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他收十三为徒时,便意识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提前选择放弃复仇,那么便可护自己以及十三的周全,远离争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是他如果真正这样选择,那么就无益于刘禅所说的“此地乐,不思蜀”,是一种泯灭家国情怀,不负责任的行为。面对敌人的屠杀无动于衷,又怎担得起青云国王子的名号?
第2种方法,他选择执意复仇,不顾十三的安危,那么这样他便是视人命于草芥。他可以为了复仇赌上自己的命,但不能赌上别人的命。他没有权利去支配一个人的生死,更没有理由冷漠的注视着与自己最为亲密的人因他而奔赴黄泉。
而他则选择了一个看似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他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刻放弃复仇救下了十三。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并未完成复仇雪恨,也险些让自己和十三命丧黄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说他对于生命究竟有多么珍重,也不能说他真的于他所设想的那样,为家国而复仇。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另外两种选择的弊端他好像都集齐了……
似乎对于他而言,真正好的方法是不收十三为徒,但是在那个时刻,他如果选择冷漠的离去,选择漠视,那么他漠视的便是曾经的自己,同样也是视人命为草芥。那么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复刻的仇人的行径,即便最终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觉他的处境,好像走哪条路都是不对的……只能说是十三险些被人杀死的那天,他就不宜出门
毕竟只要他与十三撇清关系,不管是成功与否,他都已经尽力了,无愧于青云国王子这一称号。他没有因为他而牵连到任何人,即便是死,他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

第2种方法,他选择执意复仇,不顾十三的安危,那么这样他便是视人命于草芥。他可以为了复仇赌上自己的命,但不能赌上别人的命。他没有权利去支配一个人的生死,更没有理由冷漠的注视着与自己最为亲密的人因他而奔赴黄泉。
而他则选择了一个看似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他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刻放弃复仇救下了十三。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并未完成复仇雪恨,也险些让自己和十三命丧黄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说他对于生命究竟有多么珍重,也不能说他真的于他所设想的那样,为家国而复仇。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另外两种选择的弊端他好像都集齐了……
似乎对于他而言,真正好的方法是不收十三为徒,但是在那个时刻,他如果选择冷漠的离去,选择漠视,那么他漠视的便是曾经的自己,同样也是视人命为草芥。那么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复刻的仇人的行径,即便最终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觉他的处境,好像走哪条路都是不对的……只能说是十三险些被人杀死的那天,他就不宜出门
毕竟只要他与十三撇清关系,不管是成功与否,他都已经尽力了,无愧于青云国王子这一称号。他没有因为他而牵连到任何人,即便是死,他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