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想谈谈ba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世界观设定,没想到决定写的契机居然是围绕【毕业】而产生的节奏,确实是很哭笑不得。
闲话少说,学园都市基沃托斯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围绕【学园与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世界观,凭借巧妙的设置同时满足了青春靓丽的学园风格与丰富的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就在于其独特的架空社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比较鲜明的“异世界”风格:现实中怎么可能由学校担任一块地区的自治首脑,同时由学生会来掌握校内大权呢?
校园题材一直是日式二次元作品里经久不衰的题材,但是囿于现实中校园生活的局限性,往往能够选用的事件类型是有限的,所以不难看到很多剧情设置都有极强的既视感:总是学园祭、选举、花火大会等等,这是因为作为学生的能动性是有限的,现实世界总归是由“大人”们来决定的,因此就很难以学生的身份去介入很多事件。
阅历丰富的吧友可能也会有此同感,那便是有无数创作者前仆后继试图以一种“合理化”的方式在保证校园题材作为绝对的核心的前提下丰富活跃于其中主角们的事件多样性,也就是冲破套路的局限,我在这里暂举几个例子:
①以外部影响强制化的条件:如lovelive里为了阻止废校而成为偶像。
②以学生会等形式增加角色的校园生活多样性:如辉夜、学生会的一存等。
③设置大型校园,几乎形成一个伪社会作为背景:如实教、恋爱选举与巧克力。
④在异世界题材中,校园往往作为某种”新手村”而展开故事。
如是等等,都是很有创见的尝试。校园生活富有魅力但苦于事项过于有限单调,而引入各种丰富剧情的要素又往往流于牵强(怎么可能让学生拯救学校、学生会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处理杂事、他们不用学习吗等质疑从未息声)。
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基沃托斯的设定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以强象征性的校园舞台作为故事背景,在极力保证“校园要素”丰满的前提下依靠独特的设定来展开故事。
这里如何理解象征性呢?简单来说,就是以某种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某些抽象的寓意,比如常见的兰花象征高洁、松柏象征孤直等等。一如厨川白村所言,“艺术...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广义的象征”,鲜明的内涵作为丰富的意象形式表现出来,放在ba里面,就表现为:整个社会(内涵)以校园生活(意象)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不同于以往的校园题材作品,总是执拗地坚持以校园为内涵,而希望增加要素来丰富这个内涵,而殊不知添加的那些内容(学生会的庞大权力等)其实同样是作为内涵而存在的其结果就只能是造成内核混乱,只能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裱糊。
这里的内涵与意象表现,理解成【本质与表现】、【理念与感性显现】、【内容与形式】、【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转移】等等都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辞达而已矣,就不搞得太严格了。
概括来说,就是以映射整个社会的充满野心的庞大内容,以学园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因此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观众其实想要享受的也是校园生活的形式,是那种青春洋溢富有激情又清新动人的校园,而并不是无休止的考试、枯燥的课本与写不完的作业。以校园的感性形式内蕴丰富的内容,是基沃托斯设定最富有魅力的地方。
那么就可以回到标题谈到的所谓毕业节奏上了。一如上文所说,校园在这个设定中只是作为形式而出现的,那么显然毕业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一旦这种象征内容被庸俗化理解,其结果就只能是焚琴煮鹤的不解风情:屈原自比美人,如果真的理解成表达了他想当楠娘的愿望,那可真是个小天才。这里的毕业其实可以作为两种理解:
①在作为象征的基沃托斯舞台里表达一种【离开】、【终结】、【否定】等概念。
②像哆啦A梦,柯南等体现为一种伪时间,事件处理一大堆主角就是不成长,刻意回避。
我是不太支持②的这种理解的,因为这样还是太具体了,作为象征的世界不需要这种较真。我愿意无数次强调:校园在我理解的ba世界中是形式,形式也就是表现给玩家的方式,形式可以是学园都市、可以是末日废土、可以是剑与魔法,而都是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存在于故事表层背后那真正作为内核的隐喻。
我就不深入谈符号或者现象学的东西了,徒增冗余。像有的吧友提到过,鹤城也在泳装活动中表达过“学校的最后一年”这种发言,其实只要理解成一种【状态】就可以了,一如补课部永远处于补课的状态,阿里乌斯小队永远处于流亡的状态,圣娅永远处于未实装的状态等,她处于即将离开学院的不舍与遗憾中,并据此来展开话题与故事,但是真正离开学园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说到底,sensei本来也是从基沃托斯外面来到这里的,学生会毕业离开难道真的是什么大事情吗(?)
归根到底,这更接近于信任危机。我无意参与关于游戏外诸多节奏的争执,但是作为结果必须要承认由于游戏公司的不当处理方式使得玩家对于游戏内容产生了质疑,产生质疑就要寻找证据来消解,证据需要确定性,而这又是隐喻与象征的艺术无法给予的,因此形式就被庸俗化理解,学校真的变成了学校,毕业真的成为了毕业,sensei以及诸多为了学校付出的学生们也就真的成为了小丑,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闲话少说,学园都市基沃托斯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围绕【学园与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世界观,凭借巧妙的设置同时满足了青春靓丽的学园风格与丰富的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就在于其独特的架空社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比较鲜明的“异世界”风格:现实中怎么可能由学校担任一块地区的自治首脑,同时由学生会来掌握校内大权呢?
