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1,383贴子:191,980
  • 24回复贴,共1

腋下出汗是哪阴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宁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6-26 19:51回复
    三焦、小肠与心、心胞相表里;吃饭的时候,流汗更厉害;实际上,是属于阳虚。容易惊慌,而流汗。
    ————
      有的人,直接“依题意,已知:”然后,论证为“肾虚”。这是不按祖宗规矩来的。。嗯,为考试而生(×)
      为考生着想的话,只能说,题目出的不好;应当为“腋下出汗是什么虚?”。这样子,标准答案,会比较公证。


    IP属地:福建2楼2024-06-27 12:49
    收起回复
      2025-07-29 22:5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灵枢·邪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八虚,即《五脏生成篇》所谓八溪也,是皆筋骨之隙,气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虚。)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谓可因八虚以察五脏之病。)
      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人之五脏,惟肺与心居于膈上,其经属手,脾肝肾俱在膈下,其经属足,故肺心有邪,乘虚而聚,其气必留于两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之次。)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
      (肝与胆合,其经自足而上,皆行胁腋之间,故肝邪乘虚而聚者,其气当流于两腋,即期门、渊腋等穴之次。)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间者,知为脾经之病。)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于两腘者,知为肾经之病。)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机,枢机也。关,要会处也。室,犹房室也。凡此八者,皆气血之所由行也,正气居之则为用,邪气居之则伤经络机关,而屈伸为之不利,此八虚可候五脏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09 08:56
      回复
        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09 08:58
        回复
          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9 08:59
          回复
            汗出一证要辨是否有火,有火者,火必烁阴,知阴必虚;无火者,阳虚也。
            汗证亦有阴阳,即有热汗冷汗也,亦需辨之。
            肝有邪,留于两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09 09:02
            收起回复
              问曰:有余者厥耶?
              (有其少,必有其多,故以阳厥多阳,阴厥多阴,皆疑其为有余也。)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阳逆于上而不下,则寒厥到膝。老人阳气从上,膝寒犹可;少年阳气从下,膝寒为逆。少年之阳不当衰而衰者,故最畏阴胜之时。老人阳气本衰,是其常也,故于秋冬无虑焉。)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五趾为阳气之所起,寒为阴邪,反从阳分而上,故问之。)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里言内也,亦足下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从外入,皆由内而生也。故凡病阳虚者,必手足多寒,皆从趾端始。)
              ○你膝盖冰凉,寒从足下起,已上逆至膝,说明心脏和小肠热不够,注意加强心脏和小肠的功能,小肠管静脉回血(热从小肠到足),心脏管动脉回血(热从心到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09 10:10
              回复
                欢迎继续探讨!


                IP属地:福建9楼2024-07-09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