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德军正式列装四号F2型坦克后,德军终于有了能力压盟军和苏联的中型坦克,四号本身的性能并不优秀,机动性和炮塔灵活度都不如盟军的谢尔曼和苏联的t34,在后期的改装中这个劣势更加明显。即使是后期型的四号g到J,正面车体装甲只有80毫米/10度,因为赶工制作和稀有金属缺乏导致装甲质量的下降,后期四号如J型的80毫米/10度装甲其实实际等效是不足80毫米的,而炮塔正面始终是50毫米,因为装甲质量的下降,在后期型号J上等效还会更差。但是即使如此,在东线战场,四号坦克凭借优秀的战术配合、掩体保护、利用假坦克吸引火力,依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战损交换比,甚至让苏军错认这是重型坦克虎式。东线战场,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四个星期的时间内,四号坦克成员组声称击毁了193辆苏军坦克;在克里沃罗格,德第24装甲师24团3营用手里的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在9天的战斗中击毁了184辆苏军坦克、87门反坦克炮、26门其他火炮。在西线战场,亚平宁半岛的398高地战斗中,德军击毁了盟军12辆坦克,打退盟军两次进攻,自身损失两辆坦克(其中一辆为长管四号)。即使是1943年~1945年,4号依然在向世人宣布:他没有失去利爪。但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四号因为弃车、燃料不足、过度使用导致机械故障,前线官兵不停的在四号正面堆砌附加装甲导致悬挂不堪重负,还有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最终还是让四号倒下了。