校园题材一直是日式二次元作品里经久不衰的题材,但是囿于现实中校园生活的局限性,往往能够选用的事件类型是有限的,所以不难看到很多剧情设置都有极强的既视感:总是学园祭、选举、花火大会等等,这是因为作为学生的能动性是有限的,现实世界总归是由“大人”们来决定的,因此就很难以学生的身份去介入很多事件。
阅历丰富的吧友可能也会有此同感,那便是有无数创作者前仆后继试图以一种“合理化”的方式在保证校园题材作为绝对的核心的前提下丰富活跃于其中主角们的事件多样性,也就是冲破套路的局限,我在这里暂举几个例子:
①以外部影响强制化的条件:如lovelive里为了阻止废校而成为偶像。
②以学生会等形式增加角色的校园生活多样性:如辉夜、学生会的一存等。
③设置大型校园,几乎形成一个伪社会作为背景:如实教、恋爱选举与巧克力。
④在异世界题材中,校园往往作为某种”新手村”而展开故事。
如是等等,都是很有创见的尝试。校园生活富有魅力但苦于事项过于有限单调,而引入各种丰富剧情的要素又往往流于牵强(怎么可能让学生拯救学校、学生会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处理杂事、他们不用学习吗等质疑从未息声)。
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基沃托斯的设定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以强象征性的校园舞台作为故事背景,在极力保证“校园要素”丰满的前提下依靠独特的设定来展开故事。
这里如何理解象征性呢?简单来说,就是以某种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某些抽象的寓意,比如常见的兰花象征高洁、松柏象征孤直等等。一如厨川白村所言,“艺术...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广义的象征”,鲜明的内涵作为丰富的意象形式表现出来,放在ba里面,就表现为:整个社会(内涵)以校园生活(意象)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不同于以往的校园题材作品,总是执拗地坚持以校园为内涵,而希望增加要素来丰富这个内涵,而殊不知添加的那些内容(学生会的庞大权力等)其实同样是作为内涵而存在的其结果就只能是造成内核混乱,只能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裱糊。
这里的内涵与意象表现,理解成【本质与表现】、【理念与感性显现】、【内容与形式】、【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转移】等等都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辞达而已矣,就不搞得太严格了。
概括来说,就是以映射整个社会的充满野心的庞大内容,以学园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因此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观众其实想要享受的也是校园生活的形式,是那种青春洋溢富有激情又清新动人的校园,而并不是无休止的考试、枯燥的课本与写不完的作业。以校园的感性形式内蕴丰富的内容,是基沃托斯设定最富有魅力的地方。
那么就可以回到标题谈到的所谓毕业节奏上了。一如上文所说,校园在这个设定中只是作为形式而出现的,那么显然毕业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一旦这种象征内容被庸俗化理解,其结果就只能是焚琴煮鹤的不解风情:屈原自比美人,如果真的理解成表达了他想当楠娘的愿望,那可真是个小天才。这里的毕业其实可以作为两种理解:
①在作为象征的基沃托斯舞台里表达一种【离开】、【终结】、【否定】等概念。
②像哆啦A梦,柯南等体现为一种伪时间,事件处理一大堆主角就是不成长,刻意回避。
我是不太支持②的这种理解的,因为这样还是太具体了,作为象征的世界不需要这种较真。我愿意无数次强调:校园在我理解的ba世界中是形式,形式也就是表现给玩家的方式,形式可以是学园都市、可以是末日废土、可以是剑与魔法,而都是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存在于故事表层背后那真正作为内核的隐喻。
我就不深入谈符号或者现象学的东西了,徒增冗余。像有的吧友提到过,鹤城也在泳装活动中表达过“学校的最后一年”这种发言,其实只要理解成一种【状态】就可以了,一如补课部永远处于补课的状态,阿里乌斯小队永远处于流亡的状态,圣娅永远处于未实装的状态等,她处于即将离开学院的不舍与遗憾中,并据此来展开话题与故事,但是真正离开学园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说到底,sensei本来也是从基沃托斯外面来到这里的,学生会毕业离开难道真的是什么大事情吗(?)
归根到底,这更接近于信任危机。我无意参与关于游戏外诸多节奏的争执,但是作为结果必须要承认由于游戏公司的不当处理方式使得玩家对于游戏内容产生了质疑,产生质疑就要寻找证据来消解,证据需要确定性,而这又是隐喻与象征的艺术无法给予的,因此形式就被庸俗化理解,学校真的变成了学校,毕业真的成为了毕业,sensei以及诸多为了学校付出的学生们也就真的成为了小丑,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