么挫折了,那就让粉丝们,在这个并不友好的讨论环境里,毅然决然的竖起小指,捍卫自己的内心吧。

众所周知,摇滚从来不是主流,那么一部表达摇滚精神的动画怎么能成为主流呢?当我们拿出一首圈内封神的摇滚歌曲在大街上放,得到的评价往往也是好坏参半,gbc也是这样,它的人物塑造很有特色,尤其是主角的塑造充满了夸张化表达和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极端性塑造注定是吸引一部分人排斥另一部分人,而这样的塑造放在主角这个动画最核心的位置又会影响到整个动画在大众眼里的形象,讨厌主角的人不用看就能知道自己不喜欢这部番,也没必要骂这种人是云观众,不配评价,因为按着他头让他看完最后也是相同的评价。
然而gbc优秀的制作,丰富的表情包,让人惊叹的歌曲和live表现又确确实实的吸引了不少的圈外人,听说dy上的总播放量已经赶上了孤独摇滚。这显然不是这部番适合面对的聚光灯,我想这个性质就像当年推荐千本樱之类的v家歌曲一样,当时没多少人习惯这种声音,当他人吐槽机械音,没感情,难听的要死时,作为粉丝除了徒劳的解释这是虚拟歌姬以外,什么都做不到。
现在gbc也是这样,大众接触到了这部番,泼水,拦卡车,退出事务所,这些本该属于小圈子欣赏的剧情设计被大众的看法所拷打,到头来除了解释一句这就是摇滚以外什么也做不到。
当然,摇滚如今也成了某种时尚单品,这也是gbc火的一部分原因,有一部分人人不懂什么叫摇滚,不愿意和人理性讨论,只会用摇滚精神结束话题,好在大部分网民也不是很懂摇滚精神是什么,除了笑话这些人用摇滚精神堵嘴以外也不能多批判什么。这波啊,这波是双向奔赴。
本来,如果gbc确实没有如今的热度,那么粉丝们建个小群,每周聊聊天,看看那个乐队小哥从专业视角分析发的视频,最后在评分网站上打个没什么样本量的高分,听起来确实比现在要好不少。
但我不觉得现在这样就不好,有了热度,就有了二创,在动画完结之后的当下,粉丝还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分享和欣赏,有了热度,就有了销量,刺团的live能越办越大,第二季的希望也能增加。
我知道这很不摇滚,但就像很多观众希望在动画里看到的那样,给刺团一个配得上她们水平的销量,让更多的人听到她们的声音,让动画里没能做到的事情在现实里将其实现。
从理名的川崎live表现来看,音乐道路上是没什么挫折了,那就让粉丝们,在这个并不友好的讨论环境里,毅然决然的竖起小指,捍卫自己的内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